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研究

2020-03-15 04:56杨建云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金课思政课生活化

杨建云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2000)

一、高校思政课“金课”的提出及特征

(一)高校思政课“金课”的提出

自陈宝生部长针对大学课堂存在的“水课”问题,首次用到“金课”概念,吴岩司长提出“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简称“两性一度”)金课标准以来,各高校便以“两性一度”为评判依据,开展“金课”建设,思政课也不例外。高校思政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相对其他课在功能、内容和目标上有其特殊性,因此“金课标准”便成为思政课“金课”建设的首要问题。

关于思政课“金课”标准的研究,主要观点包括:一是遵循吴岩提出的“两性一度”“金课”建设标准,从思政课的角度进行解读,认为高阶性主要是针对思政课的功能和教学目标而言,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导向;创新性主要是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挑战度指严要求,严考核[1],如谢首军、陈庆庆(2019)等有此研究。二是在“两性一度”标准下,提出思政课“金课”的特殊标准,如李晓锋(2019)[2]提出政治性是思政课“金课”的方向保障,赵丽(2020)[3]提出思政课“金课”还应具备政治性与理论性双强、艺术性与引领性并重、前瞻性与实践性兼有的特殊标准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课“金课”建设的路径,如树立大思政理念、教学目标的高阶性、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教学模式的互动性、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挑战度等。

以上研究成果,在理论上加深了对思政课“金课”的理解,在实践中为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打造思政课“金课”起到了引导作用。但是前期研究在对思政课“金课”内涵或标准的界定上,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不够突出;再者对思政课教学的研究主要是站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角度,强调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忽视了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主动性,没有从大学生个人的需要和发展出发去研究大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高校思政课“金课”的基本特征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进行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因此思政课“金课”建设既要符合“两性一度”建设标准,还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政治性。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并充分发挥其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作用,这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和特殊属性,也是高校开设思政课的目的。政治性是思政课“金课”的首要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贯彻和遵循。政治性同时也强调了高阶性,因为相对知识和能力目标,价值目标是更高层次的目标,无论是教学内容、方法或评价的改革都应围绕着政治性展开,为高阶性目标服务。要达到高阶性教学目标,必然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

2.针对性。针对性指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要紧跟时代,关注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研工作,从学生的思想政治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适应性。适应性主要是指教学方式既要适应教学内容,还要适应学生特点。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内容决定形式,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无论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还是现代的翻转课堂,选择教学方式的依据都是教学内容。再者,在信息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00后”,有着新时代的思想特点、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只有适应其特殊性,才能被学生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八个相统一”给我们指明了教学改革的方向。教无定法,适应的就是最好的。

4.现实性。现实性是指思政课教学的成效要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因为思政课的特殊性,即时反馈只能对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情况作出评价,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到底如何,要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学生的行为体现出来。这就要求对思政课教学的评价要以教师评价为主体,辅之以同伴、辅导员、甚至家庭和社会的评价,把评价范围延伸到课下、校外、线上,增加学生行为评价,变静态的一次性知识评价为动态的多元性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结果才是客观的,才能真正为后面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教学生活化转向的必要性

(一)生活化视域的界定

生活是比生存更高层面的一种状态,从哲学意义上讲, 生活是指处在主体间际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满足需要、创造意义的过程。教学的生活化,主要是针对当前教学脱离学生实际,与现实生活脱节,教学实效性不强的现象提出的。教学的生活化强调教学要从现实生活出发,真正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两层意思:一是教学要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既要顶天,也要立地;二是教学要适应学生,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既要关注教得如何,更要关注学生学得如何。

因此,思政课教学的生活化转向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围绕学生发展需求,以学生现实存在和关注的问题为出发点,把社会生活范式引入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认可的教学要素组合方式和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实现能力提升、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活化转向的必要性

1.思政课教学的生活化转向是思政课“金课”建设的应有之义

打造“金课”只是手段,最终目标是提高教学实效。思政课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改造人的思想的教学活动,通过影响被教育者的思想,使其实践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因此思政课必须入心入脑,得到学生的认可,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恩格斯所说:“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5]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育者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上是合格的,具备专业水准;其次能引导受教育者按照计划达成教学目标。如果只是单一的灌输,唱独角戏,不仅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而且容易导致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思政课教学要以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即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生活化转向,让学生意识到思政课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并引导他们人生的发展,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学习兴趣,获得学习的动力,思政课才能达到预设的教育目的,这也是思政课“金课”建设的应有之义。

