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斐
(贵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置于社会治理现代化视野下,是为了让思想政治教育感受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温度,并通过社会治理这个平台回归社会,定位好创新的目标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目标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活动的价值导向和实践预期,也是其创新过程的起点和归宿,体现出一定历史时期国家、社会和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需要的预期构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中起着导向、规范、调控和激励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本质诉求,是广大人民“继物质文化需要之后更加强烈和迫切的需要”[1]。正确定位和准确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目标,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放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进程中布展其创新目标层次。
公平正义是人类一直以来的价值追求,人类始终以公平正义为理想社会的基本内核。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以及社会学家等,都孜孜不倦地寻找着通往公平正义的道路,也不懈地构筑着推进公平正义的基础。从中国古代孔子的“均平”思想、李贽的政治平等思想、龚自珍的公平治理天下等思想,古希腊柏拉图将公平正义视为最高的善和理想社会状态、亚里士多德“比值相等”的公正分配等思想,到斯密、密尔、罗尔斯等人对国家促进公平正义职责和分配正义等问题的探讨;从中国近代以来康有为、孙中山对民主法治、民主共和的谋划,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的共产主义实现的阐述,再到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断探索……这些都印证着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思想脉络和现实足迹。而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和先进性则意味着实现公平正义始终是我党的政治追求和价值目标。
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是中国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毛泽东同志十分强调人民共同富裕的问题,提出反对平均主义,将合作社作为走向共同富裕的必要组织形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及时纠正了文革时期所犯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定位,而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同志提出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公平正义观。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社会广泛铺设之后,与物质财富增长、社会活力激发一同产生的,还有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的问题。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因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兴起”而日渐显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重视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分配不公、执法不公、贪污腐败等破坏社会公平正义的现象,首次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意味着我党对效率与分配的关系问题的深入思考。2005年2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强调“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加紧制度建设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3]623,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3]624,并将其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由此将公平正义问题推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前沿课题上。继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4]96,意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旨归。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以全面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法治建设和制度建设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和促进,是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观的深化发展。
马克思曾指出,公平正义需要在社会现实层面来理解,不同的历史条件会生成不同的公平正义观。这个条件就是特定时期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5]。在社会问题的处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失灵引发了世界对“治理转向”的呼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GDP主义”的一度盛行不断加深着社会与经济发展之间形成的裂痕。市场地位的嬗变,促使国家与社会关系结构发生转变,市场调节机制的合法性定位扩张也放大了市场调节的弊端,并将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聚集到当下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种非常规的临时状态”[6]。这不断加剧着社会治理的难度,党中央由此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善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善治需要的治理格局和治理空间,包含着对公平正义的需求。善治既需要公平正义的维护,也要维护公平正义。这就需要以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福祉。
社会正义指向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配置的公平性和平等性,社会公平则指向制度安排合理性和百姓的主观认同度。[7]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治理新实践,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首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的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把视野更多转向公共服务、基础建设、扶贫攻坚等。社会治理基础性制度在不断完善和革新,通过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等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同时在人口、住房、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诚信体系方面进行了改革发展和制度建设;其次是深入推进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和合作治理主体意识,且以“打虎”“拍蝇”“猎狐”的反腐理念和反腐举措,及时纠正和扼杀贪腐盛行之风。这些社会治理实践,通过从政治保障、制度供给、意识培育和环境净化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关涉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以制度定型的方式把公平正义落实到社会宏观制度和微观制度的各个方面,也提升了人民公平正义的获得感。但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4]95两级分化、贫富差距、区域差异、城乡差别仍然巨大,分配不均、执法不力、司法不公、贪腐特权、制度执行不足等问题也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意味着,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更应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旨归,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追求,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其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中,对某种具有普遍性、稳定性精神气质的向往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交往活动和精神成人活动,其自身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内在精神气质,这是由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政治要求所决定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特征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而公平正义则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性政治的产儿,并成为政治价值观再生产和精神性政治建设的根本手段。赵汀阳先生曾阐述道:“精神生活从一开始就具有政治意义,尽管人们反思到这一点是相当晚近的事情。精神生活不仅能够吸引人,而且能够统治人,事实上,精神生活是统治的完成形式,只有当完成对人们的心灵统治才最后实现了统治。心灵上的同意是对一种政治统治的自愿自觉认同,因此,心灵的一致认同是政治权力的最后基础。”[8]精神性政治现象的出现,是人们政治文明的进阶,也是政治统治的高级形态。通过思想上的交流与博弈来实现政治活动的合法性、有效性运作,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原因和应尽的职责。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有效开展,成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权力运作、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中精神性活动占有越多的成分,则证明这个国家的政治文明越高。[9]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政治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人类政治文明的建设发展历程,也正是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历程。现代政治文明以外在合理的政治制度和内在求善的政治观念构成,求善的政治观念中蕴含着对公平、正义、民主等价值观念的追寻。现代政治文明所需要的政治观念,不仅需要从根本上在人类的政治实践中建立,也需要通过精神性政治的方式使之成为人们心中的自觉政治意识和政治信仰,以在塑造人的政治主体性的同时不断进行着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的政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质及其精神建构特性,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要思索人类如何以政治的方式过上良善的精神生活”[10]。加之,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治理之间互构共生的依赖关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成之时起,就是为了政治文明发展服务,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服务,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因而公平正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追求。
