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敬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唐山 063299)
当代社会,“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目前高职学生毕业后发现自己理想中的社会和实际生活差距较大,无法有效融入社会,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生涯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这些学生并不具备高质量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文化教育却能在培养学生高素质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英语课是教授语言的课程,英语教育专家胡文仲教授曾说过“语言和文化有密切关系,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因此高职英语教师有必要把英语课承载的优秀文化因素发掘出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因此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听课效率不高,而多姿多彩的文化因素的引入可以为枯燥的英语课堂带来一缕清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外语修养。
文化建设过程中,高职英语教师必须把握好正确的文化建设的方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理事长周建松建议在文化建设中要做好三个坚持:第一,始终坚持和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第二,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坚持立德树人根本[1]。因此,在坚持以上3点的前提下教师要在英语课堂中挖掘出和课程相关的优秀跨国文化和传统中国文化。学习跨国文化旨在增进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尊重与包容;接触不同文化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于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此外,教师需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我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异, 在通过语言了解外国文化的过程中, 不断对比、调整认知,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2]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国外日常生活情况,如问候、购物、旅游、运动、美食、节假日、工作等等,而这些内容就承载着较为厚重的西方文化。而这些文化主要通过课本中的对话交流和课文表现出来。教师要善于抓取这些文化因素,在介绍异国文化的时候引入相应的中国文化,在对比中学习,达到文化渗入的目的。挖掘和渗透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化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入手。
英语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内容自觉地研究和引入相关文化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要建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多多学习国内外的文化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对课本中的文化点有足够的敏感度,才能在课堂上对相关文化内容娓娓道来。此外,“教师还需要制订每一堂课的教学计划,让教学和跨文化意识培养结合起来,并且对学生的学习反馈进行仔细的分析,引导学生们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3]。”把文化引入课堂是教师责任心的体现,因为发掘文化点滴并制作成教学材料,了解学生反馈意见等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为了使课程达到最佳效果,也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职教师的负担,教研室可以把所有教师组织起来共同开发课程的文化资源,集思广益,共同进步。
高职公共英语课教材除了在语音、词汇和谚语方面涉及到文化知识外,更主要的是人们日常生活方面的文化,如对话可以显示国外人士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习惯和礼仪;文章可涉及到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美食等知识。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语言,其基本单位为音位(phoneme),说话的语调主要是由重音、升降调等构成[4]。因此在讲解语音时教师可以引入西方语言的语音和升降调文化,同时对比汉语的音调文化,对比来讲,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英语词汇除了本身具有的意思外,有的还发展出了当地文化独特的意义,比如一些表示颜色和动物的词。Purple除了“紫色”之意外还具有“帝王”之意,如 to be born in the purple生于帝王之家;blue除了“蓝色”之意还具有“忧郁的”之意,如blue outlook忧郁的人生观,另外,它还可表示“社会地位高的”,如blue blood 名门望族。cat 在英语中充当着各种角色,尤其在谚语中,如《职通英语》第2册第2单元有句谚语Care killed the cat.(忧伤足以致命)和第4单元的copy cat(盲目模仿者)。因此,教师在遇到具有当地文化意义的词句,不防适当拓展一下,既可以介绍这些特色文化,又能增加课程的兴趣。
