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峰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90后”“00后”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有担当”是时代新人的重要精神标识,时代新人是青年培养目标的最新定位,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政课建设,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政课“含金量”的提升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我国在思政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笔者也注意到,目前学界明确将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纳入思政“金课”建设范畴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这也制约了思政课对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作用的发挥。探讨以思政“金课”筑牢大学生担当精神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因此,对于思政“金课”与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内在关联的认识也应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这一特殊历史方位之下,予以具体地、历史地分析。
1.思政“金课”的基本内涵。思政“金课”是指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等特征,其中“高阶性”主要指培养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的人才;“创新性”主要指“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挑战度”主要指“课程一定要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和老师一起,跳一跳才能够得着”。[2]即思政“金课”内含着教学队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成果等方面的高“含金量”。
(1)教学队伍“金”: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向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这既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也是衡量思政课教师“含金量”的重要指标。政治强表现为:坚定的政治立场,即具有坚定的“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能够做到“两个维护”;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主要包括对建设社会主义有坚定的信心,对实现共产主义有坚定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坚定信仰;坚定执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针政策,即将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讲话精神、党和国家及其相关部门印发的相关文件精神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情怀深表现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心关爱学生。思维新表现为:具有战略思维,即能从世界全局的广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高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能从思想发展的深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具有辩证思维,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德”“智”并育,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教”“学”相长,克服单向灌输的现象,“知”“行”合一,克服重认知轻实践的现象,“管”“服”并重,克服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具有创新思维,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创新育人的理念、内容、载体、方法,不断推动育人质量的提升;具有底线思维,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既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有清醒认识,也敢于对社会中的错误思潮“亮剑”。视野广表现为:有知识视野,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也有广博的通用知识,还有必要的互联网知识;有国际视野,在教育教学中既善于通过引导受教育者进行国际和国内的横向对比,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和光明前景,正确对待我国在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也能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学习国外先进育人经验;有历史视野,表现为通过学习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我国改革开放史等,引导教育对象认识到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我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等。自律严表现为:台上台下相一致;网上网下相一致;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一致。人格正表现为:能够坚持教书和育人的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
(2)教学方法“金”:富有针对性、亲和力。科学理论的透彻揭示离不开富有针对性、亲和力的教育教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这要求教育教学方法需要找到科学理论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契合点,将教育教学实践对接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以生活化的方式表达理论,做到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如以讲述身边故事的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学生普遍出现的思想问题作为教育教学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以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内化和外化理论等。
(3)教学内容“金”:既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又契合学生成长需求。思政课的特性决定了教学内容要体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其中,政治性要求思政课须以党性教育为重要内容。在我国,党性和人民性是高度统一的,高“含金量”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既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又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4)教学成果“金”: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的教学成果,既指呈现给学生的教学活动,也指参与教学之后学生的思想变化,且后者是主要教学成果。新的历史方位要求将时代新人培育状况,作为评判教学成果含金量的主要标准。“时代新人”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公民,他既强调人们通过奋斗、奉献、实干、创新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又注重人们通过树立理想、增强本领、提升道德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直接体现着思政课的“含金量”。
2.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基本内涵。时代发展赋予了大学生担当精神丰富的内涵:第一,家国情怀是大学生担当精神的情感支撑。家国情怀表现为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家庭、宗族、国家在身份上的认同和在心理上的归属,在情感上的眷恋。大学生既是家庭之人,也是国家之人,国家的安危,家庭的兴败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家国情怀能够以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引领大学生奋发图强,成为其担当精神向担当实践转化的重要动力。第二,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担当精神的方向引领。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勉励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可为大学生成长提供精神动力,为其担当精神提供方向指引。第三,忧患意识是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心理品质。古语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担当精神的心理表征,也是担当实践的起点,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忧患意识是主体基于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在对时代状况的判断下,展现出一种迎难而上的担当自觉的精神特质;其次,忧患意识表现为借鉴历史经验,对未来避免走入歧途的警惕性;最后,忧患意识的积极意义在于勇于开拓创新。第四,知行合一是大学生担当精神的行为表征。担当精神的落脚点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担当精神的基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青年大学生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树立担当、强化担当、践行担当。第五,无私奉献是大学生担当精神的价值旨归。无私奉献是担当精神的最佳注脚。1935年,青年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明确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目标,并一生追求,矢志不渝,为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了光辉榜样。
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主渠道”,思政课“含金量”的提升以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为重要目标,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状况是衡量思政课“含金量”的重要标准。思政“金课”与大学生担当精神关系密切。第一,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主渠道”。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是时代发展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显然也是培育学生担当精神的主渠道。第二,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是打造思政“金课”的重要目标。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个人的全面成长发展都要求大学生树立担当精神,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能够也应该在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大学生担当精神状况是衡量思政课“含金量”的重要标准。思政课的“含金量”集中通过教育成果——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体现出来,而担当精神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必备素养,因此,思想课对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培育状况就成了衡量思政课“含金量”的重要标准。
打造思政“金课”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抓手,强烈的担当精神是时代新人的重要素养。以思政“金课”筑牢大学生担当精神是思政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方式,是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国家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9年3月,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又进一步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显然,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担当精神是所立之“德”的题中之意,有担当精神的大学生是树“人”的重要目标,即筑牢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有担当精神的大学生,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因此,通过提升思政课“含金量”筑牢大学生担当精神是思政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