从古至今,政治文明的发展经历一个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逐渐生成了两种重要的政治文明形态——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形成在人类文明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在建立商品经济发展、私人财产尊崇的基础之上,开创了现代政党制度、代议制民主制度、三权分立的权力监督和制衡制度等,以及树立起了自由、民主、平等的资本主义价值追求。这对于彻底推翻封建专制和君主专制,并清除它们对人们身心的荼毒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甚至国外很多学者高声宣扬着人类历史文明的尽头尽归于此了。马克思则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穿了建立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不公正性及其剥削、虚假本质,并提出社会主义终将战胜和取代资本主义。不可否认,社会主义文明奠基于资本主义文明之上,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扬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正是在积极吸取人类社会所有政治文明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建立起来的新型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立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强调对政治制度“剥削”本质的消除,建立起多数人参与的民主制度、保障多数人的人权,倡导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同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彰显出不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旨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相结合,追求事实上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平等友善。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追求的公平正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更高精神追求目标。
在追求目标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以精神性活动的方式消除旧政治文明中的公平正义观念腐渣。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1]这种观念上的决裂,包含着“在思想上与全部资产阶级民主观念,与关于自由平等的一切市侩空谈决裂”[12],从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民主、公正、平等观念取而代之,凸显我国公平正义追求中的共建共享理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培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公民为目的。科尔伯格曾指出:“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一个人的认识结构和参与社会的动机,通过个人的参与,使社会变成一个更加美好或更加公正的社会。”[13]新时代的治理境遇下,应该以培育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治理主体为首要任务,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参与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践中来;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应充分彰显公平正义。思想政治教育应灌输和传递符合公平正义价值理念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引导受教育者批判性地认识社会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人民的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构建人民的现代公民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等。可见,政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为条件。人类政治文明中内涵着的公平正义诉求,也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追求。
由上,社会公平正义既是社会治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内蕴的价值特征,也是社会治理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共同昭示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应把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自身创新的基本目标导向,就在于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中内含的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文关怀性质具有内在契合性。实质上,它从人、社会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三个方面规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目标的层次布展。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目标“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4]。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属人性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自然也服务、服从于这个根本目标。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培养又红又专的人到培养“四有”新人,再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的转变,都是人的全面发展根本目标的具体表现,只是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要求和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15];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再次强调:“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16]也就是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16],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回答好新时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实际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要培养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作出贡献的人,就是要培养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的人,就是要培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践行者。这也凸显出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目标的现实意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须以提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能力为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鲜活实践中,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的总体要求,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新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拓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能力为创新目标。第一,构建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相契合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需要与之相契合的主流意识形态支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应注重从社会结构转型事实中把握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建构和有效转化,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开放性、包容性和主导性,构建起能够凝聚改革共识、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公平正义的“治理型意识形态”[17]。第二,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精神治理职责。现代化社会治理更加强调“软治理”手段在社会治理中的运用,将对精神的治理视作现代化社会治理的必要内容。精神治理的实质就是思想治理和思想关系的治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应在由社会结构转型造成的精神断裂、精神迷失、精神空虚上下功夫,提升其进行精神修复、精神建构、精神提升的社会能力。第三,推动走向合作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合作治理诉求,是以有效合作关系为基础的,而“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是形成有效社会合作的必要前提”[18]。思想政治教育公平正义精神气质的实现也有赖于“社会合作”前设理念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应通过培育理性治理主体、培养社会公共精神、搭建社会信任网络来增强社会公平正义氛围,以构塑起良好的社会合作关系,进而推动合作治理模式生成。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着力点在于现代性建构。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特质,又孕生着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生成和发展,是现代性逻辑浸入社会结构各个方面的结果,这也把社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现代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等凸显出来。现代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独立社会空间,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问题、现代社会出现的精神层面的困顿和风险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公平正义缺失、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认同感下降等问题,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现代性建构,融入到现代社会中、融入到社会结构的事实中去诊断和解决。现代性建构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现代性因素的体察和汲取,以及对社会现代化发展新诉求的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建构的实质,就是将现代性新质批判吸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当中,是现代性逻辑中的积极成分充分融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的过程,这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来达成。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同频共振”,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社会治理系统之间充分融入互构。中国社会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时空压缩”,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建构现代性的同时,要对后现代性进行辨识和吸纳,也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社会建制中完成专业化、分域化、科学化、学科化、组织化的现代性建构,把现代性建构当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长期目标,以增强自身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