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塔里木
1997 年,笔者随导师王小盾教授为论文选题《在中亚传承中国西北民歌——东干民歌研究》①东干人(Дунгане)是清末迁入中亚俄属地区的中国西北回民,主要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人口约13 万。“东干”原为中国西北地区和中亚一带操突厥语的民族对回民的称呼。东干人入俄后,俄国人沿用了这个他称。苏联十月革命后,东干人成为苏联的一个少数民族,“东干”遂成为苏联官方,以及在国际上使用的正式族称。东干人自称“回族”“老回回”“中原人”。在中亚做田野调查期间,获得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东干学部赠予的《中原民人曲子》一书。该书是1958 年用东干文②1953 年,苏联创制了用西里尔字母拼写陕甘方言的东干文,刊印报纸、文学读物、中小学教科书等出版物。出版的东干民歌唱词集,由已故东干族历史、民俗学家哈山·尤素洛夫(Хасан Юсурович Юсуров,1904—1987)收集整理。书中收有一部用陕西方言演唱的叙事体唱词《口外歌》(Κувэгер),东干族作曲家潘娃·沙姆洛夫(П·Шамулов)为笔者转录了尤素洛夫当年(1958 年以前)采集这部作品的部分演唱录音。通过唱词翻译、研读和曲调记谱,笔者注意到这部作品透露出的一些重要信息:一是东干文《口外歌》正是清代丝路北线流传的“出口外歌”或“路程歌”的一个口传记录版;二是该作品在清末随陕甘民间艺人跨国迁徙传入中亚,拓展了其传播空间并留下了“活着的”清末声音样本;三是这部作品呈现了清代丝路北线移民活动,以及音乐文化向西流动的历史事实。流传在中亚的《口外歌》引发了笔者追问:东干文口头演唱本依据的是何种底本?其原生地——中国境内有无同类样本参照?各种样本在不同时空的传播中如何存续与变迁?作品如何用民间语言和音乐表述清代丝路北线移民活动?理解这些问题,需要境内外的个案积累。带着这种学术关注,笔者对这部作品散落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唱本、口传记录,以及相关历史背景,做了进一步的文献收集和田野调查。
2014 年6 月22 日,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申报的世界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本文所指的“丝绸之路北线”(简称“丝路北线”),即是这个路网中东起中国长安,经关中平原、陕甘黄土高原、河西走廊,沿天山北麓到新疆伊犁,出霍尔果斯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一条连接中原与中亚的经济文化通道。
本文利用的主要材料有:(1)1958 年吉尔吉斯科学院发表的东干文唱词记录和录音;(2)民间私藏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刊本和手抄本;(3)1991 年以来国内发表的唱词记录、记谱和研究成果;(4)本人的田野调查记录。这部作品以多种异名流传,本文整体叙述时以《出口外歌》为名,涉及具体版本则称其原名。
明清时代,中国商业繁荣,形成了遍及全国的商品流通网,其特点是以商帮为主体,商业化城镇为支点,水陆交通为连接路径。为满足行商长途贩运者的商务知识需要,“路程书”这类包含地理、商路、物产和民风的行商指南图书大量涌现,诸如《商程一览》③陶承庆《商程一览》“华夷风物商程一览”,万 历刊。《商贾便览》④吴中孚《商贾便览》,乾隆十七年刻。一类书籍遂成为商旅必备手册。
热衷民间文学的文人和说唱艺人,利用各种路程书资源,以说唱方式编创出便于记忆和传播的韵文体诗歌或唱本——“路程歌”,如《杭州上水路程歌》《徽州下水路程歌》⑤王振忠《新安江的路程歌及其相关歌谣》,《史林》2005 年第4 期,第51 页。等。这些通过民间书坊刊印流通的唱本和说唱艺人游唱活动,形成了两种并行的传播途径。在说唱艺人的影响下,路程歌产生了更大的民间传唱群体,其主体包括商路活动底层的船夫脚夫、驼户车户,以及离乡别井的行路人,他们以说唱艺人的声音和表演为“底本”,延续着说唱版形成的声音记忆,拓展着路程歌的传播空间,并在口头传唱中衍生了诸多异文。
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朝平定西域动乱,西域依“故土新归”之意改称新疆。为了边疆的巩固和发展,清政府确立了新的治疆方略,其中重大举措之一是鼓励内地民众携眷迁居新疆东部、北部屯垦和经商。此举对新疆的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音乐文化格局的转变亦伴随其中。乾隆二十六年(1761),清政府开启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内地人西迁新疆的移民活动,而这个移民潮的主体是陕甘籍汉、回民。自此,作为官道的丝路北线,从军队调动、后勤保障、邮递为主的用途,逐步转向移民通道及其商业活动为主。据统计,乾隆四十二年至五十八年,仅迪化州一地,人口就增长了2.84 倍⑥参见贾建飞《清乾嘉道时期新疆的内地移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年版,第12 页。。关于清代沿丝路北线西出长安,经嘉峪关、哈密、乌鲁木齐至伊犁的路程,以及沿途的台站塘汛等驿邮系统,清代地理志类官书和官员 笔记均有详细记录。前者如《大清一统志》《西域图志》《新疆识略》等,后者中最完整的记述是林则徐《荷戈纪程》。
由于清代官方文献聚焦实施治疆方略的官方视角,关于丝路北线移民活动及其民间文化生活的信息仅有零星文字,鲜有专门记述。清末以唱本和口传方式流传的《出口外歌》,则以“出口人”为叙述主体,以个人亲历为内容,用民间语言和说唱形式,呈现清末丝路北线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民间生活场景。立站,一心儿走口外要去越边”。
