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规则是儿童日常生活、学习、游戏与同伴交往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意识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规则,并要求教师以多种方式引导儿童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3-6岁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迅速,儿童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性发展状况,不仅仅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还关系到将来能否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与期望。因而,在这一时期,3-6岁学前儿童对规则的认知与执行力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通过儿童自理能力培养、行为习惯养成、游戏活动开展等环节,抓住每个教育契机,培养3-6岁学前儿童对规则的认知与执行力,是我们每位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学前儿童;一日生活;规则 认知与执行力
陈鹤琴、陶行知等一批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作为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将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儿童教育学引入中国,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大胆探索与努力,今天的幼儿园才能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对学前儿童进行良好的行为规则、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的系统培养与教育。
追随3-6岁学前儿童的发展,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通过自理能力、行为习惯、游戏活动等方面对规则的认知与执行力培养的实践探索与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够得到同仁们的支持,获得更多智慧的源泉,丰富研究内容,使研究成果得到更好的推广。
一、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儿童对规则的认知与执行力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抓住3-6岁儿童在幼儿园期间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对规则的认知与执行力。从晨间入园环节起,培养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同伴、老师进行问好,开启美好的一天。如厕、洗手、喝水、午睡、起床、游戏活动等常规生活环节中,打破传统的口令式的指示,探索用音乐进行量化,当孩子听到熟悉的音乐,就有意识的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从被动要求变为主动行动,规则意识逐步建立。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与同伴的互相学习与帮助中规则的执行力也逐步提升。运用音乐环境量化的方式开展实践探索,使教师游戏活动开展更加有效、师幼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幼儿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等。教师在前后两个时期的鲜明对比之中,通过鲜活案例的分析,以及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发现对于3-6岁学前儿童而言,没有任何一种形式能够像音乐一样与生活和谐链接。在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在遵循儿童认知与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用“音乐环境量化”替代与规则有关的语言指令,探索适宜的教育模式,收获了满满的教育智慧。以生活为作为经线,以规则的认知与执行力作为纬线,师幼从多个方面得益,教师减少了指令,儿童学会了自我管理,师幼关系融洽,儿童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
二、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提升儿童对规则的认知与执行力
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提升儿童对规则的认知与执行力,正是契合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观点。利用“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标识”,让看似复杂的规则教育简单化,形象化,更适宜儿童的认知与执行。这套标识是根据3-6岁学前儿童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用3个危险警示和7个物品归位,共10个生动、形象、好用的标识,帮助儿童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明晰的规则认知。以明确的图形标识为媒介,转变规则的表现形式,让儿童看到标识就想到行为习惯,让环境说话,激发儿童的感官反应,让父母对儿童的行为习惯教育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其他家庭成员对儿童的行为习惯教育相一致,有效防止了规则认知教育与执行力的脱节。从而让幼儿园的行为习惯教育与幼儿家庭行为习惯教育相一致。小小的标识,从物品摆放、归位,安全意识培养、生活习惯养成等方面,借助家园合力更好的促进儿童对规则的认知与执行力提升。
三、以游戏活动提升儿童对规则的认知与执行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并着重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形式”。从3-6岁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角度诠释,游戏也是幼儿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活动方式。通过儿童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增强他们对规则的认知、认同与执行力,是最好的教育抓手。为了将“规则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充分利用无边界大区域活动,让儿童在自主、舒适、共享的游戏环境中学习、发展。因为在幼儿园各类游戏活动中,区域游戏以其自由、灵活及多元化,深得教师的认同与儿童的喜爱,从而成为幼儿园的主要游戏活动形式。但因幼儿园的空间有限,以及其他主观因素的制约,传统的班级区域早已无法满足儿童活动的舒适性与教师观察的全面性。所以,充分利用楼道、功能间、音乐厅、公共区域与户外,将班级区域进行拓展,同时在每个区域安排专门的负责教师,由该教师对这一区域进行全面负责。主要包括:环境布置、材料填充、活动设计、案例汇总等。经过两年的探索与调整,区域范围辐射一楼、二楼、三楼及户外,从静态到动态,从社会类到学科各领域,可谓缤纷多样。分布各处的区域进行有效管理的秘诀就在于儿童对规则的认知、认同与执行能力,教师以儿童的兴趣为切入点,循序渐进的渗透规则教育,进而将他律转为自律。以共享大区域中的“小医院”为例,该区域就是真实社会中医院的缩影,在导医(儿童)的指引下,“患者”有序排队,按照步骤有序排队挂号、看病、交费、取药。为了让教师真正退出这个舞台,成为观察者,将主角让位于儿童,还专门设计了以图和标识为主的趣味挂号卡,便于儿童认知。同时给各个科室、各类药盒上面张贴了易于理解的图标,用儿童的视角去找寻规则教育的落脚点。正是因为有了对规则的正确解析,才更好的促进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同,提升了他们对规则的执行能力。有效的利用游戏活动,通过游戏规则的制定、执行,游戏活动中与同伴的互相支持、学习。从而有效培养幼儿对规则的认知与执行力。教师则以引导者、观察者的身份在旁协助,不作过多干涉。
儿童以实践为师,以彼此为学习的榜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知、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正如很多研究表明,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儿童在合作当中共同学习规则,能够自然而然地了解规则,习得规则、遵守规则,从而使他律变为自律,灌输变为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活及活动常规。
规则伴随人一生的发展,良好的规则认知与行为习惯养成,是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蹲下来,用儿童的视角看待儿童、认识儿童、读懂儿童,以儿童为中心,致力于培养儿童健康完整的性格,良好的规则意识与行为习惯,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等。用心在儿童心中种下一颗规则的种子,只愿儿童积极、和谐、有爱的拥抱明天。让一生好习惯从这里开始,使人生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星辰《提升幼儿对班级“一日生活”规则认同指导策略的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
[3]李季湄,冯晓晓《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张秀荣,女,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教育副教授。
课题项目:本文为宁夏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规划资金资助项目《宁夏城镇地区3-6岁学前儿童对规则的认知与执行力的调查研究》,课題项目编号18NXJY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