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卫卿
(常熟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5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治理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部署,从总体上来说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漏洞,比如对意识形态治理的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滞后于形势发展需要、一些突发事件严重威胁到校园意识形态安全、西方错误思潮一定程度上仍在校园内渗透与蔓延、对意识形态治理效果进行评判时标准单一的僵化问题等。深刻认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进一步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有效性成为当务之急。有效性是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首要原则,有效性也是衡量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得失成败的重要标准。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有效性,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思想地位,需要从提升政治站位高度、增强意识形态治理队伍的理论素养、精准把握治理精准把握治理对象和内容特点三方面着手,落实意识形态治理标准要求、整合意识形态治理主体资源、创新意识形态治理内涵要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国家长治久安”[1]。高校处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意识形态治理的有效性首先要体现在工作效率层面,高校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强有力的政策机制,勇于担当尽责、积极主动作为,落实意识形态治理标准要求,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高校向来是高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大学生的集聚地,它既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创新社会学术价值的发源地,也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最易发散、最易传播的重要场域。由此可见,高校必定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领域,掌握主导权和话语权是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有效性的关键,高校教师和青年大学生都是全社会思想活跃度最高、接受能力最强的群体,因而掌控意识形态主导权与话语权、抢占舆论制高点在高校各项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的达成,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的实现,马克思曾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查,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高校需从战略高度上维护好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升意识形态治理能力,发挥党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提升党的组织力、凝聚力与战斗力,扩大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覆盖面。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一个国家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3]。一是抓好“关键少数”。高校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首先要发挥意识形态治理的关键作用,要强化高校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治理过程中的责任担当。意识形态治理本身属于政治性非常强的工作,高校领导干部的示范和引领显得尤为重要,切实落实领导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责任制,领导干部要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做好顶层设计。把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放到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定位与谋划,全面推进高校党的政治建设,从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建设机制、工作责任机制等建构一整套适用于本校的意识形态治理体系,有效应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的严峻挑战。三是做好校园舆论氛围研判分析。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最重要的内容是要从思想上引导青年大学生、影响青年大学生,这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掌握主动权、打主动仗,确保各级党组织采取有效措施,层层落实责任,切实做好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全力维护学校的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四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路径,实时关注师生思想动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各教育主管部门的部署和文件精神要求,落实意识形态治理目标任务,建立各职能部门联动、校院系上下互动机制,做到紧密对接、高效配合,科学组织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完成艰巨任务和改造复杂环境。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4]培养什么人是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一是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治理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极端重要性,从功能和作用来看,“意识形态作为阶级社会的基本文化环境,是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条件,它使人从自然存在转变为社会的存在,成为作用社会、影响社会的现实主体。”[5]二是要加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与道德观念,引导他们学会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认知社会,让青年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共同维护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生产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和有力人才支撑。三是要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提升高校意识治理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支撑,2019年3月18日举行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6]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意识形态治理的有效性还应体现在工作效能层面,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7]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十九大报告提出关于意识形态治理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否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其重要前提来自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本身的说服力。
意识形态治理是做人的工作,高校要做好广大教职工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要掌握意识形态相关的基础理论,掌握不了、吃透不了意识形态理论,就难以抓牢理论武装、新闻舆论、网络管理、舆论斗争等方面的话语主导权。“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7]11意识形态理论是意识形态治理的起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本身缘起于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批判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反对资产阶级专制制度并且回答意识形态命题的渐进过程,从精神本性向物质关系寻找突破口,进而实现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有西方学者指出:“正是由于他的著作的影响,意识形态的概念才会像今天这样广为流传。”[8]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基础理论并对理论进行科学阐释,这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理论一个再生产的过程。
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列宁在批判俄国民粹主义时曾指出:“如果你不善于把理想和阶级斗争参加者的利益结合起来,与该阶级的公平的劳动报酬这类‘狭隘’的生活问题,即自命不凡的民粹主义者不屑理睬的问题结合起来,那么,最崇高的理想也是一文不值的。”[9]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引领和思想沟通,有效解答青年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困惑,提升意识形态关照并解决现实问题的阐释力。比如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如何看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评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看待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等,这些现实问题在青年大学生中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狭隘、偏激甚至错误的认知,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地跟进与纠正,正本清源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理论供给与话语导向,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只有根植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并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帮助青年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青年大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具有吸引力。
