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丹,李彦熙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越来越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的三观也受其影响,问题也逐渐凸显。孙建青在其研究中表明,部分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有缺失[1],甚至缺乏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虽然在课堂上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仅仅只为了应付考试,缺乏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且许多大学生利己主义和功利主化思想严重,总是强调个人的利益,这也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战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势在必行。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拟调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施效果,因此从学生的认知与态度层面进行问卷调查,利用网络工具,在整个学院范围内已修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生中进行随机抽样,发放网上问卷,共收取问卷共977份,有效问卷977份,其中,男生占9.52%,女生占90.48%。本问卷共18题,包括两大因子: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与态度,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为0.637,信度可接受。
1.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认知
据调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了解程度大不相同,完全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哪些课程的学生仅占4.91%,了解的学生占52.51%,有40.84%和1.74%的学生分别为“不太了解”和“不了解”,也就是说有半数上过课的学生并不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
其次,根据对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的调查显示,65.1%的学生选择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23.13%的学生选择了“是必修课必须上”,6.96%的学生选择了“受老师所讲授内容吸引”,4.81%的学生选择了“单纯应付考试拿学分”,多数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质与修养。
2.学生对课程教学方法的认知
在此次问卷中,调查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数据显示:有743人学生选择了“讲授”,550人选择了“讨论+活动”的方式,545人选择了“师生互动”,288人选择了“社会实践”,131人选择了“其他”,也就是说主要的教学方式还是讲授、讨论和活动的方式。
其次,学生认为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学存在三大核心问题:教材文字枯燥,理论与现实脱节;灌输性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低;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只为了应付考试,分别占30.91%、30.4%、21.08%。
3.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认知
从教师和教学的方式方法方面上看,学生认为影响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有三个,其中“缺乏师生互动与交流”占39.61%,“讲课脱离学生实际,缺乏针对性”占29.27%,“教学方法单一”占28.97%。
从学生方面看,影响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理论枯燥乏味难懂,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占81.58%。
1.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态度
据调查,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其实际情况联系紧密,35.01%的学生选择了“联系非常紧密”,28.97%的学生选择了“联系比较紧密”,29.94的学生选择了“联系紧密”。
其次,在此次调查中显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持乐观态度,9.01%的学生表示对课程内容非常感兴趣,56.7%的学生感兴趣,33.98%的学生不太感兴趣,以及有0.31%的学生表示反感。
2.学生对课程教学方法的态度
根据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是“走出课堂,开展实践”,占37.87%,“引用材料和实际案例来说明书本理论知识”占30.5%,“互动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占36.1%,“分小组自主讨论,老师对讨论的结果作点评”占5.53%。
根据调查,学生认为教师不定期使用讨论、辩论等教学方法对增强教学效果“非常有帮助”的,占17.91%,认为“有帮助的”占67.66%。
面对开展课堂讨论,学生的态度也不一样,54.55%的学生“有时会认真准备”,40.53%的学生“都会认真准备”,只有4.5%和0.41%的学生“懒得准备”“不去上课,认为无关紧要”。
3.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态度
在调查中,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今后的发展是否有帮助也进行了反馈,其中23.54%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62.44%的学生认为“有帮助”,肯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学生的积极作用。
1.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认识不足
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在当前价值观多元的社会,大学生的三观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且缺乏一定的自控性和明辨力。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仅仅是为了完成学分、应付考试,忽略了对其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2.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认为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学存在三大核心问题:教材文字枯燥,理论与现实脱节;灌输性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低;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只为了应付考试。说明上课模式多以理论灌输为主,满足于课堂传授,忽略了必要的实践活动,缺乏实践性。且数据显示从教师和教学的方式方法方面上看,学生认为影响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有三个,其中“缺乏师生互动与交流”占39.61%,“讲课脱离学生实际,缺乏针对性”占29.27%,“教学方法单一”占28.97%,说明思政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缺乏必要且有效的师生互动。根据学生反馈,教师太过于依赖现代多媒体技术(PPT),缺乏和他们的沟通,因此学生上课觉得乏味,导致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
3.思想政治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
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难懂,和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且开设的实践课程难以和课内教学相联结、衔接不紧密,理论和实践难以相结合,无法保障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说过:“我们要以自信、奋斗、担当的精神状态,积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因此我们从以下方面着手:
1.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意味着不仅是学校承担着与人的责任,家庭和社会也承担着对学生的德育责任。在学校中可以从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以及学校管理等三个层面入手,不断培育广大师生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发挥辅导员的德育骨干作用,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力量,在平时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多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定期举办师生沟通、探讨活动来提升政治素养。其次,作为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也需要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可以更快地了解这类课程的价值,例如在开学导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时事政治事件,引导学生注重思想政治素质的学习和培养。习总书记提到:“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最后,作为学校管理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团体和教师资源,开展有意义的思想政治活动,搭建思想政治发展的平台,鼓励师生共同探讨实时热点,营造健康的讨论氛围,可以使得教师和学生更好的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理解。
2.全程育人
德育的过程也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德育工作应该贯穿于学生三年的学习和生活中,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时间上包括课上、课下、工作日、假期等,空间上包括教室、自习室、实验室、实习单位等。在整个过程中,学校根据时间和空间的改变.根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和学生发展的自身要求有步骤地开展育人工作。
3.全方位育人
德育工作应充分利用、系统设计多种载体开展育人工作,将育人工作渗透在学生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诚信教育、学风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等方面,将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把德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环节。全方位育人有助于加强德育内容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各个高校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这一重要原则作为思政工作的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理论的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过程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态势。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科教师应该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专业课教师应更多地关注课堂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课程内容当中,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每一学科、每一门课程都有其对应的发展历史和相关的经典故事或著名的人物背景。专业教师在专业授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分挖掘专业文化历史背景,通过对这些历史背景或经典故事、人物的介绍和分析,融入课程教育内容之中,起到盐巴渗透的育人作用。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提出要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的教学[3],因此教师应该同时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用生动形象、符合生活实际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如启发式教学法,中国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还不能得出答案时才去启发他,教师要设置合理的导向问题,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如探究教学法,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且据问卷调查,多数学生乐于接受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因此,教师想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加强思政课的理论性和针对性。
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互联网和大数据,因此建立线上线下联动的课程势在必行。在学校中,建设思想教育课程资源库,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和互联网平台,建设一批高质量的 MOOC 课程,加强线上与线下的联动互动;其次建立新媒体平台,以符合学生需要、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内容积极向上的为主题,拉近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距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4]。
思想政治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的优化也极其重要。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从做中学”,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走出去”,把课堂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将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真正的价值在于德育而非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老师队伍责任重大。”因此教师只有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把握好平时的教学才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这需要学生、教师、学校三方一起行动起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启迪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