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自古以来,从朝堂至民间就有重视教育、尊师重道的传统道德取向,所谓“学而优则仕”,教育和治世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南北军阀混战,国内教育废弛,国家治理混乱,西风东渐之势逐渐占据了教育,晏阳初等氏族子弟走上了从学儒到留学欧美的道路,晏阳初在留学期间,亲眼目睹了美式教育国民普遍身体健壮,心理积极、独立奋斗、投身于公共事业的情况,从中看到了美国强盛的根基。两相对比之下,晏阳初从传统道德和美式教育中重新确认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走上了回国开展平民教育的道路。
关键字:晏阳初;平民教育;乡村建设
一、平民教育思想的萌芽
由于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政府在华雇佣十五万华工赴法服务军方,在法华工不通文字反复出现暴动,故法国政府相继聘用各地中国留学生前往解决华工融入社会及通信、储蓄等工作,晏阳初
便是于1918年6月来到法国,在当地为华工代读家信,他逐渐发现华工并非愚笨,而是缺乏读书机会,如得以启蒙必不是天生“苦力”,而是可以开发的“脑矿”,遂首先在法成立华工识字班,这一试验获得华工们的热烈支持,并从中总结出了“定县实验”中“导生制”的老生带新生识字的模式,这一模式得到各地服务中心的效仿,可称是平民教育运动的起源。这一经历使得晏阳初获得了解决文盲问题的启示。
二、回国推行平民教育
1920年8月14日,获得普林斯顿硕士学位的晏阳初回到上海,旋即前往苏州、济南、天津、北京、南京、武汉等教育中心考察,坚定了从华东开始着手推行平民教育,并以“做这件事先要调查,先看病症如何然后发药”的信条,花近两年时间游历十九省,调查各省平民教育现状,将来希望如何,他遍访各地通俗学校、攻读学校和自主平民學校。得出了国内平民教育具有不同于华工教育的四点特点,指出国内平民从时间到觉悟都存在复杂的问题,而各地的贫民教育又因为缺少教员、缺少教材、缺少组织常陷于失败。他指出,国内教育只有“一线希望,即古风犹在,人人都承认读书是好。若过十年,就到的推翻,则难救了。”因此,他提出了国内开展平民教育的思路,即以“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为目标,采取每日至多用两小时,利用挂图和幻灯,学习白话文千字课,于四个月内读完。
三、平教会的成立
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成立,宣布“除文盲、作新民”宗旨。“总会”中特设乡村教育部,显示主要工作对象是全国乡村农民,然而“除文盲”的识字只是平教会的基本工作,“作新民”的教育才是平民教育的最高目标,即是全体中国人民“新人格”的建设。1929年,晏阳初将平教总会迁往定县,组织学人深入乡间,了解农人所需,再行研究试验,以识字教育为基础,推行西洋科学改良生产方法,实现了农业生产增量,从而吸引了农人自主求教生计教育,这样促成了农民求学精神,同时也推行了以“经济”“实用”原则为基础的卫生保健教育,培养治疗沙眼、皮肤病、预防牛痘及猩红热的卫生保健员,搭建了乡村保健院——区卫生所——县卫生院的医疗保健体制,所取得效果显明,政府因此决定采用县政实验县,定县自然是其中之一,晏阳初在定县推行的“乡村保健卫生制度”及“导生制”成为主导模式,素主“村治”的梁漱溟也认同“以县作实验”单位的主张。1936年,随着华北告急,“平教总会”迁往湖南长沙,并协助四川进行社会调查,拟在四川开展乡村建设。同年三月,晏阳初附四川大学作“培养民力与解除国难”的演讲,全面阐述了平民教育的理念,即所谓“一个发现”即平民的潜力,平民教育就是要开发民众的大脑,也就是开发“脑矿”;“两个发明”,即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教育不仅是针对个人而言,乡村建设也不是为了建设单一的乡村,而实为培养全民新人格和拯救建设中国;“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教育方式,即以适合农民,经济实用的方式开展教育;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以此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健强力、团结力和战斗力,提出要在三十年内吃苦生聚,使中国真能觉醒,不让中国亡。
四、创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1941年,晏阳初来渝设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学院的“一个特点,不是关门的修道院,而是开门的全社会的研究所,特别注重于从实际工作中得到学问。”,学院还创办了华西实验区,开展了长达10年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实验。由于晏阳初“在困苦中打开局面”的良好国际声誉,经过艰难的争取,华西实验区获得了美国国会的特设“晏阳初条款”,即将总额四亿二千万美元对华经济援助款项中的5%~10%用于战后中国农村复兴和建设工作。该条款所赋予的援助成为了华西实验区开展工作的强大支柱,使得华西实验区成为蜚声国内外的模范乡建区,并深深的影响了国外诸多地区的农村改造运动。
五、余论
晏阳初和中国平教会的同仁们,其历史贡献不仅仅在于具体的扫盲和试验,而是在于转变平民与知识分子的区别,打破了学与行的壁垒,改变了数千年的愚民政策,使中国人在生死存亡之秋获得自主精神,睁眼看世界,培养了具有现代国民性的新民,使中国文化史迎来了重大改变,晏阳初所推崇和强调的教育平等和免于愚昧的自由也成为国际推崇的基本教育信条,194年联合国成立,其文教组所倡导的基本教育计划,就是渊源于此。
参考文献:
[1]吴相湘: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岳麓书社,2001年。
[2]万涛:晏阳初在国立四川大学的演讲,中华文化,2015年第8期。
[3]蒋廷黻:平教会的实在贡献。天津大公报·星期论文,1934年第5期。
[4]费正清:观察中国,袁晓梅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5]宋恩荣:教育与社会发展——晏阳初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6]蒋廷黻:平教会的实在贡献。天津大公报·星期论文,1934年第5期。
作者简介:刘昭(1989-7-)男,湖北恩施人,土家族,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