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广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应性分析

2020-06-04 10:48:28袁诗铭
高教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西江珠江经济带

袁诗铭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0)

2014年7月,《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象征着覆盖超5000万人口的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到国家战略。珠江西江流域上接云贵、纵贯两广、下通港澳,是接连华南和西南的“黄金水道”。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规划》的范围包括广东省的广州、佛山、云浮、肇庆4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7市,区域面积16.5万平方公里。该规划对促进两广经济一体化,探究跨省流域经济文化方面的合作新模式有特殊意义。广西已实施《关于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广西总投资6303亿重金打造西江经济带,这对广西的高职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因此,如何对接这一经济带的发展已成为广西的高职教育迫切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1]。

《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随着我国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联合已成为主流趋势。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为产业转移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与智力支撑。广西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存在高职教育结构布局不均、产业错位对接等显著问题。因此,提高高职教育有效对接市场环境的能力、提升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的适应性等问题迫在眉睫。

一、 “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广西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地区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7市。2017年,广西全区GDP总量为20396.25亿元,该7市GDP总量为12227.82亿元(表1),占全区GDP总量的59.95%,对广西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9.4%,拉动了7.8个百分点的增长。

表1 2017年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地区GDP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2018广西统计年鉴》

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七市的经济规模占据全区经济总量的近六成,但七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差距显著。南宁作为广西的首府,在经济发展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对比南宁市2017年GDP总量,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地区其他六市相差悬殊。柳州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仅次于南宁,位列全区第二,但与南宁GDP差异绝对值仍超过了1000亿元。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五市发展速度较慢,经济体量也较小,同年GDP来宾市仅为南宁市的1/6。

表2 2010-2017年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七市主要经济指标

随着我区14个千亿元+4个新兴产业的重点打造以及经济带区域规划等的影响,制造加工类行业日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近8年来,随着汽车、机械、石化等产业的不断发展,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七市的产业优化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形成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见表2)。目前,虽然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居首位,对应行业内存在充分人才需求,但服务业已发展成为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战略重点。未来广西将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工程设计、金融和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2],对应行业内也将产生大量的人才需求。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南宁应该着重开展创新性服务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内的其他六市发展;其次,柳州、梧州属该经济带内的次核心城市,应协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其余四市属该经济带节点城市,应在与南宁、柳州、梧州互动的基础之上,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3]。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对七市的人才培养及人才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调整职业教育规划布局以更加契合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表3 2017年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七市城镇分行业从业人员

不论是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七市的三次产业经济指标,还是分行业从业人员状况,第二产业都占据主导地位,呈现“二、三、一”产业结构形式,人才需求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可以预测,短期内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不会动摇,但第三产业将持续高速发展,逐步扩大产业占比。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对应的第二产业将会保持较高的人才需求,而知识密集型所对应的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将不断提高,同时产业转移对一般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见表3)。

二、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应性问题分析

目前,广西普通高等学校共78所,其中高职院校共40所,成人高等学校4所。21世纪以来,广西先后部署与教育部共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为期三年的职教攻坚战、新一轮深化职教攻坚五年计划等[4]。经过全区的持续努力,职业院校的办学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提升也使其适应与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有所提高。七市高职教育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中仍存在较多问题。

(一)高职院校布局

2019年数据统计,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七市共有高职院校33所,具体数据见表4。

表4 2019年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地区高职院校分布数量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进程。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七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差距显著,城市间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额度也严重不均,导致区域内的职业教育难以均衡发展,教育资源难以均衡分配,落后地区的高职教育经费投入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广西高职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均衡,南宁的资源优势及经费投入一般都远高于七市中其他地市。根据自治区“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战略规划,高职教育依托区域经济发展与服务区域经济应形成相互匹配的教育资源覆盖。教育资源市际布局显著不均,呈现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相对多,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相对少的布局特点。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七市共33所高职院校,南宁市的数量便超过一半,教育资源配置极度失衡。该布局无法协调来宾、贵港、崇左、梧州等城市对人才的需求,服务经济带内部分地市产业发展需求的能力不够。

(二)专业布点与珠江—西江经济带人才需求适应性问题

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地区高职院校专业类目总体来说比较齐全,涵盖一二三产业相关行业,但专业分布极不均衡。南宁市高职院校数量居多,相应专业点数量也多,覆盖专业面更加广泛。

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实现区域经济服务功能的关键路径,高职教育要为区域经济服务,其专业设置应针对区域发展特点,充分考虑产业结构,以区域经济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当前,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七市高职教育缺乏人才供需平衡的均衡配置,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缺乏精准对接。一是未充分考虑市场饱和度,热门专业设置的重复率过高,导致这些专业人才供大于求就业困难等情况。二是未能及时更新调整对应产业技术升级与新兴产业所需专业而导致的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专业设置应对产业需求发展做前瞻性预测判断,动态跟进经济变化,否则将滞后于产业发展,难以及时匹配产业优化升级。如海洋经济未来或成为广西新兴经济增长点,但目前此类专业设置很少。三是部分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所需专业设置布点少、层次低。如广西的“三大产业”中的两个冶金与汽车产业都聚集柳州,但柳州市高职教育中几乎没有冶金类专业,汽车制造类专业也不多,该类人才的供应与需求存在大量缺口。作为珠江—西江经济带主要的港口城市,贵港市和梧州市的高职院校中港航类、港口管理及港口机械化操作相关专业也非常少;南宁作为主港城市,仅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设置有轮机工程技术、港口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缺乏对契合此经济带的高级专业人才的系统培养,专业设置与经济带人才需求耦合度不高[5]。