(2)唱词中的地名。不仅勾连出丝路北线中国境内的路线图,而且指示着这部作品的来源和西去的传播走向:西安府三原—醴泉—永寿—泾州⑦今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六盘山和尚铺⑧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和尚铺村。— 静宁—安定⑨今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兰州—凉州⑩今甘肃省武威市。—甘州[11]今甘肃省张掖市。—肃州[12]今甘肃省酒泉市。—嘉峪关—玉门—安西[13]今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哈密—巴里坤—木垒河[14]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奇台—古城子[15]奇台县之俗称。—济木萨[16]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水西沟[17]《新疆四道志》(光绪)作“水溪沟”,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境内。—三台[18]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三台镇。—阜康—红庙子[19]乌鲁木齐之俗称。—迪化州[20]1773 年(乾隆三十八年),乌鲁木齐同知改为迪化州知州。—昌吉—土葫芦[21]驿站名,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大丰镇。—车排子[22]驿站名,今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境内。—头塘、二塘[23]“塘”,或称“营塘”。清代驻军警备的较小驿站关卡。《六部成语·兵部·塘兵》:“比汛狭小曰塘,比塘狭小曰铺”。—伊犁。
(3)沿途所见地理环境。如“行来在兰州城歇住三天,黄河渡紧靠着北塔宝山……二十四船摆渡古今稀罕”;“行来在甘州城抬头观看,四乡里尽都是清水灌田”;
中国西北人称嘉峪关口以西为“口外”。《出口外歌》原创者佚名,以“出口人”为第一人称,以纪事本末的叙事方式,说唱了清代西安府某人因灾年出口外谋生,十八年后回归故里的经历。内容涉及:“出口人”沿丝路北线出陕西西安,经宁夏、甘肃到新疆伊犁的行路全程;所经地名;目睹各地社会风貌、政治经济状况;亲历沾染恶习到孝心觉醒,从立志悔改到从商成功,最终返乡行孝的十八年口外经历。唱词语言质朴真实,情节描写生动,画面感强,听众或读者如身临其境。唱词结构以说唱艺人惯用的“攒十字”手法构成三、三、四句读。通篇合辙押韵,句末字押十三辙“言前韵”。清代同治八年解州吉庆堂刻本《出口外》是目前所见的足本,正文3783 字。现依据该本,按唱词内容分类,摘要如下。
(1)唱词开篇。表明“出口人”籍里和出走动因,“自幼儿咱生在陕西地面,那料想天亢旱整整三年。为只为在家中难以“又不觉来到了伊犁城前,九座城紧相连相去不远”;“大河里看一眼水清似天”。
(4)行路艰辛。如“自幼儿在家中走路不惯,走得我遍身疼两腿发酸”。西出嘉峪关“往前看数百里戈壁大滩。无树木无人烟无处立站”。翻越天山“南山口过打板路途凶险,积深雪赛太白六月寒天。巴里坤天气冷不可立站,穷八站真乃是苦愁难言”,“每日里我何曾用过饱饭,戈壁上说不尽贫苦艰难”。
(5)经济民生。各地经济状况:如“行来到木垒河倒也好看,奇台县果算是米粮大川……大客商走北套[24]“走北套”:草原商路或草原丝绸之路。清代从迪化(乌鲁木齐)出发,经古城子(奇台)、巴里坤、内蒙古包头到绥远(呼和浩特)。古城子是这条商路的货物集散地、旱码头,生意兴隆,为清代新疆四大商业都会之一。有俗语云:“想挣白银子,走趟古城子。”广积银钱,济木萨四乡里户民千万,水西沟出生铁又出煤炭”;“行来到迪化州才把身安……哪料想花景地也在西边”。商品交换:如“住店铺打包袱细细查看,哪料想只剩下二百铜钱。无奈了将衣物拿出当典,……值一千卖五百他还弹嫌”。货币兑换行情:如“自古说口外的银钱出显,谁知道一两银八百铜钱。他还要扣底儿七分零半,每一两只使得七百二三”。物价:如“自过了昌吉县米粮甚贱,肉包子碗口大四文铜钱”;伊犁的“好牛羊和马匹并不值钱”。经营活动:如“将货物和价钱常记心间,自觉得三五年随机应变”;入股分红如“不久的五七载要把账算,每一分(份)就分下两万二三”。
(6)政治军事。如黄河浮桥上“大官长小官长来往不断”。出关验照时“嘉峪关将爷们他把票验,每一人还要拿四文大钱”。军事重镇“古城子满汉兵日每操练”。新疆政治军事中心伊犁将军府所在地,则是“大将军满汉官赛过兵山”的景观。
(7)所见民族。有些带有侮辱性称呼,如“行来到哈密城住了几天。大街上众缠头[25]指维吾尔族。来往不断,殃歌子[26]指维吾尔族已婚妇女。说番语不懂人言”。伊犁“四街上鞑婆子[27]指蒙古族妇女。来往不断,……乌路系[28]“俄罗斯”的陕西方言语音转写。安集缠[29]居住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地区的人。委实难看”。
(8)音乐民俗。戏曲以秦腔和秦陇地方小曲子戏最为流行。如出口人和妓女在不同唱段都唱“到午间往大街去把戏看”。行路时“一路上背包袱戏文不断,小曲子唱完了还有乱弹”[30]“乱弹”,此处指秦腔。。音乐伴宴习俗如“却不知迪化州赛过西安。下酒房不弹唱客不吃饭”。
(9)沾染恶习。如“有一个好朋友站立面前。他言说你自幼出门不惯,……有几个好丫头实在可观。今日里我弟兄去把她看,也不枉在口外住了几年。听他言不由人欲火上炎,叫兄台你领我去看一番……”
(10)孝心觉醒。如悔恨自省“这是我自己错却把谁怨,自今后拴意马牢锁心猿”;“我的妻在家中日每作念,我的母每日里眼泪不干。挣了银尽花在烟花柳院,学不孝落骂名万代流传”;“昨夜间做一梦心似油煎。我的妻带书信上用火燃,我的母她今春七十二三,不回家落骂名万古流传”;“出门人原要把家乡常念,挣下钱回家去忠孝双全”。
(11)潜心经商。如“进门来将货物细细查看,把流水和底账常记心间。每日里买卖人成千过万,到晚来将银钱齐过算盘。”“掌柜的他见我办事能干,将大事托与我执掌兵权。不觉得五七载要把账算,每一份就分了两万二三。”