立足新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命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妥善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处理诸多国内发展难题,可见,若没有强烈的担当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以“有担当”界定“时代新人”的重要原因。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中有更大的作用发挥空间,因此,通过提高思政课“含金量”筑牢大学生担当精神是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日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部分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霸权利益,加大了对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攻略,使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局势十分复杂。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育青年担当精神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而思政课是对青年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在青年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通过提高思政课“含金量”筑牢大学生担当精神是我国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重要举措。
“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5]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基本遵循。将“八个统一”贯彻到思政课的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环境营造之中,由此探索以思政“金课”筑牢大学生担当精神的路径。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要”要求中,担当精神既是思政课教师实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等目标的重要前提,又是教师具有坚定政治立场、深沉家国情怀、新颖思维方式、宽广视野格局、严格自律精神、正派人格品质的重要表现。因此,培育思政课教师担当精神,打造有担当的思政课教学队伍,是“六要”要求的题中之意,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中往往“吐辞为经,举足为法”,打造有担当的教学队伍,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自觉树立担当意识,是培育学生担当精神的重要途径。一是以是否有担当精神把好教师队伍入口关。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要通过严把选聘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以健全思政课教师准入制度。其中,政治觉悟、师德风貌、业务素养都是判断教师担当精神状况的重要指标。即在思政课教师选聘过程中,要规范选聘程序,加大对应聘者的政治立场,师德师风和业务能力的考核,真正将有担当的人充实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之中。二是以担当精神是否强,把好教师评价考核关。制定完善的评价考核制度,将思政课教师的担当精神状况作为其绩效考核,职级晋升,职务变化的重要标准。特别是要建立和落实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通过评价考核机制准确识别和判定思政课教师所犯错误是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还是学术观点问题,根据错误的性质及危害,采取相应处置措施。三是以担当精神是否提升,把好教师教育培训关。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思政课教师进入教师队伍时有担当并不意味着其担当精神的永远“在场”,这就需要对思政课教师的担当精神进行持续地培养教育。比如,以常态化、规范化的专题教育形式,将担当精神培育同业务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引导思政课教师了解担当精神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中强化担当意识。
融入有担当的教学内容是指将富含担当精神的教学资源、教学素材等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以此引导大学生自觉担当。第一,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担当奋斗的论述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指导大学生科学担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想信念和担当精神的培育问题,他在多个场合对此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如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中将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将“有理想信念”作为“好老师”的重要特质;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命题;2018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勉励全国人民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当前思政课“三进”工作的重要内容。第二,将国家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激励青年积极担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是党和人民担当精神的生动写照。通过课堂教学,以多样化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国家发展成就,揭示成就取得背后的拼搏奋斗故事,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其自觉树立担当精神,提升担当能力。第三,将体现担当精神的典型人物和优秀事迹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引领大学生主动但当。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并勉励学生“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6]。鲁迅先生也认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7]739。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各行各业涌现出了诸多英雄模范人物,在这些英雄模范人物身上往往体现了强烈的担当精神,将模范人物和他们的先进事迹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更好地感召和引领学生争做新时代的“中国脊梁”。
采用有担当的教学方式是指思政课教学方式的运用要以思政课担当育人使命为价值遵循,更好引导学生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担当精神培育中,思政课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一是继承优秀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比如,采用实践锻炼的方式,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为指导,根据学生专业特征,打造校内外实践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提升担当意识和担当能力;采用纵横比较的方式,结合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担当精神的有无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帮助学生自觉树立担当意识等。二是借鉴国外成功教育教学方式。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法规自律、道德传播、隐性教育等育人方式对我国开展担当精神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国外道德教育的理论,如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拉斯思等的价值澄清理论、班杜拉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都可以对我国担当精神教育提供诸多实践启发。三是将教育教学传统方式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当今时代,人们生活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在一起,青年学生更是“无时不网”“无处不网”。在对学生进行担当精神教育中,将实践育人方式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既可以实现教育方式的创新,也可以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营造有担当的教学环境是指将彰显担当精神的元素创造性地融入教育教学环境之中,使担当精神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人在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改变着人。营造充满担当精神的教育教学环境,对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作用。第一,通过教育教学环境的精心布置,营造充满担当精神的物质环境。“社会物质环境也可称为社会物质条件,是指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物质因素的总和……物质环境或物质条件,是社会和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和影响人们的思想”[8]326,营造体现担当精神的物质环境,对于培育学生的担当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校园环境营造和授课教室布置过程中,可以通过张贴能够彰显担当精神的人物和文字的方式,使每面墙壁都会说话,每处环境都能育人。第二,通过借助正式和非正式学生群体的力量,营造充满担当精神的文化环境。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组织育人”作为“十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分发挥学生党、团、学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是组织育人的重要目标。在学生担当精神培育中也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组织的育人力量,如以学生党支部、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为主体开展担当精神教育主题系列活动等。另外,担当精神教育良好实效的取得还需要调动非正式学生群体的力量。非正式学生群体往往是由具有相似性格特征和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无明文规定的目标与职责分工的朋辈群体。在朋辈群体相处过程中,由于无拘无束,学生往往能展现真实的自己;由于有共同之处,学生相互间的影响往往较强。因此,在学生担当精神培育中,要注重通过加强对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教育引导,将非正式群体纳入担当精神教育活动之中。以此通过借助正式和非正式学生群体的力量,营造充满担当精神的文化环境。第三,通过开发网络媒体育人功能,营造以主动担当为导向的舆论环境。青年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由信息技术构造的网络世界已经成为他们的重要生活环境。因此,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生担当精神培育中,可通过开发各社交平台和直播软件的育人功能,提高担当精神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不可能是一马平川的坦途,我们当前正处于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历史时期,各种风险和挑战的集中爆发既是对我国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威胁,也是时代向我们吹响的开展具有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集结号”。大学生是我国进行“伟大斗争”的生力军,担当精神是合格“战士”的必备战斗素养,因此,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是决胜“伟大斗争”的重要法宝。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应以习近平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充分发挥自身在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以此助力“伟大斗争”的胜利开展,进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