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击到点赞:青年网络行为规范研究

2020-03-14 14:42李思思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信息内容网络空间网民

李思思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体艺学部,浙江 温州 325000)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其中,10-39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65.1%,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4.6%。[1]从《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可以清晰认识到,青年是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群体,而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建设有着极大影响。网络行为规范是人们以网络为媒介,在科学传播信息、理性解读信息、客观评价实事过程中以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为目的的行为意识、能力和修养。阐释新时代中国青年网络行为规范的新意义,剖析当前中国青年网络行为规范的新问题,研究中国青年网络行为规范提升的新路径,对网络行为规范的培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对推进网络强国战略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一、规范青年网络行为的意义

(一)激发网络传播的生机和活力

青年由于思维活跃,喜欢创新,是一群极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同时也是网络信息传播数量最庞大的群体,他们以一个点引发无数条射线一样,实现在同一时间内快速地从一个终端传播到各个角落,让信息传播无死角。由于网络不再是个别人偶尔进入的空间,而是亿万民众随时进入的领域,作为网络传播用户最大数量群体的中国青年,其网络行为是否规范对网络传播辐射范围的深度、广度都有着至关重要影响。该群体的传播不仅可以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更迭中将时讯及时传递出来,而且其信息发布获取的便捷性、说服性亦可以吸引大量网络原住民的注意力,这就提升了网络传播的辐射范围,让网络信息传播更具生机和活力。因此,青年网络行为规范在互联网天朗气清空间建设中,必须要充分发挥规范传播的渠道作用。

(二)增强网络内容价值理性

众所周知,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平台,任何用户、任何节点都可以平等地创造并向网络空间贡献内容,尤其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用户贡献内容成为网络信息的重要来源。网络内容的公开化,以其立体式、多方位的表达形式,将信息生动地、即时地、公开地展现在网民面前,扩大网民对网络信息内容的了解,增强了他们参与的热情和激情。但是,网络隐蔽性让部分网民利用人性的低级趣味和审丑、窥私等心理,生产传播一些低俗信息内容,导致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灰色”“黑色”“白色”等内容错综复杂。新时代的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也是网络信息内容的重要创始者,其网络文明行为规范不仅能拓宽网络内容的价值理性范围,还能增强网络内容传播的影响力,让亿万网民群众更好地注意自身的作风建设,增强真正的“内容为王”影响力、吸引力。

(三)筑牢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41,并进一步作出要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战略部署。人在哪里,意识形态的重心就在哪里。中国有着八亿多的网民用户,面对日趋严峻和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青年是这场“没有硝烟”战争的重要参与者,要规范好他们的网络行为,系统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内容建设、阵地建设,把握好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国故事有力有节有度!因为青年的红色血液最鲜艳,他们的一言一行就是网络意识形态风向标,血鲜,则方向正;血暗,则方向偏。因此,中国青年能否顶得住、行得正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主阵地是否扎实。

二、规范青年网络行为的新问题

(一)从单性传播到网状传播模式的转变

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快速性等特征,实现了信息“天地”“时时”“人人”的无缝对接,海量信息能够迅速传播扩散,补足了以往时效低、传播范围狭小的线下媒体传播的缺位。更为重要的是,在网络空间里信息传播权力已由官方走向了民间,线下传播媒介已失去了信息制造和传播的“专权”。这就意味着以往单性传播的传统模式被彻底颠覆,前后传播、左右传播、平行传播等传播模式编织成了一张结构紧凑、节点密布的传播网络,任何一个个体都能自由在网络空间制造和传递消息,每个人或多或少在网络空间中拥有一定程度影响力。每当热搜来临、敏感事件爆发、热点话题点燃时,广大青年在网络空间的活跃度尤为凸显,其鲜明好奇心和探究性促使他们更容易参与到网络信息传播中,也更容易触发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同时,广大青年由于其生理、心理等特性的不稳定性,其在网络信息传播前后都存在隐患。一方面,传播前的“瞎起哄”,很多事件未征询真实性,直接添油加醋进行广而高宣。另一方面,传播后的“畸形化”,由于青年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及其“阵营地”的差异,易于导致同一事件解释有着明显差异,并伴随有各大阵营争抢各自观点的相互竞争,这种竞争就会加剧传播风险甚至诱发危机事件。

(二)从文字阅读到眼球经济内容的转变

网络空间人人皆可编辑、时时皆可发布的状态,加之网络信息内容制造成本和传播门槛无限度降低,越来越多青年加入了流量经济队伍,他们擅长运用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联合转变,集聚大量网民焦点处。由于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影响内容,尤其要“注意克服片面地追求形式,为形式而形式,忽视内容、甚至以形式伤害内容的形式主义”。[3]135但由于普通青年个体价值取向的差异性,致使信息制造的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尤其在文字经济向眼球经济突变中,一些人为博取眼球经济最大利益,不惜以色情、恶搞、低俗等为代表性的灰色信息占据网络阵地,干扰阻碍红色文化在网络空间主阵地。因此,青年网络行为规范在这突变中需要提高警惕,团结一切可团结力量,转化“灰色”地带,不断扩大“红色”讯息,增强覆盖面和影响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从约定俗成到舆论导向情理的转变