(12)返乡行孝。如“自古说回家乡归心似箭,无一夜我的娘不在面前……过三原来到了我家门前”;“见母亲坐堂前愁眉不展,急忙忙走上前跪在娘前。儿去后无一人问寝伺膳,你的儿落不孝获罪与天。”妻子怨:“你去后教何人把我照管,耽搁我女孩儿青春少年。胭粉盒我为你一脚踏扁,花绣鞋无心肠懒得去穿。”夫道歉:“说得我一阵阵眼泪不干。我只得走向前忙赔笑脸,为丈夫自己错赔罪今天。你好比巧织女银河渡岸,我好比拙牛郎鹊桥团圆。从今后将前事一笔勾散,学一个古先贤破镜覆圆”。此后侍奉母亲,“少不得每日里问寝伺膳,我还要盖庄房置买田产”。
该作品契合了大众阶层的文化接受心理,人们在阅读或观看表演中很容易联系身边的人和事,可以在“出口人”的亲历中获得社会生活百科知识,在民间艺人生动的演述中接受劝善行孝的伦理道德。
民间音乐文学体裁的产生和传播依托着文学和音乐双重载体。因此,《出口外歌》的文献,应理解为包括唱词文本和现当代的声音记录。关注、解读两种文献之间的关联,有助于深入考察唱本和表演活动在不同时空中的存现样态。
笔者所见《出口外歌》文献共15 个样本,有坊间刊本、手抄本和现代口传记录本三类。坊间刊本有清末至民国初年刻本4 件、石印本3 件;手抄本有民国本3件;口传记录本有20 世纪50 年代至21世纪初的5 件。各种版本以《出口外歌》 《出口外》《口外歌》《路程歌》等4 种歌名流传。在草原丝路衍生的2 个版本以《拉骆驼路程歌》《大库联》为名流传。
表1 刻本简表
1.清咸丰元年益成堂刻本(简称“益成堂本”)
1998 年,新疆学者李吟屏先生在其故乡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大石乡牛川村牛昌林先生家发现了该唱本(见封二图1)。因唱本为持有者家传,李吟屏则进行了抄录和复印后带回研究。2000 年,李吟屏、李宁发表了《清代唱词〈出口外歌〉研究》[31]李吟屏、李宁《清代唱词〈出口外歌〉研究》,《西域研究》2000 年第3 期,第81—89 页。一文,对《出口外歌》的发现经过、刻本形制、文本内容、艺术特征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研究,文后附《出口外歌》校注。遗憾的是,这个唱本缺失了两个单页,计196 字,缺少的文字恰是“出口人”从迪化(乌鲁木齐)到伊犁一路的见闻。
唱本的原持有者牛昌林1927 年生,2006 年去世,其子牛海儿(1951 年生人,初中文化)继承了这个唱本。2020 年5 月,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张君仁教授,委托天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杜新平副院长,去牛海儿家用高清相机拍摄了整个唱本。2020年7 月,杜新平与笔者专程去牛川村采访了牛海儿,考察了唱本演唱的情况。
该版本是目前所见《出口外歌》最早的刊本,未见副本。单行本,木版刻本,四眼线装。书皮曾有毛笔题记传本信息,右侧原有3 行小字记录传书人姓名,今可见前两行的“傳”字,传书人姓名被涂遮。书皮正中大字竖写“飛龍光緒歲次癸卯年書”。封面版框半页15cm×11cm。回纹边框,右上侧小字竖写“咸豐元年刻刊”,正中大字竖写“出口外歌”,左下侧竖写“益成堂梓行”,益成堂所在地无考。正文版式四周单边,每面刻写7 行,每行14 字。书口白口,中缝上方写“口外歌”,中部单黑鱼尾,下部页码。原有19 页,丢失一页2 面196字,现存18 页36 面。第22 面第7 行15 字,共3470 字。唱词基本为十字句式,仅3 句为13 字,通篇押“言前韵”。第1—8 面有后人书写“、”号标记,为十字句作三、三、四句读标点;第8—29 面用“。”号标点,第30 面之后无标点。正文第1 页标题写作“口外歌”,开篇唱“自幼儿咱生在陕西地面,那料想天亢旱整整三年。为只为在家中难以立站,一心儿走口外要去越边”。篇末收口唱“这是我出口人一世公干,叫兄台你们听不是闲言”。
通过比对唱本原件与李吟屏论文后附的《出口外歌》校注(简称“李文”),发现后者有几处误读。原刻本第3 面有甘肃地名“安定”[32]今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书写清楚无误。李文误抄为“安宁”,并误注为原文该处有错。第4面原文“住店房打包袱细细查看,那料想只剩下二佰铜钱”,原版“佰”字俗写为 “亻曰”,李文判读为“個”,误抄为“二个铜钱”。第11 面“上床来,偷眼儿,将他(她)细看”,李文将“眼”错抄为“奶”。李文描述唱词句式“均为10 字一句,每句10 个字分为三、三、四作三顿(只有一句例外)”。事实上,原唱本和李文校注本有三句多于10 字,李文统计有误,分别是:
开言道,我也曾,把你们,莫有错看,却怎么,三五声,问不言啭?(第16 面)
每日里,你与她,端茶送饭,如不然,跟丫头,下酒房,点火装烟。(第20 面)
走肃州,和凉州,全不上算,又不觉,来到了,兰州城,住了一天。(第25 面)
2.清咸丰七年至同治八年的3 件刻本
有咸丰七年山西绛州永兴堂刻本2 件(见封二图2),另有同治八年山西解州[33]今山西运城盐湖区解州镇。吉庆堂刻本1 件(见封二图3)。
(1)山西绛州永兴堂丁巳年刻本Ⅰ(简称“永兴堂本Ⅰ”),见于孔夫子旧书网拍卖区已拍出的部分信息。可见图片9 幅:书脊图1 幅,封面图1 幅,内文12 面图7 幅,内容不完整。文字基本清晰。线装,尺寸15cm×10cm×0.4cm(拍卖提供信息)。封面版式为双边版框,外粗里细。框内分三竖格,右、左格窄,中格宽。封面字体楷书。右格上方小字竖写“丁巳”,下方苏州码子书号用墨涂遮;中格大字竖写“出口外”,是为唱本名;左格下方小字横写“绛州”,竖写“永興堂刊”。正文版式四周单边,每面7 行,每行16 字。书口白口,中缝上方写“出口外”,中部单黑鱼尾,下部页码。硬体字刻写。正文第一页标题写作“出口外歌”,开篇和收口唱词内容同益成堂本。
(2)山西绛州永兴堂丁巳年刻本Ⅱ(简称“永兴堂本Ⅱ”),亦见于孔夫子旧书网拍卖区。提供图片12 幅:封面图1 幅,书脊图1 幅,正文图10 幅19 面。封面似后制,书名、年号、书铺地名、字号,与永兴堂本Ⅰ相同。右格小字增书“天地君親師〡〨”(苏州码子,表示18),左格上方小字增书“恩深報不”。正文版式、字体、首页标题,以及中缝设计、文字、页码,与永兴堂本Ⅰ完全相同。
从中缝的页码看,该版本正文有17 页33 面。将拍卖区提供的永兴堂本Ⅰ、Ⅱ正文部分合并,去重复部分,可还原该版正文全文的70%。