2.思政课教学的生活化转向是打造思政课“金课”的现实需要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时代,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他们身上,既有青年共有的群体特征,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个性化、独立性、批判性、创新性等,尤其是在新兴科技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社交、消费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信息化的特征。全媒体时代信息传递的“短平快”,语言风格的俏皮趣味、简约直白,更受当代大学生的欢迎。此次因新冠肺炎疫情,思政课教学由线下转为线上,相比线下教学,学生们在线上交流更加积极,发言更加热烈,原因就在于此。思政课教学的生活化转向就是关照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这些特征开展教学,让思政课教学变得“好玩”,入脑入心。

3.思政课教学的生活化转向是打造思政课“金课”的有效途径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改观,但总体来说仍不理想,普遍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目标抽象化,即教学目标注重高度,没有梯度;强调“高大上”,不接地气;表达含糊,无法对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二是教学内容同质化,即教材体系在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中,忽略了院校层次、地方特征和学生需求的差异性,致使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三是教学方法机械化,主要表现是单一灌输;低阶性互动,效果不理想。四是考核方式形式化,如重视期末考核,忽略过程评价;强化知识属性,弱化价值属性和社会属性等,不能对学生学习形成挑战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思政课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主体,按国家需要的统一模版和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忽略了真正的教学主体——学生,没有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去考虑思政课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作用,理论与接受主体实际脱节,去生活化问题严重。

以上所述充分说明,思政课“金课”建设离不开思政课教学的生活化转向,只有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和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认知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新教学方法,解决学生关注或困惑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达到铸魂育人之功效。

三、新时代思政课“金课”建设生活化转向的路径

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遵循“八个相统一”的教育原则 ,科学建设思政课生活化转向路径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结果预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有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打造“金课”,就要做到“挤水炼金”。“挤水”应从教学内容着手,但挤什么,怎么挤则由教学目标确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决定了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思政课担任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任务,一次课或一个专题的教学目标,必须是政治性、问题性、具体性的统一。政治性是思政课“金课”建设的方向保障,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作用,并具备高阶性特征。问题性是指思政课要以学生关注的或当代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目标。具体性是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具有梯次性和可评性,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且明白如何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实现精准性、时代性、本土化的统一,即教材体系要转化为教学体系。

精准性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围绕教学目标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审视教学内容,对可讲可不讲的,对后续知识没有帮助的、学生能够看懂不用再讲的等内容酌情筛选。精选教学内容,杜绝了满堂灌,学生才有发挥主动性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学有所获。

时代性即创新性,指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解决新问题。当前高校的思政课改革,教师在教学方式方面的关注较多,形式多样。但如果教学内容陈旧,教师照本宣科,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反感,因而导致课堂上出现大量的低头族。形式是只为内容服务的,离开内容谈教学改革,或者过分追求外在形式而忽略内容的改革,会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因此,教学内容必须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把当前学生存在的思想困惑、生活难题、关注的社会热点等转换为学术问题,以最新的案例、数据、观点、理论等去解读和论证,寓坚定的政治导向 、深刻的学理分析、严密的逻辑推理于现实的问题解答中,真正把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当前的思政现状结合起来,将晦涩难懂的理论与身边的思要政事紧紧联结,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土化要求思政课教学要结合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提高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政课教学有统一的教材和部署,体现的是原则性和共性。但具体的教学却是在不同区域、办学层次和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中进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离学生实际生活太远的内容可以少讲或不讲,代之以学生身边的、与学生发展相关的事物,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与校本文化、当地经济发展、英雄人物,甚至本校老师和学生的优秀事迹等相联系,让学生觉得做到这些并不难,消除畏难情绪,增加思政课的亲和力。二是思政与专业、创业等相结合,把思政课教学融入到学生的发展当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获得感,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依据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来评价的,学生是评价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实现以教学目标为原则 ,多样性、适应性、信息化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教学对象的角度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是为了让沟通从单向转为双向,信息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内容可以得到热烈回应。OBE、BOPPPS、PBL等教学模式,小组讨论、课堂展示、情景表演、探究式、项目驱动式、辩论赛等教学方法,无一不是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避免出现思政课教师唱独角戏,备受冷遇的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新时代大学生是在信息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沟通方式、生活方式等都深刻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中国大学MOOC、超星、云班课、雨课堂、知到等线上学习平台和智能教学工具的出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的高度融合,正是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特性的回应。从此次疫情爆发后我校思政课线上教学的数据分析看,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有很大提升。再比如中央电视台的《马克思主义是对的》、朗读者节目《共读马克思》、二次元动画片《领风者》等,他们都是采用时下最时髦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真正让思政课成为学生“乐学”的课程。