青年作为一群“敢说”“想说”“要说”的网络主群体,对舆论参与尤为关度,因此,舆情往往能在很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形成“火烧连营”。当舆情事件发生后,他们容易会极化为两种立场。比如站在约定成俗一方,对网民的反面意见进行“群体抵制”,被披上“冷血”帽子;而站在舆论情理的另一方,因对事件发生者的怜悯而举行“网络游行”,以示声援,形成群体极化效应。这样的两极分化是极其危险的。在网络空间建设中,青年如果只是做一名“以情至上”的“民官”,而不转变做一位上通法理,下达民理的“好官”,只会说“空话”,不会说“实话”,那么就无法获知真正的“民意”、“民情”、“民事”,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主流意识形态在舆论场的“进场”。

三、规范青年网络行为的新路径

(一)以形式吸引点击,构建网络文明行为规范的基准意识

在互联网的“高速公路”中,青年网络行为需要树立一定基准意识方能不会“违章”。首先,不盲从。青年要树立自主意识,以正确价值观为指导,擅于在网络信息中明辨是非,不去充当无事生非的“网络帮凶”,不去造谣生事。青年要多读书,用坚实知识储备预防网络信息轰炸,避免出现盲从导致“道路违规”。其次,不违法。知识经济时代下,对待线上信息也要同线下商品一样,通过合法渠道获得,避免陷入网络诈骗,造成人身财产的损失和悲剧的发生。最后,不伤害。创新不意味着可以伤害他人合法权益。很多人为了博取流量经济,以恶搞他人肖像为乐,殊不知他的玩笑对于他人来讲,是巨大的身心伤害。我们要以“政策传播优先”与“平台建设优先”、“事实记录者”与“时政思考者”双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和角色融合,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青年网络信息制造工作队伍,让网络信息制造者不仅继续搜寻线下声音和线上“歌曲”,更是多走进、多关注、多沉心,以创新的时效为指引,说事实、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质量的信息;针对青年网络信息传播者,我们可以开展类似“优秀网络快递员”活动,吸引广大青年参与点击进来,积极主动担任起开好“高速路”的文明驾驶员,利用实践分制当驾驶证,参照“网络交通规则”,结合奖励措施,加强网络信息工作的宣传力度和速度,让宣传工作由“要我传达”到“我要传达”、由“个别转”到“全员转”、由“都在转”到“选谁转”,展示出这条名为“高速路”的网络青年行为的朝气蓬勃面貌,形成你传我达,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政治生态,以多形式化方式吸引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及全方位参与。

(二)以内容吸引点赞,打造网络文明行为的底线意识

网络空间实现风清气正,最核心的是网络信息内容建设,这也是其能否打造一艘耐得住寒、博得住浪的“红色信息船”的先决条件。青年天然好奇心和敏感性,更是需要在信息内容建设上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引发共鸣,进击至点赞,强化实效性,以内容为王,孕育出“好船员”。所谓共性,一是指信息内容建设一定要遵循常识法规,以法治思维为底线,知道可为及不可为,并于线上开设好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专题栏目,注意把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解决一些突出的思想认识问题,确保内容的权威性、准确性,做到忠于原义,防止排浪式转发和简单的溢美之词堆砌,导致变调走样、简单片面。二是指内容建设一定要有针对性,面对青年群体需要内容建设采取积极主动“进攻”的态势,改变内容建设的“守势”,营造青年信息内容制造和信息内容传播的原汁化、创新化和法治化,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筑牢法治底线意识。所谓个性就是信息内容一定要具有生动性、创新性和人文性,提高温度和深度,形成自身独有的风格。以青年所喜欢、所接受的话语方式递进,解决好“深入难、持续难、接收难”的难题,增强内容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变“让我传”为“我要传”“主动传”“喜欢传”。因此,信息内容“天气”和“地气”紧密融合,引起反手一个赞的改变,再针对点赞量,实现“精准推送”,让内容构造真正走进青年,急青年之所急,忧青年之所忧,促使青年网络行为成为自觉规范。只有内容点赞,才能入脑入心,激发共鸣,通过政策解渴、思想解惑、心理解压,培养青年好“船员”,开好“海航线”,让“红色船”支支点赞,实现寓教于乐的“航海”价值。

(三)以合理吸引双击,筑牢网络文明行为的提升意识

互联网之所以能成为人们最喜欢的交流领域,这与其具备双向或多向互动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而频繁的互动是凝心聚力的加速剂,所以,点击和点赞之间务必要划好界限,清晰明了何者为点,何者为赞,促使青年勇于斩断灰色地带,做一个守护红色地带的最佳“边境兵”。一方面,信管工作者应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用欣赏和鼓励的眼光去关注线上线下青年的评论和转播信息,及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解决好问题,真正实现民政的良性互动;对于网络谣言要及时澄清;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要第一时间用权威、真实可信的信息与他们互动,必要时可以使用善意的批评,以促成正确舆论导向的形成。具体来讲,我们可以组织开展线上读书会进行互动交流,由青年讲老年听的网络宣讲方式,通过人人互动,提高青年的政治思想水平,提升其综合素质,筑牢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另一方面,组建好青年群体中的网络意见代表人,培养好“领头雁”,以适应青年的话语方式开展主流价值观的思想教育工作,形成示范引领作用,辐射更多的青年群体,督促青年网络行为规范从叮嘱到自觉的完美蜕变。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辅助一些手段,开展类似“将军小兵”活动,以其在线上一言一行为依据,从积分排行看小兵能否逆袭成将军,以创新手法激创青年参与性和主动性,促使青年明白自己身上所担当的责任,以高素养展现新一代中国青年良好精气神。

猜你喜欢
信息内容网络空间网民
浅析知识仓库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信源、信息内容、情绪特征对微博转发的影响探究
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的创新与完善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信息内容对顾客品牌忠诚的影响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