(3)清同治八年(己巳年)山西解州 吉庆堂刻本(简称“吉庆堂本”)。该本由山西运城市张贵喜先生收藏,是目前所见内容最完整的版本。封面版式与永兴堂本不同,右侧上方小字竖写“己巳”(书写不规范),下方有书铺刊印编号“〡〨”。左侧下方小字横写“解州”,竖写“吉庆堂刻”。正文的版式、页码、字体和标题等,与永兴堂本Ⅰ、Ⅱ完全相同。如开篇“自幼儿”均写作“自幼尔”,“为只为在家中难以立站”均写作“谓只谓在家中难以立站”。从字体比对来看,仅封面新刻“解州吉庆堂刻”字样,正文并非新刻或重刻,而是永兴堂原刻版的修缮版。
张贵喜、张伟先生据此本整理出《出口外(十字腔)》,收入《山陕古逸民歌俗调录》[34]张贵喜、张伟编著《山陕古逸民歌俗调录》,三晋出版社2013 年版。出版。正文368 个十字句,其中一句“如不然,跟丫头,下酒房,点火装烟”增3 字,计3683 字。
三个刻本形态比较:
其一,正文版式、字体、通假字、俗字、错别字完全相同。
其二,三个刻本封面的书名、字体、书号标记(苏州码子)相同。永兴堂本Ⅰ的书号被涂遮。永兴堂本Ⅰ、Ⅱ的封面板框、刷印年号、书铺字号相同,吉庆堂本不同。永兴堂本Ⅱ左、右格题有行孝报恩的语词。
其三,封面书名“出口外”,正文标题“出口外歌”,中缝印“出口外”的设计完全相同。
通过版本勘察,可推定1857—1869 年出现的三个刻本的正文共用了一套刻板刷印。永兴堂本Ⅱ和吉庆堂本将封面改版。吉庆堂本留有修补刻板的痕迹,是目前所见别本中的唯一足本。程有庆认为:“清初至乾隆间,书坊利用旧版印制书籍蔚然成风。书坊为牟利大肆翻刻别家畅销书版在古代书市实属司空见惯。”[35]程有庆《别本〈绣刻演剧〉六十种考辨》,《北京图书馆馆刊》1993 年第2 期。《出口外歌》的一套刻本被不同书铺刷印,反映出该作品在当时的流行并畅销的情况。
表2 石印本简表
1.清光绪丙午年西安文明堂石印本(简称“文明堂本”)
《中国曲艺志·新疆卷》对该唱本形态有过描述,现摘录如下:
新疆曲子传统唱本。清光绪32 年(1906)文明堂印。石印线装本。刻本长十六点二公分,宽十公分。封面封底为土黄色,硬板(系原收藏人后来包上的)。扉页正中排有“出口外歌”四个大字;右边上部直排“光绪丙午年”五个小字。下部直排“二十五册”三个小字。左边下部直排“□□刊发”四个小字。正文为毛边纸,计二十三个对折页。对折中缝上部印有“口外”字样,下部为页码。每单面六行直排,天头高二点八厘米。第一面第一行为“口外歌”三字,其后每行为十四字,旁有“、”标点断句。正文计三百七十五句,二千七百七十二字。每句基本上为十字,其中只有四句为十三字。句句押韵。另外,在正文之后。还印有“此歌不是戏耍耍,看罢叫人笑哈哈”和文明堂等十七个字。(见封二图4)
此刻本扉页缺损二字,第一对折页缺损29 字。原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照壁乡城关村老中医徐中坚所有,现存木垒县民族博物馆。
按,版本描述中字数统计有误,三百七 十五个十字句,应有字数三千七百五十余 字;石印本不应以“刻本”描述。
该本是最早被整理、出版的清代刊本。据整理者李毓集先生介绍:20 世纪80 年代末,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文化馆在民间文学资源普查中,收集到民间私藏清代光绪石印刊本《出口外歌》一件。收集者孙伯海将该唱本交予县文化馆音乐干部李毓集抄录整理,整理本收入《中国歌谣集成新疆卷·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分卷(汉文)》,1991 年出版。[36]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汉文)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新疆卷·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分卷(汉文)》,第331—345 页,出版批号:新出字第832 号,1991 年6 月。李毓集在整理附记中说明:“在整理时,将原件中的别字、白字、古字均按现行汉字做了纠正,原件中缺损处,亦做了一些补缀。如文中字下带黑点者即是。若有完整原件,当以其为准。”2020 年,笔者从新疆艺术研究所工作人员处得知,因保管条件限制,现该唱本破损严重,未进行专业修复之前不可翻检。
1925 年,应美国哈佛大学考古队之邀,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委派陶瓷考古学家陈万里(1892—1969)沿丝路北线赴敦煌考察。陈万里酷爱戏曲,好收集唱本。他的《西行日记》有到西安坊间书铺购买唱本的详细记录:“十二日(1925 年3 月)……出 馆就文明堂购秦腔剧本及小曲计:……《出口外歌》……等数十种。”[37]陈万里《西行日记》,载《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97 年版,第337 页。《西行日记》所记佐证了西安文明堂曾经刊印《出口外歌》唱本的事实。
2.西安府顺城巷德兴堂石印本(简称 “德兴堂本”)
该书见于孔夫子旧书网拍卖区已拍出信息。仅提供图片6 幅,较清晰。其中书脊1 幅,正文单面8 页。无封面封底,无刊印时间。末页右下方书写“西安府顺城巷德兴堂刊”,装订四眼依稀可见,未装订(见封三图5)。
与文明堂本比较,从书幅看,德兴堂本旁摆放了有刻度的尺子,测量结果与文明堂本描述一致;从版式看,单面6 行,每行14 字一致;从中缝看,仅此二本写“口外”二字;从字体看,二本相同;从标点看,正文每个十字句用“、”号断出三、三、四句逗,其他刊本无此标点方式;从地名看,此二本均将“迪化州”写作“提花州”,“银钱出显”写作“银钱出现”等;从唱词格式看,此二本末页“我还要,买田产,盖房屋,置些底探”一句均为13 字;从正文结束句看,此二本写作“这是我,出口外,一世公干,叫兄台,你细听,不是闲言”,而其他刊本此处说唱人自称“这是我,出口人……”;此二本正文之后使用同样的话收口——“此歌不是戏耍耍,看罢叫人笑哈哈”。可以推定,此二本为同一书版,不同书铺印行。德兴堂仅在末页印有自己书牌而已。
利用德兴堂本拍卖图提供的正文600余字,不仅可判断其与文明堂本同版,还可据此补校文明堂整理本“第一对折页缺损29 字”,再现原本中部分“别字、白字、古字”,核校部分“原件中缺损处,亦做了一些补缀”等李毓集在整理工作中关注并尝试解决的问题。