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当前国家与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高校意识形态治理也不例外,推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提升治理有效性的必由之路,一是要梳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现状,制定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实施步骤,打造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的宣传思想干部队伍。二是要打造一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构成的专业性意识形态治理队伍。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始终处在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第一线,直接面对青年大学生,这支队伍的能力、素养、态度直接决定了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实效性,其主导力与引领力也决定着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成败。三是切不可忽略专业任课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在意识形态影响力方面的作用,全面提升高校全员教职工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和能力,使他们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得力助手。四是在选聘教师、引进人才过程中,要把好选人用人关,注重教师的政治素质,把意识形态治理纳入教师准入制度和教师考核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做好全体教师的思想引领和教育培训工作,当前不少高校已经将“教师课堂教学是否存在意识形态问题”等条款纳入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一条重要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时代性、动态性与嬗变性特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系统的发散性、开放性、层次性等特征,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的历史特点做到分析及时、研判到位,洞悉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变与不变,及时发现治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升意识形态治理的针对性和精准度,从工作效果层面体现和增强意识形态治理的有效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新型舆论阵地和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3]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各种全新的媒体形态、媒介终端和信息传播平台,在此背景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声筒。也正由此,西方国家利用其互联网技术优势,大肆推销新自由主义等西方政治思潮以及“三权分立”的政治模式,热衷鼓吹所谓“西方自由民主”,试图把中国纳入其制度框架和发展轨道,刻意歪曲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攻击抹黑中国共产党领导。许多错误思潮经过西方敌对势力的精心包装后在互联网上大肆横行,特别容易蒙蔽广大青年大学生,对此,“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0]针对互联网带来的严峻挑战,一是需要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占领高校各类媒体的舆论高地,主动建设校园各类新媒体,形成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各类新媒体中的领导力和引领力。二是坚定“四个自信”,引导青年大学生明辨是非、厘清真伪。尤其是社会思潮这一块,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按照人民论坛关于社会思潮动向的最新调查显示,2016年以来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我国的影响日渐式微,但民粹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迅猛兴起并且在大学生中间产生了不小影响,深刻分析西方社会思潮的本质、正确看待西方政治制度实质,显得尤为紧迫。三是为有效抵御西方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入侵,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高校同样需要熟练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让意识形态治理动起来、活起来,将高校意识形态治理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不断创新意识形态治理的新方式新路径,搭建互联网传播与治理平台,建立网络舆情常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完善网络舆情联合应对处置机制,健全校园网站信息内容更新保障机制。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018年是我国青少年群体代际转换的起点之年, 自此200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大学生开始大规模步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00后”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触屏一代”或“互联网一代”,互联网建构并主导了他们的学习知识、认知社会、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的方式和过程。现代社会变化节奏以及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加上“00后”学生的独立性、明辨是非能力相对较弱,在互联网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思想交流、交融与交锋中,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等不良信息的影响,容易因认知偏差而接受错误思想和思潮。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1]为此,高校应及时掌握并分析“00后”大学生思想新特点和新动态,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任务。有效利用高校的阵地优势和话语优势,迎难而上、主动发声、正面引导,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是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思想意识并接受主流意识的关键和保证。
如前所述,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并非一项单一性和单向性的工作,需要学校甚至社会各方左右协同、上下联动。一是以高校党的建设为统领,凝聚力量形成推动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4]党的领导是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逻辑起点,高校党委要切实把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摆在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贯彻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校园安全与稳定。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是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载体,在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生社团工作中,发挥基层党组织引导提升师生思想认识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把社会综合治理的理念引入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纠正和克服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治理中的单向性和孤立性现象,牢固树立和强化阵地意识与整体意识,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队伍不但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队伍之间实行多向联动、经常沟通交流研讨,合力推进意识形态治理,既要善于宣讲、善于引导,又要敢于亮剑、敢于斗争。三是打破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传统单一思维,创新意识形态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法。在今年的“3.18”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改革创新方法提出了“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八个统一”亦可成为检验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成效的基本依据,能够解决意识形态治理中的困惑和争议,纠正意识形态治理中的偏差失误,以其中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为例,把意识形态的显性教育(思政课、党课、团课、党团活动、核心价值观宣讲、意识形态讲座)和其他隐性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经典悦读活动、就业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同步结合起来,实现了两种教育的共同推进,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向性和实效性、理论性和渗透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