表5 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地区高职院校主要专业分布及开设学校数量

总体说来,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区域高职院校中旅游服务类、金融类、电子信息类专业布点过多,而冶金类、港航类、水利工程类等专业布点太少。现代化物流、港航业务类、港航管理类、航运业务类等相关专业比较缺乏。专业设置与该经济带广西区域的发展需求不够吻合(见表5)。

(三)高等职业院校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高职教育适应并服务区域经济需有较完善的体制进行引导与较成熟的机制进行保障。但目前来说,针对广西高职教育的引导体制与保障机制并不完善成熟,制度方面仍存在空白之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05〕58号)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但并未进一步规定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占比。同时,在地方政策的统筹下,高职教育才能服务和适应区域经济。广西缺乏高职教育统筹相关部门机构,缺乏成熟可推广的案例[2]。

(四)区域服务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

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对区域经济的服务意识不足,对服务区域经济与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未积极投身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行列中,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人才的目标制定也较为落后。一是高职在协助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不够契合贴切,“产学研”深化改革机制不够成熟,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并且没有特别突出高科技研究成果的独特作用。二是随着国家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扶持及其近年来的蓬勃发展,该类企业人才需求虽有所增加,但高职教育容易忽视通过创新型的系统培训来培养知识水平相对不高却能更契合适应区域企业发展的对口人才。三是广西高职院校所培养的能够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并具有较高理论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的顶尖人才十分有限[6]。

三、广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其职业性与区域性决定了其服务区域经济的作用。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区域经济为导向,互相促进,培养适应当前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区域地市优化高职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

(一)政府: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保障机制,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布局

1.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保障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广西已列入 “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通知》强调要强化省、市级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要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办法,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推进城乡、区域、校企合作。政府应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交流合作,并尽量为双方提供机会与渠道,特别是重视高校创新创业部门与高校项目孵化的发展,让高校了解企业需求,保证教育不与社会需求脱节。

2.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布局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在教育资源的布局方面,应以地市经济程度、高职教育适龄人口数量、地市产业需求等为依据来进行调整,优化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七市的高职学校类型与数量。比如,在高职学校较为集中的南宁,一般情况下不必再增设新校,而应着手微观层面,进行专业结构优化与资源整合调整。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七市内的高职院校也可通过实质合作、资源共享等途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产生高职学校规模效应。另外,布局教育资源可充分考虑地区产业发展状况,考虑地区企业数量与人才需求现状,调整供给侧结构性均衡,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利环境。

(二)企业:协调合作,产教融合

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构成单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支撑。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学校具有科研优势,但企业更懂市场和成本,两者结合互补,才能实现共赢。通过开放企业仪器设备,开放学校实验室,积极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充分汇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知识、人才、创新等要素,实现产业与教学研究的深度融合。

(三)学校:调整专业设置,提升育人质量,适应产业结构与需求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当立足于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专业的设置则是高职院校实现服务区域功能的重要途径。专业设置不仅影响院校自身发展前景,更与区域经济持续性发展建设密切相关。所以专业设置应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保持高度耦合,形成动态调节机制,实时跟进产业布局变动发展。

从供需角度出发,专业设置应注重针对性,满足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对特定人才的需求。一是专业体系设置要与三次产业结构相适应。优先建设与重点产业相适应的重点专业,符合七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现状及趋势。根据地市、区域内的重点产业建设重点专业,形成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协调的专业布局。广西七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和千亿元产业服务,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改革、社会服务、师资队伍等方面侧重重点专业。高职院校以重点专业建设为基础,协同打造特色专业。二是专业设置适应地市产业群。珠江—西江经济带中广西七市的具体支柱产业各不相同,各地市的专业设置也应考虑本市的产业结构情况,选择契合本市支柱产业的专业群体,才能最大化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如柳州高职院校应依托工业城市优势,充分发挥工业制造的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汽车类、智能制造类、机电类等高技术含量专业;贵港、崇左等市长期以第一产业为主,可开设用于扶植与服务现代农业科学生产所需的专业;百色和崇左除基础专业外,还能开设与本地矿产资源和红色旅游相关的特色专业,为本地产业服务。

猜你喜欢
西江珠江经济带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法人(2021年2期)2021-03-02 07:12:46
梦牵珠江
珠江新城夜璀璨
岭南音乐(2020年1期)2020-03-12 12:43:30
“漫”游珠江
珠江水运(2018年22期)2018-12-25 18:00:08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11-18 07:26:13
大美西江
歌海(2016年3期)2016-08-25 09:07:21
情满西江 放飞梦想——西江中心小学简介
情满西江 放飞梦想——西江中心小学简介
情满西江 放飞梦想——西江中心小学简介
珠江·紫宸山
金色年华(2016年13期)2016-02-28 01: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