3.民国陕西省城南院门义兴堂书局石印本(简称“义兴堂本”)
见于孔夫子旧书网拍卖区。出自义兴堂刊行“曲本”丛书之一的合印唱本。《口外歌》为其中一篇。正文图片2 页(见封三图6)。石印,线装。版式单面16 行,每行34 字。正文可见510 字。该版本在制版前抄写错讹较多,如将“肃州”写作“宿州”,“嘉峪关”写作“喜塔关”,“铜钱”两处分别写作“同”“铜”等,亦有十字句脱字的残句。《出口外歌》在民国期间被义兴堂编入“曲本”石印再版,反映出这部作品经久流传的状况,可作为观察其刊本演变过程的一个时间点,亦可窥见彼时民间书坊中存在粗制滥造、逐利失范的现象。
以上7 个刊本出自4 种版本,在近80年中被多次制版刊印,反映出该作品彼时的流行程度。刊印《出口外歌》的坊间书铺除了益诚堂所在地无考之外,其余的主要聚集在陕西西安和今山西运城。众所周知,西安为清代中国北方坊间印刷重镇;而山西运城的绛州(今新绛)、解州都是历史上晋陕交通中著名的水旱码头,是晋南通往长安,去丝路北线的必经之地,不仅是南来北往的商品集散地,也是坊间书铺的聚集之地。晋陕民间音乐文化在两地交界区域有着长期、深度的交融互动,曾创造出许多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体裁和形式。不可否认,民间书坊在这种文化的传播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今日民间保存的这些《出口外歌》刊本,为我们留下了官方文献库之外的大众音乐文学典籍,并且可以作为参照,观察口头说唱的变异和创造。
表3 手抄本简表
三个手抄本均见于孔夫子旧书网拍卖区(见封三图7)。所见图片数量不一。
抄本1 图片22 面,书写工整。封面题写“民国三年四月初一,吉。董鸣庆记。口外歌”等字。开篇、收口完整。考察正文字句,从标志性表述方式、断句法以及相同的错别字来看,该本抄写所依据的底本是永兴堂本或吉庆堂本。
抄本2 图片6 幅。封面字迹模糊,“民国三十六年□□□,□□□记,闲事部”等字依稀可见。该本为合抄唱本,《口外歌》是其中之一。该本纸张厚实且柔软,装订牢固,便携耐用。正文10 字一行,十字腔格式一目了然,宽幅页面可书写多行,演唱或需提词时可减少翻页次数。这种抄本形态适应了说唱艺人游唱方式的需要。
考察文字,根据收口自称“出口外”及错别字判断,该抄本依据的底本为文明堂本或顺兴堂本。该抄本为尽可能通篇一致的十字句,收口部分原本“我还要,买田产,盖房屋,置些底探”13 字一句,省略“盖房屋”3 字成为十字句。又增4 句“那时节全家人满心欢笑,这是我出口外挣下银钱。□□□人说我难回家转,怎知道我心中自有周旋”,从而在原刊本的基础上形成说唱艺人发展的异文。
抄本3 正文图片8 面,无封面。正文标题《出口外歌》,书写粗陋、错讹甚多,仅抄录全文一半,末页留有一篇货物交易的文书。从字体看有两人抄写,难辨所据底本,恐从未知抄本转抄。该抄本在商铺记事本上抄录,无抄写时间和抄写人题记,书写质量低劣。可见旧日大众对这部作品喜爱的一面,亦可反映今日抄本交易市场中鱼龙混杂的状况。
无论刊本或手抄本,均具有说唱底本和民间文学读本两种使用功能。如益成堂本、永兴堂本、吉庆堂本和抄本1 收口“叫兄台你们听不是闲言”,“听”字即传达着《出口外歌》的演唱属性,而文明堂本收口“此歌不是戏耍耍,看罢叫人笑哈哈”,“看”字则表明它亦可作为民间文学读本。
《出口外歌》口传的记录始于现当代民俗学对民间音乐文学的田野调查。目前所见口传记录本有5 种,均已发表。有4 种记录本有演唱记谱。所有口传记录本的曲名不同。各种记录本的唱词结构保持了原本的基本轮廓,内容和语词有程度不同的变化。
此外,在丝路北线与北方草原丝路连接的商路上,亦有口头流传的变体被记录下来。
表4 口传记录本简表
1. 1958 年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干文演唱记录版(简称“东干版”)
20 世纪30—60 年代,苏联东干族中亚东干口传文学研究的开拓者Х·尤素洛夫及其学生,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对中亚东干族口传文学进行了较全面的田野调查。1957 年,尤素洛夫将田野工作中已采集的民间曲子[38]中亚东干人将可演唱的音乐文学体裁称为“曲子”。选编成书,题名《中原民人曲子》(Жун-ян Mинжын ЧYзы,见封三图8),1958 年由吉尔吉斯斯坦伏龙芝ХЫРГУЙ 出版社用东干文出 版。[39]Х·Юсуров. Жун-ян Mинжын ЧYзы.(ДУНГанские Народные Песни)1958.该书是苏联首次结集发表的中亚东干族曲子集,书中收有40 首东干曲子,其中的《口外歌》(Κувэгер)是至今所见最早的田野记录文本。在所有口传记录版本中,只有东干版保留了清代刊本的曲名,并有演唱录音存世。
尤素洛夫在该书的导语“致读者”中,表明所有“曲子”的材料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东干族民间口头记录,以演唱方式流传,东干人可以从“曲子”中看到自己过去的苦难和文明。出于东干历史和口传文学的研究目的,尤素洛夫没有记录东干曲子的音乐。同20 世纪初大部分缺少声音的民歌记录一样,这部曲子集实为唱词集。
但是,尤素洛夫留下了1958 年之前采录的《口外歌》部分演唱录音(见谱例1)。录音时长2 分46 秒,演唱者一人,男性。伴奏乐器三弦、二胡各一。
谱例1 《口外歌》(Κувэгер)[40]演唱:哈萨克斯坦东干族民间艺人(佚名);采录、记词:Х·Юсуров;译词、记谱:赵塔里木。猛想起路程远盘费有限,这件事倒叫我左难(的)右难;我的妻打明天娘家去站,昨晚里开箱柜偷下(了)衣裳。我只得,在娘前,好言讲遍,儿走后,老娘不可,把儿恋念;你为儿,盼想我,他也好办,三二年,回家来,站到娘前。攒下钱,拿回来,扯绫罗,缝衣衫,量麦子,磨白面,胡吃胡穿;有了银子钱,我在人里一般,自有朋友们,来把我,看的又看。
