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泉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教材话语是教师教学话语的基础,但教学话语是教材话语的展现,更是说服学生,让学生接受,并转化为信念和品德的关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材在帮助当代大学生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开放式问卷调查发现,“95后”大学生主动去阅读《概论》教材的动力严重不足,因此亟需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换,以实现教材的育人目标,增强“95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95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是经济全球化,因此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更加包容、不再保守,比较热衷尝试新事物,紧跟时代潮流,比如追求网红、美食等。他们能够接纳当今社会里很多思潮、现象,日益呈现出多元化价值观。但是“95后”大学生思想进取心相对不足,忽视传统优秀价值观的传承,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对时政关注不够,政治向往比较淡薄,很少关注党政报刊,也很少去思考国家最新的路线、方针以及政策将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95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富裕,所以在日常比较注重享受,追求课余生活的丰富性,注重物质,超前消费观念盛行。为了能够拥有比较宽裕的生活,很多大学生都会选择做兼职,提前接触了社会。同时,“95后”大学生是在互联网陪伴下成长的,因此他们严重依赖网络,很多碎片化的知识与见解都来源于网络,容易被网络所引导。每天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上,与纸类书籍等逐渐脱节,阅读能力明显下降。他们精神上寄托于网络虚拟空间,用于社交、休闲(电影、音乐、游戏)等,并且完全适应了网络时代,喜欢在网络上发表意见,容易在网络与社交圈中释放情感,而相比较而言,在现实中情感爆发较少,不愿意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外这个群体抗压能力差,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经常迷茫与失去方向,很容易陷入负能量之中。
“95后”大学生乐观向上,敢于创新,充满好奇,灵活多变,积极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知识获取,学习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拥有或者期待国外游学经历。但是“95后”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又存在着很强的功利性与目标性导向,推崇实用主义,一般都会以有没有用作为衡量标准,只看重学习的结果,而相对忽视学习的过程,不太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书籍,习惯性地寻找捷径与衡量收益成本,期待在有限时间与精力内获得高额回报。
大学生一方面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行为乖张,独辟蹊径,追求自由,倾向于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评断他人的感受,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不太顾及别人的感受,缺乏集体荣誉感与团队合作精神,想法相对比较幼稚,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个性鲜明的一面,喜欢争强好胜,渴望表现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甚至为追求目标而特立独行,关注点主要集中于自身感兴趣的事物,不太愿意或者不会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比较喜欢对施教者进行反讽。
当前《概论》教材先后形成了2010年版、2013年版、2015年版、2018年版,每次修订都及时将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增加到教材中去,从而增加了教材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但教材在针对性与可读性方面还存在不足,使得教材话语面临不少挑战,主要体现在:
教材中理论过多,略显生硬,而且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缺乏生动性,呈现空洞化趋势,使得相当多“95后”大学生认为阅读《概论》教材对自身成长毫无益处,天然形成抵触心理。而且这些理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容易浮于表面,难以引发“95后”大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深刻见解。
教材中经常会出现过长的段落语句,这种从头至尾都是文字显得过于枯燥单调,文字标题看不出主次之分,缺少趣味性,而长段文字容易让“95后”大学生失去阅读兴趣。这方面尽管2018年版教材已经做了部分努力,但还略显不够。
教材中报告式语言明显,不太便于“95后”大学生理解。内容叙述较刻板,话语逻辑体系不够明晰,前后文衔接略显生硬。在很多“95后”大学生眼中,很多叙述采用的仿佛是初高中阅读题的分点作答,这些给他们的感觉只是各种政治名称的堆叠。而且措辞略显严肃,让大学生阅读学习中容易感受到莫名压力。
在网络生活中成长的“95后”大学生,更倾向并习惯于简短文字与图片。而且在中国高中依然文理分科的格局下,教材没有充分考虑到理科生的阅读体验,因为他们大学之前政治、历史方面的知识接触不是很多,一些历史政治事件不太清楚甚至根本就不清楚。这些导致“95后”大学生对于《概论》教材出现不想阅读、不愿阅读的现象。
《概论》教材在不改变现有理论知识体系之下,教师的教学话语更加契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大学生喜好与认可[1],使得“95后”大学生更愿意接纳教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添加案例版块,利用一些具体的、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际案例来解释不断呈现的政治理论,这些事例能够便于“95后”大学生去理解,进而掌握理论的内涵及社会意义。并且可以通过案例引导当代大学生的发散思维,告诉大学生如何把课堂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特别是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事件所引发的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同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理论,适当添加西方名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评价,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理论。需要指出的是,教材中的案例需要在每次授课时及时加以更新,做到与时俱进。
教材对于理论阐释仅仅有具体数字列举是不够的,需要以图表形式呈现,这样对“95后”大学生更有说服力。教师可以通过图表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对比以及与国外其他相关理论做比较;也可以通过一些反思性、启迪性漫画,留置一些研讨性、开放性的问题,增加视觉刺激,从而增加理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使得教材中的理论更接地气。但教师在选择图表特别是图画时,不能为了迎合“95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娱乐化倾向而降低甚至消解《概论》课图像信息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内核,只有坚持图像信息传递中的正确价值导向,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图像符号成为“有魂”的意象,才能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图像审美与价值建构实现统一[2]。
在教学课件设计中,尽可能让文字展示更加多样化,如调节字体大小颜色,将相对教材中的重要文字加粗或者换颜色,也可以单独成段或者通过知识框的形式链接概念内容或者帮助解释概念。此外,教师可以将教材中过长段落适当分开。在教材逻辑体系中、在具体章节安排中,教师教学前应首先提炼并阐明本章理论学习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以及大学生力所能及的努力目标;或者通过时间线的方式,让学生对理论演讲过程有着直观了解,特别是课程教学开始时,可以制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的时间轴,便于大学生总体把握教材内容;或者利用方框等几何图形协助展示文字以及理论的逻辑关系。
这是解决课堂教学“说什么”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话语表达方面应该更多运用交流式的语言,呈现口语化与直接化,避免过于教材话语的正式化。特别是教师在描述理论探索形成以及演变发展过程时,使用故事的形式更有说服力。此外,教师教学话语中可以添加一些时代潮流词语,在不破坏教材理论原意的前提下增加学生的兴趣与理解。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强调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化必须保障教学话语内容的思想性[3]。
教师教学活动可以附录一些配套音频、视频、文献资料链接等辅助学习资料供“95后”大学生在网络中课后观摩查阅,形式多样化,比如链接一些重要政治历史事件文字和视频。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参观全国各地的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发现有很多馆内精美的自制视频材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供课堂教学使用。另外,对于由中宣部策划的,与《概论》教材相关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中的影视作品也可配套教学使用,如建国三部曲《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通过这些影视作品让当代大学生掌握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4]。
总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以及新时代的发展,将《概论》教材话语转换为教学话语,对“95后”大学生的话语方式变得更加迫切和必要,正像2018年版本教材结束语中提到的,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种自信来源于历史、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