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2020-03-16 06:59
高校辅导员 2020年3期
关键词:职业化专业化队伍

冯 刚

(北京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北京 10087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1]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作为大学生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期刊自2010 年创刊,至今已经走过整整十年历程。伴随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变化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实践的跨越式发展,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和《高校辅导员》期刊都经历了意义非凡的十年。我们应当认真梳理成绩经验,深刻分析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深入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更好助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和前行。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历史回顾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指由经过专门培训,由具备相关知识和能力的人来从事辅导员工作,推动辅导员职业向相对独立的方向发展,并使辅导员成长为高素质、高效率的单位组织。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意在鼓励一部分专业人才长期从事这项工作,使之成为队伍中相对稳定的部分和中坚,保证辅导员队伍持续发展。[2]专业化与职业化是社会分工不断精细化的结果。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既是应对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复杂化的需要,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是辅导员队伍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大致始于2004 年。这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文件)。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入新世纪的纲领性文件,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文件要求:“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3]为了贯彻落实文件精神,2005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2006 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 号)对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工作内容、职业要求等作了明确规定,凸显出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要求。2007 年,教育部首批设立了21 个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逐步构建国家、省级、学校三级进修与培训体系。2008年,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计划实施。2010 年,教育部思政司将《高校辅导员》和《高校辅导员学刊》确认为“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指导性期刊”,致力于刊发辅导员工作研究成果,有效促进辅导员队伍理论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2012 年,我担任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时,还专门依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和《高校辅导员》面向全国征集、凝练并发布了高校辅导员誓词,弘扬辅导员价值追求,提升辅导员的社会认同度和职业认同感。2014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概况、职业知识、职业能力标准等作了规定。2016 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要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4]2017 年9 月,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 号)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与工作职责、配备与选聘、发展与培训、管理与考核等内容。经历十几年的积蓄和发展,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卓有成效。

回顾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历程,国家层面先后印发相关文件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各地各高校不断优化选聘、培养、发展制度体系,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高校辅导员承担立德树人的光荣任务,应当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力量被持续培养的理念深入人心。不断优化的顶层设计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强化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战略定位。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标准不断明晰,理论研究水平持续提升,涌现出一批学生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职业声望进一步在社会获得认可,辅导员工作已经成为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事业。不可否认的是,当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仍面临种种困难,政策设计有待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政策与支持平台的衔接性不强,尚未形成闭环,执行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导致难以落实落细。辅导员高强度工作与低职业获得之间的矛盾导致队伍缺乏稳定性,人才流失严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目标,更是过程,需要各层级、各部门认真思考总结,不断进行探索,形成合力,持续推进。

二、《高校辅导员》与辅导员队伍建设

2010年4月,《高校辅导员》正式创刊。围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这一焦点,期刊成长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两者相互促进,同向同行。期刊参与、见证了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对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汇集理论成果,丰富学术内涵

作为“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指导性期刊”,《高校辅导员》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展示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成果,提升辅导员理论研究水平,指导辅导员工作实践,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服务。创刊十年来,《高校辅导员》发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实践论文千余篇,汇集了大量的优秀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学生党建、思想引领、学风建设、资助育人、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对辅导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刊物学术质量稳步提升,引领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质量得到业内高度认可。近年来,期刊发表的多篇文章入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力论文”,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期刊转载指数排名中位居前列,有效发挥了对思政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理论的产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十年间,《高校辅导员》逐渐成长为指导辅导员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的标杆性学术刊物,所发表的高质量文章推动辅导员工作不断向科学化、学理化方向迈进,激励辅导员学习掌握最前沿的理论知识,便于辅导员群体对学生工作事务进行科学研判和正确处理,最终推动辅导员队伍内涵式发展。

(二)推动队伍建设,见证成长发展

《高校辅导员》办刊特色突出,受众明晰。作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与理论创新的重要平台,十年来,刊物推动、见证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高速发展。2008 年,在原“全国高校学工部长论坛”基础上,教育部思政司指导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秘书处设在山东大学。研究会陆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辅导员培养工作,特别是举办了《高校辅导员》这样一个学术期刊,有力推动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十余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规模较大增长,结构日趋优化,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架构已基本形成。辅导员岗位吸引力不断增强,来源多样,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发展梯队更加合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于辅导员职业做出明确界定,提出将辅导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并从职业功能、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相关理论及知识四个方面对应不同等级提出要求。这丰富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规范了辅导员的工作范畴,明晰了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为辅导员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明方向。高校辅导员开辟思政新阵地,网络育人成效明显。近十年,互联网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最大变量,高校辅导员积极把握大学生网络使用特点和规律,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以多样化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加强网络育人,在网络场域中已经形成了一股有生力量。辅导员队伍职业认同感进一步提升,社会认可度增强。十年间,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不断完善,辅导员年度人物推选展示、最美辅导员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发掘、培育出许多先进典型,一批专家型的高校辅导员脱颖而出,通过扩大宣传,在社会范围内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了辅导员队伍的社会认同度和职业认同感。