(四)建立立体性动态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检验。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政课的特殊性就在于其学习成效的间接性、动态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我们无法依据一次考试成绩或单个行为,来判定其思想道德水平。所以对于思政课学习成效的检验,除了常规的考试、考勤、作业等评价方式之外,我们要从评价的内容、范围、主体及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一是增加评价内容。除了知识和能力,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日常行为等都应该属于评价内容,做到知行合一。二是扩展评价范围。我们不仅将学生在课内、校内的言行纳入评价范围,还将学生在课下、校外,班级、宿舍、社团、家庭、社会等的表现也纳入评价视野,不仅关注学生线下的情况,也要关注学生线上学习及表现,以全方位地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作出评价。三是多元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为核心,以主体自评互评为主要手段,增加辅导员、家庭和社会等第三方评价,对学生作出全面、公正 、有说服力和指导性的评价。四是灵活评价方式。期末考核可以采取撰写调研报告、小论文等形式;过程考核也可以把线上章节测试、发帖、话题讨论等活动参与进来。另外,PPT、微视频、“思政+专业”等的创意性作品,“思政+创业”的比赛项目等也可以作为思政课实践成果。总之,要从单一的考试评价转向多样的立体评价,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从一次性的静态评价转向多次性的动态评价,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出科学的评价。

(五)认真组织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载体,对于教师传授、交流、沟通相当重要。高校思政课是一门政治性、理论性、学术性极强的课程,承担着铸魂育人的任务,因此,它的说服效果与表达形式就更加重要。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欠缺激情,过于学术,不断重复,表达不清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度、参与度、教学目标达成度。就好比有好的剧本和好的导演,但演员台词功底不好,就无法很好的表现内容,更无法打动观众。

用词准确,说理透彻,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等,都是教师必备的语言素养。要真正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欢迎度和接受度,教师在教学语言方面还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言语有温度。教师要带着感情教学,投入热情,欲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这是教学当中,尤其是思政课教学中的一条“铁律”。而只有教师真正热爱学生,热爱所从事的职业,坚信所传授的理论,才会在教学言语中饱含情感。其次,表达生动化。鉴于思政课课程定位与属性的特殊性,语言表达不能随意,但若过于学术化以至于晦涩难懂,也就无教学效果可言了。因此教师在保证引导方向的前提下,要把抽象的学术理论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并接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三是用语生活化。新时代大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方式深受网络影响,而网络交流及其语言风格有其独特性。建议思政课教师尽可能走进学生的话语空间,了解学生的沟通特点,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架起师生间对话沟通的桥梁,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提高思政课的亲和性和实效性。

(六)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从提高教学效果的角度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之间更加有效的交往。这样的师生关系,只有通过构建师生教与学共同体,才能真正确立。

1.确立共性目标,形成共同利益。网络时代,价值多元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一元化产生矛盾,而协调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基于共同利益的驱使。[7]因此,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共同体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形成正确的利益思维。也就是说,共同体的建设要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即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学生的真实诉求,使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一致,实现利益交融与共享,激发学生与教师一起为共同的利益而合作行动。

2.重塑共同秩序,实现“话语权”的平等。齐美尔在形式社会学中提到的“社交民主性”思想是指在社交过程中,每一个个体应当提供最大量的社交价值,同与他所接受的最大价值量的价值一致。[8]教学活动也是社交活动的一种,若要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就要考虑他的新特点和新诉求,让他参与教学规则的制订,师生要以对等的人格进行对话与协商,相互监督制度、规则的落实情况,让大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成为掌握实际权力的“游戏参与者”,成为真正教学的主体。

3.师生角色互换,实现教学相长。《学记》中这样阐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9]这里强调的是“教”与“学”的相互交融关系,“教”也是“学”,“学”隐含着“教”。尤其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在网络上所接触到的新奇事物与思想可能比教师更快更多,这就可以和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形成互补关系。教师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始自我学习,包括向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自己的不足,会更加积极地向老师请教。只有强调师生共同学习,才能建立相互促进、水乳交融的师生关系。

4.扩展交流平台,加大情感投入。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交流平台可以从线下扩展到线上,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交流内容从学业到生活,从课程到情感,从而提高师生交流频率,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

总之,高校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第一课堂。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精神为指引,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契合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凸显思政课的课程特点,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生活化转向,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多途径打造思政课“金课”,真正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金课思政课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