东干版有唱词160 行,分为40 节,每节4 行。这部作品在中国西北迁徙到中亚的回民中口口相传,内容上遗失了许多细节,但叙事结构、开篇、“言前辙”韵律等要素基本稳定。该异文为演唱版本,一些句子中的增减字和衬字被一并记录,但十字句骨架及其三、三、四句读依然或显或隐地贯穿其中。在原唱本的基础上,东干说唱艺人(东干人称为“说家子”)添加了一些他们记忆中清代新疆乌鲁木齐至伊犁途经的地名,如“第二天,来到了,呼图壁[41]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歇了一晚,又不觉,来到了,玛纳斯[42]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城前。”“把西湖[43]今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的俗称。,过精河[44]今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还不上算。”“新来在,果子沟[45]西天山峡谷,从乌鲁木齐去伊犁的必经之地。,走路凶险,头一程,芦草沟[46]芦草沟镇,出天山峡谷,进入伊犁河谷的门户。到来,苦叫一站,第二程,到在绥定县[47]演唱者地名记忆有误,原文拼写为Суйлэщян绥来县,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置,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县。按歌中所唱的路线,出果子沟后应是绥定县,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惠远镇。,倒也好看,一街的铺面,一溜两行”。
东干语有陕西、甘肃两个次方言。东干文采用不同字母的拼写来区别这两种方言的某些特殊语音。如陕西方言语音“我”用字母“ңә”,“说”用“шǝ”拼写,而甘肃方言则分别用“вǝ”和“фǝ”拼写。
“ңǝ”在唱词中的拼写如:
Ңә зы юр жязэсын Шанщидимян(我自 幼家在生陕西地面);
Ңәдичи зэйипон нянлуй цабуган(我的妻在一旁眼泪擦不干)。
又如“шǝ(说)”的拼写:
Жындушә Хумёзы шысыхуасан(人都说红庙子实是花散);
Ёнгәзы шәхуа жынбудунян(央哥子说话人不懂言)。
从东干版《口外歌》某些语词的拼写方式来看,尤素洛夫采集的版本无疑是东干族陕西方言群体民间说唱艺人的演唱记录。
19 世纪末,东干人逃亡中亚时失去了祖辈生存的土地,却没有遗弃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文化,《口外歌》在中亚的传承即是一个典型。这部作品在几代东干民间说唱艺人的演唱中,不断追述着旧日丝路北线故地的生活场景,传续着东干人的文化记忆。毫无疑问,这部作品是在中亚传承的中国西北《出口外歌》的清末版本。东干人入俄70 年后,尤素洛夫将这部作品的声音转化为文字记录,不仅为东干人传承自己的民间文化,提供了唱词依据,而且为中国西北回民将中国民间音乐文学的流传空间拓展到中亚,提供了事实和比较研究的参照。
2.新疆哈密演唱记录版(简称“哈密版”)
1993 年,《中国歌谣集成新疆卷·哈密市分卷》发表了国内第一个演唱记录版,曲名为《路程歌(走口外)》(见谱例2)。杨万福演唱,张廷国记词,王军记谱,录音已不存。该书将《路程歌》编入“杂曲”类。该类序言云:“《路程歌》又叫‘走口外’,是对一个闯口外者谋生经历的描述。这首民歌哈密老户民间艺人几乎人人都知道,但只有那些拉过骆驼的人才能唱全。”[48]《中国歌谣集成新疆卷·哈密市分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83 页。1999 年,该曲又被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新疆卷》(下)[49]中国ISBN 中心1999 年版,第1164—1169 页。。
谱例2
为只为在家中难以立站。一心想走口外要去越边;
猛想起路程远盘费有限,这件事才叫我左难右难。
……
哈密版唱词264 行,分为64 段,每段4 行,是所见篇幅最长的口传记录。内容增加了丝路北线哈密境内的“星星峡”“烟墩”“黄芦岗”“天山庙”“口门子”“松树塘”等地名和行程描写。省略了妓院活动的细节描写,用一句唱词“离开了红庙子一十八站”,将原文乌鲁木齐至伊犁1400里路上地名、风貌一笔带过。开篇新编有2句体现阶级观点的唱词:“我自幼咱生在陕西地面呀,那年限天旱了整整三年;穷苦人遇荒年少吃无穿,官府里要粮草还要派款”。收口的尽孝主题不变,唱词则完全不同:“从今日我在家安心种田,和我妻理家务侍奉高堂;这是我十八年经历一段,留予了后世人仔细参念”。
演唱者杨万福,男,回族,原籍甘肃,1935 年出生于新疆哈密。读过古兰经,上过小学。拉过骆驼,当过车夫,爱好文艺。1949 年以后在各类政治运动做过文艺宣传。曾在哈密县运输公司当过副队长、统计员。1987 年退休。[50]同注[48],第428 页。杨万福的生活经历透露出几个信息:一是其演唱的《路程歌》口头传承的完整性,与骆驼客、车夫这类特定传唱群体的关联;二是其参加国家政治宣传的经历,不难解释唱词中注入阶级斗争观念的历史背景;三是唱词增加的哈密境内地名和路程,加强了演唱者与本地民众知识的联系和互动。
3.宁夏泾源演唱记录版(简称“泾源版”)
该版本曲名为《上口外》,回族民间艺人董大奎演唱。1987 年,李今声、周丽梅在六盘山地区泾源县采风时录得此曲,音乐学家延河(刘同生)先生据采风录音记谱(见谱例3),录音已不存。1996 年收入 《中国民间曲艺音乐集成·宁夏卷》[52]中国ISBN 中心1996 年版,第536—539 页。,分类归入“宁夏小曲类”。
谱例3[51]省略基本曲调重复部分。演唱:宁夏泾源县董大奎(回族);采集:李今声、周丽梅;记谱:延河。
该版本唱词160 行,分为10 段,每段16 行。开篇4 行唱词用第三人称表述:“有人儿生在陕西的县”,之后改回通篇以第一人称叙述。乌鲁木齐到伊犁的大段描述全部丢失。结尾突兀,不完整,无收口段落。许多句子因增减字突破十字句格式,但“言前辙”韵律贯穿始终。记录者有误读演唱者方言而错记地名之处,如当地方言读“肃州”为“fu zhou”,误记为“福州”,方言读“泾州”为“jin zhou”,误记为“晋州”。唱词添加了“咸阳”“平凉”“瓦亭”等地名。加入民谣“凉州不凉火焰山,甘州不干水浇田”,以获得与民众知识互动的演唱 效果。
4.草原丝路上的异文