(三)搭建交流平台,激发融合创新

专业性组织和平台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交流和推进作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定期组织举办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推选展示、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辅导员优秀工作论文评选等活动,顺利创办《高校辅导员》,相继建立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介,为广大辅导员群体搭建了“线下+线上”的思想交流、理论对话、工作探讨的重要平台。一方面,具有不同背景的辅导员借助平台沟通交流工作经验、方式方法、困境对策等具体内容。全国范围内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定位的辅导员通过交换意见和建议,便于彼此之间取长补短、有益融合,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衍生或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的理论观点或实践方法,进而推动辅导员工作的改进和优化。另一方面,通过“线下+线上”的沟通平台,辅导员之间交流的内容必然涉及工作以外的个人境况,包含家庭生活、薪酬待遇、职业成就、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相似的工作、生活感受易于在个体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作为私人化的不同“自我”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发情感共鸣,拉近彼此心理距离,以此增强辅导员队伍群体凝聚力。《高校辅导员》及行业协会搭建的广阔平台,以工作沟通、心灵交换的方式促进辅导员专业能力提升和职业文化融合,有效推动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历着一场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式再到教育评价的深刻变革,党和国家面临的现实情景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新使命、新要求。面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任务和新挑战,高校辅导员队伍应当顺应时代要求,持续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密切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前沿性问题,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的实践导向,不断寻求突破,致力创新发展,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进一步推动队伍职业素养提升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职业素养直接关系着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提升政治素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不仅为国家治理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5]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伟大工程、伟大事业。高校辅导员必须认真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树立责任意识,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业务素养。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本职工作是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其业务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工作成效。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应当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知识、与特定工作对象相关的知识以及当前各种社会热点问题解释等知识体系,并在运用中理解、深化进而创新理论认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绝对不是纸上谈兵,辅导员必须切实提升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复杂局面的工作技能,包括学业帮扶、学生资助、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多种实战技巧,尤其是运用先进教育技术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业务工作中,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提升科研素养。辅导员要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关注实际问题的研究者,努力把辛苦转化为成果,把经验上升为科学。要增强科研意识,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的实践导向,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和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最前沿,把握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新需求,结合实际工作思考总结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持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在实践基础上,将经验转化为理论,将作法转化为成果。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转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创新发展。同时,辅导员工作实践的成果转化需要注意增强质量,具备历史厚度和理论深度,真正成为经得推敲、值得推广、具有理论建树的优秀学术产物。

(二)进一步完善队伍组织文化培育

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是对这一职业内涵发展的深刻剖析和抽象凝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益推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注重内涵发展,深挖文化根基。加强队伍自身建设。文化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辅导员队伍职业文化生长需要以辅导员自身建设为基础,将琐碎的、冗杂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视为有目标、有阶段、有计划、有规律的课程化的“教学活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深度融合,提炼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核心要素并加以系统化、理论化、体系化,彰显辅导员队伍文化的学理特质。创新队伍制度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机制建设。相较于其他文化形式,制度文化作为一种准则、规定更加明确,影响也更深远。要落实落细基础制度,树立辅导员队伍文化制度规范,如职业规范制度、职业晋升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等。要建立健全协同联动制度,促进辅导员队伍文化融合。在校内层面,辅导员之间要进行交流学习,增强职业认同感;同时,辅导员和校内其他教职工之间要消除沟通壁垒,让其他人了解辅导员工作,认可辅导员工作成绩。在校际层面,不同地区、高校的辅导员队伍要丰富沟通内容,不能局限于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方法、技能、难点和思路,更要注重诸如辅导员职业内涵、职业发展和职业价值等深层次问题,认真提炼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沟通结果,总结升华为辅导员职业文化。完善队伍环境建设。学校和学院层面应当积极建设“辅导员之家”“辅导员工作室”之类的物理空间,并且用一些辅导员职业特有的元素进行文化装饰,打造辅导员文化长廊,展示辅导员队伍风采和精神风貌。要凝练价值引领的文化作品,注重挖掘辅导员的职业内涵和职业精神,收集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来凝练、表达辅导员队伍文化。要建设彰显风采的展示窗口,定期举办高质量的辅导员工作会议、论坛,提供各地各高校优秀辅导员的展示平台,推进典型示范,构建不同级别的辅导员素质能力赛事体系,制定实施辅导员专项计划,打造专属辅导员群体的精品项目,扩大辅导员的社会影响力。[6]职业文化建设应当多管齐下,构建立足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特性的职业文化体系,从更深层次、更基本层面保障队伍稳定、引领队伍发展。

(三)进一步发挥期刊学术平台作用

作为展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成果、指导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的学术期刊,《高校辅导员》的办刊质量影响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健康成长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进一步发挥期刊平台作用,是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必要之举。严把文章质量关,提升学术内涵。文章质量是决定期刊生命力的核心因素。《高校辅导员》应当认真总结创刊十年来经验,持续优化风格打造、特色凝练、栏目设置、选题策划,推动高质量文章的写作和发表。刊发文章要关注热点问题,体现时代特征,尤其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学科研究,鼓励投稿文章运用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借鉴交叉学科成果。要保证高质量文章源源不断的生产力,切实增强期刊学术内涵,向核心期刊序列发起冲击,进一步增加刊物在学界和社会范围内的认可度和公信力。打造学术共同体,形成良性互动。对于期刊而言,包含作者、编辑人员、审稿专家、读者在内的众多成员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共同体,并据此形成从写作到发表的严密闭环,闭环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深刻影响期刊发展和成长。要依托期刊和研究会平台,充分凝聚作者群体,以征文、会议、论坛等形式加强沟通交流,围绕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焦点问题展开交流探讨,以此促发思维碰撞,形成优秀理论成果。要学习同类期刊的办刊经验,畅通期刊意见反馈渠道,认真听取学界专家、期刊管理部门人员、作者、编辑人员、审稿专家、读者等群体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实际进行整改和优化。发挥期刊影响力,力求引领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高校辅导员》作为宣传高校辅导员队伍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办刊工作关系着社会公众对于辅导员群体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知判断,关系着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掌握和领导,及时有效地将最新理论成果进行广泛宣传大有必要。一方面,要运用网站、公众号等多种现代化媒体在社会范围内大力宣传,不断深化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引导更多人正确认识辅导员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者,广泛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成果。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宣传的方式,不断提升期刊影响力,获得学术界认可,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旗帜性期刊,实现对高校辅导员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引领、价值引领。

猜你喜欢
职业化专业化队伍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