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婧婧
【摘 要】皮影戏以活态信息的艺术形式传承至今,兼容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多种元素,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研究其记录方式,分析总结其最佳手段,以期保护和传承此濒临消亡的中华民俗文化艺术结晶。
【关键词】皮影戏;唱词;记录形式
中图分类号:I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033-01
皮影唱词的记录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难以保存的有声语言,另一种是有形载体,有多种名称:影卷、唱本、台本、脚本等,都是皮影戏文学剧本的特殊称谓。唱词不完全,只是提示作用的文学脚本叫提纲本;照本宣科的皮影戏称为翻书影,完整的皮影故事唱本叫足本,其中单个皮影故事唱本称为单台本,系列皮影故事唱本称为连台本。各种形式的皮影唱词记录载体都能够体现出创作者和表演者的艺术思想,尤其能体现广大百姓的审美偏好和精神追求。
一、口述形式
由于生产力和历史文化条件限制,加上皮影戏受众是劳苦大众,因此绝大多数皮影戏唱词传承靠口口相传的模式。目前会唱皮影的艺人多半生活在城镇或者农村地区,大多不以唱皮影为生存方式,也不是科班出身,而是祖辈相传或者是授业于老师傅。辽宁庄河皮影老艺人鄂文武老师表示,学习皮影表演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深入理解和记诵皮影唱词、故事情节、角色性格。在唱词流传中不免出现遗漏和误传的现象,因此皮影戏的传承不仅需要培养继承者、接班人,而且需要使用科技手段做较为长久的唱词记录和口述文化遗产保护。
二、文本形式
(一)手抄本
目前我们可以获得的皮影唱词信息,多数是从手抄本上获得。事实上,活跃在广大城镇和农村的皮影艺人已经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一个群体。但是由于时代限制,旧时的皮影艺人没有足够的科学技术手段利用更加便捷的方式做皮影的文本记录。即便是有活字印刷,大多数艺人也没有足够经济实力去制作,更有技艺不外传的心理也限制了皮影唱词文本的广泛传播。
手抄本影卷相对完整可信、信息量丰富且稳定。辽宁皮影艺人为方便自己使用,往往自己手抄影卷,为了长时间使用,多数选择结实耐磨的纸张对折,从右至左进行书写,线装成册。在封面用大号字标明戏剧的名称,小字号标注卷码、作者、总页数。影卷往往扉页留白,甚至第二页也留白,用以防备封面损失。手抄本的影卷开首会罗列剧中人物姓名和行当,行当用黑框突出标明,比如《大金牌》卷一中标注有:木鱼真人-妖、林黑塔-反花面、高三尺-反矬子等。皮影艺人一般先熟练唱腔而后抄写唱词,因此绝大多数的手抄本影卷中不标注唱腔,只记录唱词文本与表示停顿的符号和少数导演用语等指示性词句,如《大金牌》卷一中的(天子升帐)、(丫鬟下)等。
(二)印刷本
专门的皮影唱词印刷本数量非常少,尤其是传统民间皮影影卷數量更为稀少。一些当代创新的皮影戏有印刷剧本,通常是以皮影表演为表现形式、以当下现代文为唱词模式。有的也采用传统唱腔进行编创,但只作为内部流通资料不向外进行传播和交流,比如复州传统皮影影卷《龙山喋血》(《红莲仙子》)。由皮影戏衍生出来的新剧种辽剧,由真人角色表演替代影人舞影,部分剧目仍采用皮影传统唱腔,有少量印刷本剧本,普遍内部流通,比如大连群众艺术皮影剧团的童话故事剧本《卖火柴的小女孩》。
(三)电子文档
皮影唱词的电子文档极其稀少,少量作为演艺团体内部表演和存档使用。由于诸多皮影老艺人不会使用电脑记录唱词,有些老人熟悉他们经常使用的俗字而不熟悉汉字规范写法,也对皮影唱词电子化文档的生成造成极大障碍。目前能够在互联网上检索到的辽宁皮影电子文档信息,多数是皮影专家的著作和论文,还有一部分是皮影爱好者的日记式记录。在这些电子文档中,有的是以图片形式出现,有的是专业期刊论文文本,还有的是通过影印书籍转码得到的电子文本。
(四)多媒体形式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飞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拥有了卓越的技术手段,可以使用音频、视频软件保存濒临失传的皮影戏资料。当下大多民间皮影戏团在表演过程中都会制作留存多媒体文件,用以广泛传播。部分皮影从业人员和爱好者还能够制作精美的纪录片、动画片,并结合发达的媒体传播方式比如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进行宣传。多媒体形式是迄今为止还原能力最强、保存时效最久远、保存最便捷的存档方式。
综上所述,皮影戏的唱词记录形式为口述、文本和多媒体形式。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保护皮影戏唱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方式就是将所得资料数字化,比如将手抄本影卷扫描、印刷本影卷转码存电子文档、将皮影戏表演录制影音同期声的多媒体文件。总而言之,抢救皮影戏唱词时间紧、任务重,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才能达成最好成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11-04-15].
[2]刘红婴,王健民.世界遗产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3]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