在丝路北线连接草原丝路的商路上,骆驼客和车夫们仿照《出口外歌》的叙述模式编创出各种新的演唱版本。
20 世纪初,内蒙古作家杨笑寒先生在呼和浩特附近收集到旧日回族驼夫演唱的《拉骆驼路程歌》[53]参见陈弘志的博客杨笑寒采集的《拉骆驼路程歌》,详见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c538d30102 eqpt.html。。杨笑寒告诉笔者,老驼夫用本地民间小调演唱,但他仅记录了唱词,没有录音。该版本开篇唱:“自幼儿长大在归绥地面,上有老下有小度日如年。天遭旱地遭荒黎民受难,无奈何我拉骆驼要去远边。”接着唱述从归绥(今呼和浩特)起程,经古代西夏兴庆府(今银川),过兰 州、酒泉到新疆的路程。其中说唱甘肃、新疆境内沿线风土人情时,套用了《出口外歌》的唱词。如:“到兰州城里四下观看,黄河岸仅靠着白塔宝山”;“买路票准备好明天过关”;“古城里番汉兵正在操练”等。
又如甘肃酒泉地区流传的《大库联》[54]甘肃文化艺术档案馆编、周永利主编《甘肃民族民间歌曲全集·酒泉市卷》(第2 卷),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 年版,第87—88 页。原注“大库联: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兴和”。(下文称“酒泉版”,见谱例4),开篇仍以陕西人“咱”为第一人称,但唱词内容多为大库联地方社会风情的描写,以及主人公在当地的经历。
谱例4
口传记录版的共同之处有:各种版本基本传承了清代唱词的叙述模式和句式结构;通篇恪守“言前辙”韵律;多数以记谱方式留下了声音信息。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所有口传记录的曲名不同,只有东干版保留了清代刊本的曲名,并有演唱录音存世;二是各版本在不同时代、地区的口传过程中,因丢失或刻意增减段落内容和语词,唱词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草原丝路版的内容则是另一路驼夫的生涯及其见闻;三是曲调各不相同。
1.东干版由规整的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乐段,一个乐段配置2 行唱词。F 宫七声调式(见谱例5)。演唱音域十二度,高点音起首,低点音落尾。东干版演唱中习惯重复下句唱词,并以下句曲调作为段落间的器乐过门。下句是上句下方五度变化重复。尽管曲调的上下句结音为同音八度,但两句的关系是五度结构(见谱例6)。
谱例5
谱例6
谱例7
下句句尾的下行进行是西北民间说唱音乐典型旋律型之一。如陕西曲子《郑丹哭祠》中曲牌【老龙哭海】[55]《中国民间曲艺音乐集成·陕西卷》,中国ISBN 中心1995 年版,第149 页。的拖腔(见谱例7)。
又如陕西曲子《探情郎》中【慢西京】[56]同注[55]。的下句(见谱例8)。
谱例8
2.哈密版以4 个乐句构成乐段,配置4 行唱词。七声苦音徵调式,降变宫音(见谱例9)。原位变宫音仅用作辅助音。演唱音域九度,高点音起首,低点音落尾。
谱例9
后两乐句是前两句的变化重复,区别主要表现在词曲节奏配置上。每个唱句后接长短不一的器乐间奏,用于乐句间衔接。这种乐句连接方式显示出与西北民间说唱某些曲牌乐句构成的一致性。如宁夏说书【苦音岗调】[57]《中国民间曲艺音乐集成·宁夏卷》,第51 页。上句(取自《清官上任》选段,见谱例10)。
谱例10
3.泾源版以4 个乐句构成乐段,配置4 行唱词。省略商音的四声徵调式(见谱 例11)。演唱音域十二度,高点音起首,低点音结尾。
谱例11
后两乐句是前两句的变化重复,变化的重要特征是第2 乐句以宫音为结音,与终止音形成四度关系。各乐句后部的大音程下行跳进是该曲调的标志性风格特征(见谱例3)。
4.酒泉版由规整的上下2 个乐句构成乐段,配置2 行唱词。六声羽调式。实为构造相同的四音列在两个宫系统转换。上句C 宫,句尾以“清角为宫”转入下句F宫(见谱例12)。
谱例12
1.东干版恪守曲调的基本节奏型(见谱例13)。
谱例13
谱例14
六字句读有三种节奏型(见谱例16)。
谱例16
(3)基本节奏型
四字句读亦有三种节奏型(见谱例17)。
谱例17
上文分析的4 个有记谱的样本,均是口传记录版,其音乐构造的共同特征是与陕甘说唱、戏曲曲牌的基本风格关联:一般采用单曲体、五度结构乐句发展手法;曲调与唱词关系一般呈三、三、四的节奏配置模式,高点音起唱、低点音结尾等基本模式;演唱者常用三弦伴奏自弹自唱。但4 个版本的曲调各不相同:首先是构成音乐风格基础的调式及音阶各不相同,这是形成风格差异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词曲关系中,有与唱词句式节奏匹配的基本节奏型,也有在实际演唱中改变基本节奏型的变化。《出口外歌》在不同时空的口头流传中,唱词内容有程度不一的变异,但其纪事本末的叙事方式、反省行孝的母题、十字句句式,以及通篇“言前辙”韵律从未改变。然而,与唱词配置的曲调却没有可依据的“底本”,恰为说唱艺人的音乐创造留下了“风格空间”。这种词曲关系亦体现了中国说唱艺术“一本多曲”的流传特征。说唱艺人在演唱中运用不同风格的曲调,形成了《出口外歌》音乐载体多样化的传播。
2020 年7 月,笔者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牛川村采访了牛海儿,他是益成堂本的继承人。当问及他父亲把这个本子当书念或者唱时,牛海儿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父亲识文断字,生前喜欢拿着这个本子一个人自己唱。但我不懂音乐,不知道他唱的是什么调子。”说到演唱,牛海儿进一步延伸了这个话题。他清楚地记得早年在村里节日活动中这个唱本被演唱的情况:“我小时候,村里每年春节初一到十五闹社火,有人唱的就是这个本子上的话,还有弹弦子、拉胡琴的在一起(伴奏)。文化大革命以后再没有听到唱这个的了”;“社火上唱的这些人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他们都是明眼人,现在都不在了。”