目前,高职英语教材均有对话内容,涉及领域也比较广,从初次见面的寒暄到约会就餐,从商场购物到国际旅游,这些都存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比如初次见面时美国人都会表现得友善礼貌,热情洋溢,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想交朋友,明天也许就会把你忘得一干二净,友善礼貌,热情洋溢只是他们与陌生人交往的方式而已。再比如《职通英语》第2册第3单元的课文提到了the Boxing Day (节礼日), 教师可以把该节日稍加讲解。又比如《职通英语》第1册第7单元的课文介绍了万圣节,该节日是为敬鬼神而立。此时,教师们便可以简单对比东西方的鬼神节日了。
口头式引入就是指教师口头介绍相关文化知识,这种引入方式适用于简单通俗的文化介绍。教师可以直接讲解,也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再进行讲解。比如在介绍礼物赠送时,教师可以直接说出中国人喜欢赠送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如食品、衣物、现金等等,而西方人则喜欢赠送有纪念价值的礼物,如精美卡片、亲手制作的小礼品、卡片等。教师也可以提问“中国人经常送什么样的礼物?西方人又喜欢赠送那些礼物?”来引导学生说出两者的差异,这种方式经常会引出出乎意料的惊喜答案。
有些比较重要且与课文联系紧密的文化知识需要融合进单元PPT。比如,《畅通英语》中级教程第1单元提到了苏格兰,并配有一张穿典型苏格兰格子裙并背着风笛的苏格兰人物图片。这时为了使苏格兰文化更加明晰,教师就需要把英国的地图、苏格兰格子裙和苏格兰民族乐器——风笛,甚至把苏格兰的威士忌都要加入到PPT进行介绍。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逐步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师生全覆盖。针对一些比较复杂和普遍的文化内容,可以制作成微课上传到课程网站,比如《职通英语》第1册第7单元的万圣节以及其他一些比较盛大的节日或活动就比较适合以微课形式介绍。教师可以介绍万圣节开始的时间、由来、欢庆地点、人们在这一天的传统活动、万圣节的象征、对比中国的鬼节等等。制作微课是一项费时耗力的工作,需要提前准备,在此,笔者提出微课制作的一些建议:1)尽量搜集大量真实具体的信息,微课一般10分钟左右,但节奏很快,所以需要大量信息支撑。2)尽量使用多种手段进行展示,例如图片、动画、文字、音乐、有声讲解、注释、特效等等,手段多样才能体现微课的优势,否则就会成为不用鼠标的PPT。有声讲解最好使用简单的英文并编排汉语字幕,重要的内容需要明显的英文提示。3)先录音,后录屏。给制作好的微课PPT录屏和配音比较困难,因为翻页或弹出信息往往不能和配音同步,因此建议先把录音根据微课停顿时间长短的需求做好,然后再根据录音进行录屏。好的微课生动形象、详细具体、富于逻辑和条理,通俗易懂,令人印象深刻。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建设网络课程,制作好的微课可作为一种优良的视频学习资源上传至课程网站,要求学生课前和课后观看。课上教师需要针对微课重要内容提问,学生答复,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平时分作为对学生的考察结果和激励。教师也需要在网站编辑相关练习以巩固知识点,达到吸收内化的目的。
对于某些复杂、难以理解和记忆的文化知识点,教师使用视频资源,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比如《职通英语》第2册第7单元讲到世界文化差异时,提到印度人摇头和点头与中国的区别。事实上印度人有3种摇头方式,分别是拨浪鼓式摇头、左右歪头和下巴小幅度左右摇动的摇头,第1种摇头表示No,第2种摇头表示Yes,第3种摇头代表maybe 或 maybe not。而点头和中国人一样,都代表Yes。印度人表情丰富,在表示同意时面部轻松愉悦,表示不同意时,表情无奈、烦恼、生气等。如果只靠教师口头和动作讲解,不够形象,学生的印象也不深刻。而网上恰恰有一个印度人自编自演讲解摇头点头的英文视频,他们幽默搞笑的摇头、点头画面以及相应的故事情节令人捧腹,画面印入学生记忆中。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思考中国人表示同意、不同意时和不置可否时的肢体语言是什么样的,进而得出中国人含蓄内敛而印度人幽默活泼的文化特征。
高职英语教师要积极为校图书馆推荐外国文学著作、书虫、文摘、杂志和报纸类的读物。安排学生每周花一定的时间去阅读作品,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利用学校的英语协会和学生会积极开展“跨文化知识竞赛”、“文化差异我来说”等具有实际效果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树立起一种跨文化意识。
胡文仲指出“语言反映文化,文化渗透语言,两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5]”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坚持语言的工具性和文化性的融合统一,发现和发掘所涉及资料中的文化元素,并制作成适合学生使用的资源,既要讲授知识又要宣传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领略世界文化的风采,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提高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