吴俊峰
(山西大学 学生工作部,山西 太原 030006)
劳动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人类本质的体现,更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与发展的基础。恩格斯明确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现实情况下,个体在劳动过程中,不但满足着安身立命需求,还建立起与外界的社会联系,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着个体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重视劳动,围绕着劳动、劳动者、劳动精神等进行深刻阐述,形成了关于劳动的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重要论述为新时期加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正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志愿者等埋头苦干、默默劳动,才使得我国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如今我国的疫情防控形势持续走好,各行各业积极复工复产,正是奋起劳动的好时机。因此,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重要论述,结合实际全面加强劳动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针对劳动发表重要讲话,给劳动者回信,就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等做出重要指示。2013年4月28日,他在同全国劳动模范座谈时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同时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2014 年4 月,他在新疆考察工作时指出,要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2015 年,他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指出,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提出要以劳动托起中国梦。2016年劳动节前夕,他在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依靠劳动。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2018年4月30日,他在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中,强调全社会都应该尊重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201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4月23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 年来,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铸就了功勋卓著、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2020 年的劳动节是一个不平凡的劳动节,在全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加快恢复生产工作的特殊时期,每一位平凡劳动者在岗位上的坚守都体现出独特的价值。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郑州圆方集团全体职工回信,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弘扬劳动精神,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正是普通劳动者奋战在复工复产一线,才推动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秩序走向全面恢复。总体来说,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层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重要论述。
劳动创造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把握这一基本观点,多次强调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3]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4]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中华儿女艰苦劳动创造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靠着劳动,奋斗出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民靠着辛勤劳动铸就了中国发展的奇迹,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正是各方面参与防控人员的忘我劳动,才使得中国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为世界各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靠着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劳动,中国可以走向富强,人民可以走向幸福。劳动在实现国强民富中所发挥的作用,从根本来说是通过具体承担劳动任务的劳动者来实现的。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视劳动的同时,充分肯定劳动者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他多次在讲话中歌颂劳动者的伟大,尤其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更是将劳动者称之为英雄,充分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尊重和赞扬。
劳动作为人类最本质的活动,不仅具有物质生产实践的功能,还体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劳动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还从意识形态层面丰富了劳动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以追求真、善、美为目的,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对劳动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5]提出让诚实劳动蔚然成风,以此引导社会确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价值共识。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劳模的引领示范作用,高度赞扬劳模“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6]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知识性、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7]2020年5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问候,更是要求“弘扬劳动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在平凡的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8]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
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强调“吃、穿、住、用、行”等对于人的意义,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不是人类唯一的目的。在思考人类本质的过程中,马克思根据人类发展的历史,指出“劳动是为每个人设定的天职”,[9]继而提出了劳动是人类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观点,同时更明确地提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10]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梁家河插队,在农村生活的7年里,种地、打坝、拉煤、挑粪,什么活儿都干,乡亲们说他是“吃苦耐劳好后生”。同他一起插队的雷平生在回忆这段时光时说道:“梁家河农村插队劳动磨练学习的经历,是近平思想、觉悟、感情的出发点。”[11]在农村劳动的经历让他对农村产生深厚的感情,继而产生了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思想,他认为人生追求的幸福、成功归根结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来实现。[12]换句话说,劳动在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在当今时代的新发展,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劳动的探索和创新。他不仅从国家和社会价值取向上对劳动高度认同,还从个体自我实现的角度提出幸福是劳动创造的,同时赞扬劳模精神,号召全社会尊重劳动和劳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重要论述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知灼见,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积极回应,同时也对青年人寄予殷切期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学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重要论述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将劳动置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之中。他指出:“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13]在今天,乃至于将来,我们仍然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14]来实现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15]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的创造。”[16]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完善人才发展机制,为人才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引导和保障广大劳动者以科学劳动为历史使命和人生追求,练就“真本领”,掌握“好技术”,造就一批高水平技术人才。今天的大学生将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重要论述无疑为广大学生投身这一伟大征程指明了奋斗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劳动者的创造性地位,他认为中国的富强必须依靠科技知识、依靠科学劳动,依靠广大青年,这是对知识和劳动创造价值的高度肯定。现阶段劳动价值的创造已经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越来越侧重于精神文化产品、服务等。知识分子是知识劳动的主要承担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信任知识分子,发挥知识分子的能动性。高校是培养知识分子的主要场所,大学生是未来知识劳动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为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创造了更为积极和开放的空间。高校承担着培育知识劳动者的重任,能否完成好这一重任,事关我国创造力的提升、创新型成果的转化,这些都是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新时代青年在服务国家、反馈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知识劳动,并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17]劳动关系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其处理措施是否合理、有效,将直接影响到我国能否建立起良性的社会关系。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为了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劳资矛盾,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18]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重要论述不仅使大学生对劳动有更充分的认识,还为大学生积极就业创造了条件,从多个方面保证大学生实现就业并且体面就业,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劳动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重要论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他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中提炼出“勤于劳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美德,并将其与“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时代话题结合起来,使劳动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青年爱劳动的热情,在劳动中塑造自我,磨练意志,通过具体的劳动实践优化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深刻地体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19]大学生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重要论述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刻地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劳动,希望广大青年培养劳动情怀。他指出:“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20]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劳动教育。《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1]高校作为培养未来劳动者的重要场所,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重要论述引领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了解国家、了解社会,感悟劳动带来的乐趣,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以及尊重劳动的风气,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重要论述引领高校劳动教育,需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高校劳动教育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重要论述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依据和保障。要把劳动教育当做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列入学生的学习计划,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健全劳动教育管理机制。高校要明确专门的管理机构,确立劳动教育组织实施的细则,以便对劳动教育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确立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目标;要健全相应的考核机制,将劳动教育考核测评结果纳入大学生综合测评中;要建立劳动教育实效的反馈机制,通过对劳动教育成果的反思和总结,不断调整和完善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以确保劳动教育良性运行。
高校在推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看到劳动的时代性。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劳动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传统的劳动形式依旧存在,但人工智能的兴起促使劳动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随着物质财富的丰富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自由自觉的劳动”初露端倪。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机械、单一以及非创造性的劳动正在被创造性的技术劳动所取代,但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意味着劳动者不再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那种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22]高校在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重要论述的过程中必须要紧密结合时代性,探索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拓宽劳动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劳动教育的吸引力。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重要论述需要高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成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国家颁布的劳动教育相关文件,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教材方面,应组织专家编写劳动教育专门教材或者修订现行教材,重点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重要论述进行阐释,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依据。同时还应该看到,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进行劳动教育也需要开发利用新的阵地,综合运用微信、微博等多种新媒体方式,注重网络课程设置,实现劳动教育线上线下有效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热爱劳动蔚然成风。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高校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重要论述过程中还应该注重软环境的塑造,使得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识,自觉地生发出热爱劳动的情感。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广播台、校园微博以及校园网等校园媒介,做好对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以及优秀品质等的宣传工作。其次,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可以通过组织讲座、交流会等形式,邀请相关专家和劳动模范展开有关劳动价值观的宣讲活动。最后,高校的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可以具体组织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并将其中成效较好的活动以经验交流会的形式传播出去。总之,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营造出“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树立大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23]劳动教育需要各方协作,才能产生实效。所以,大学生劳动教育场所不应局限在校园之内,还需要与家庭、社会形成配合,打造劳动教育大格局。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战场”,直接负责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家庭是劳动教育的“根据地”,通过父母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并建立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关系。同时,社会各界应努力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创造更多机会,实现劳动教育社会化、常态化。要通过这些努力,真正在高校、家庭、社会的配合联动中,全面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