牛海儿的忆述透露了《出口外歌》的演唱和传播的一些重要信息:一是关于该唱本的演唱情况,它不仅可以作为诵读的民间文学作品,而且是旧日民间说唱艺术的底本,通过演唱口耳相传;二是该唱本的流传区域情况,丝路北线在陕甘中段又分出北道、中道和南道,之后在兰州汇合,《出口外歌》的内容仅涉及北道路程和民间生活的描写,但牛海儿保存的唱本及其讲述的演唱情况则给出了这个作品在南道传播的信息;三是伴奏乐器情况,三弦和胡琴与东干人演唱录音中伴奏乐器配置相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编写的《新疆曲子》一书中,《出口外歌》被列入新疆曲子传统曲目。在剧目统计表中,“音乐结构形式”归为单曲体。[58]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编《新疆曲子》“附录一”,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年版,第257 页。原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文化馆戴明忠先生与新疆曲子艺人郭天禄先生,依据文明堂本整理出演唱本,题名“新疆曲子《出口外歌》”,括号注明“坐唱曲”,将该作品的演唱归入地方戏曲——新疆曲子戏的坐唱表演形式。音乐也出现戏曲化特征,将原来的单曲体拓展为多曲牌音乐结构演唱,用【西京】【银纽丝】【剪尖花】【采花】【岗调】这五个新疆曲子戏常用的曲牌连缀完成这个作品。这种改编和表演实践呈现出说唱音乐向戏曲形式转变的过渡样态。
《中国曲艺志·新疆卷》“玛纳斯县北五岔自乐班”词条,记录了该民间班社演唱《出口外歌》的信息:“玛纳斯县北五岔自乐班,新疆曲子业余演唱班社。……民国二十八年玛纳斯县北五岔自乐班成立。……北五岔自乐班的演唱形式以新疆曲子坐场为主,兼演走唱,不收钱财,自娱娱人。演出的主要曲目有《张琏买布》《李彦贵卖水》《小寡妇》 《下三屯》《出口外歌》。”[59]《中国曲艺志·新疆卷》,第506 页。
2020 年5 月,我们在甘肃省静宁县考察时,在兰州七里河区文化馆20 世纪80年代油印的资料中发现了《出口外歌》唱词的翻版,即《出外十八年》。提供资料的民间艺人景胜荣先生居住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阿甘镇,为此我们于7 月31 日赴兰州市七里河区寻访。区文化馆为我们请来阿干镇的两位著名民间艺人唐明秀与吕老师。据唐明秀介绍,景胜荣已去世多年,他知晓景胜荣生前的一些演唱情况,但记不清景胜荣是否演唱过《出外十八年》。当笔者给她播放东干版《口外歌》录音时,她仅听了两句就肯定地说:“小时候在阿甘镇经常有盲人弹着弦子唱,唱的就是这个。”
2020 年7 月30 日,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采访时,县文联主席漆旺俊和县文化馆李淑华主任也都清楚地记得,20 世纪末渭源县城常见到盲艺人弹三弦说唱这种内容。
(一)《出口外歌》是清末陕甘农民大规模移民新疆背景下产生的一部说唱音乐作品,曾风行于丝路北线沿途的城乡民间,现已不见流传。清末陕甘民间艺人(今日的中亚东干人)带着这部作品迁徙入俄,并通过几代人口头传承将该作品传播空间延伸到中亚。在丝路北线与草原丝路连接的商路上,这部作品衍生的变体在内蒙古旧日驼户的记忆中亦有保存。《出口外歌》反映了丝路北线移民活动,以及音乐文化传播的历史事实,具有重要的民间音乐文学和史料价值。它以陕甘移民的视角、语音和音乐,演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文化和民间生活面貌,不仅为我们打开了清代官方记录未及的一片盲区,而且留下了一件认识清代中原民间音乐文化沿丝路北线西去的珍贵文献。
(二)从版本源流看,在已知刊本中,益成堂本最早,义兴堂本最晚,吉庆堂本内容最完整。手抄本多见于民国初年,各种刊本是其抄写的底本。个别手抄本的尺寸和书写格式独特,适应着民间说唱艺人游唱活动的需要。口传记录版大多是现代民俗学或民间文学的田野记录。1958 年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用东干文发表的口传记录版《口外歌》,以及保存的录音资料,给我们留下了这部作品最早的口头文本和唯一存世的声音记录。清末陕甘回民的跨国迁徙史告诉我们,在中亚流传的东干版,保存着这部作品清末中国西北的演唱风格。中国学者发表的口传记录本是中国民间歌谣集成工作的成果,时间集中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数词曲记录兼备。由于作品的演唱者已全部谢世,当时抢救性的记录尤为珍贵,但所有演唱录音已消失不存。
(三)从传播方式看,该作品有唱本和口头两种方式。无论刊本或手抄本,都具有说唱底本和民间文学读本两种使用功能。口头流传有两种情况:一是说唱艺人依据唱本的演唱传播;二是大众依据民间艺人的表演为记忆“底本”的二次传播。唱本传播比较稳定地保存着原创版本在唱词结构和内容上的基本样态,不同版本中一些文字的错讹不影响其传播中唱词整体的一致性。清末民初的民间书坊在这部作品的唱词传播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口头传播中,不同演唱者仍然恪守着作品的叙述模式、结构和韵律。由于民间艺人的籍里、演唱风格、记忆能力,以及活动地域、演唱的时代背景和接受对象不同,他们在演唱生涯中或遗忘、或刻意删除了一些内容,或在作品的基本结构中程度不同地添加新内容,其结果是异文多样。而民间保存的刊本为我们观察口头说唱的变异和创造,留下了重要参照。
(四)从音乐构造看,4 个记谱版本的曲调构成虽有高点音起唱、低点音结尾,五度结构乐句发展手法等基本模式,但使用的调式各不相同,因而风格差异明显。词曲关系有与唱词格式配置的基本节奏型,在实际演唱中或局部变化,或改变基本节奏型。该作品虽有记谱的4 个曲调,但没有显示出相同的“底本”,这种词曲关系亦体现了中国说唱艺术“一本多曲”的流传特征。说唱艺人在演唱中运用不同风格的曲调,形成了《出口外歌》音乐载体风格多样化的传播。
(五)《出口外歌》是一种具有叙事性、表演性、只唱不说的音乐文学体裁,唱本和口头流传并存,因而这部作品在民间文学、音乐收集整理工作中被分别归入不同体裁类型,或歌谣,或民歌,或说唱,或戏曲。可见,当下民间文艺的分类标准,难以操作这类作品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