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柱,张 杰,祁静静
(山西农业大学 1城乡建设学院;2资源环境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等多个重要场合强调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为了便于清晰掌握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问题研究的发展概貌,本研究对CNKI中关于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问题的研究论文(2007-2019年)进行了统计分析,梳理了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预测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
本文将“立德树人”和“辅导员”分别作为篇名、主题和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检索,时间截止2019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期刊论文263篇,通过逐一阅读剔除其中检索到的学术会议介绍、广告、书评、短讯、重复收录及其它不相关论文等,有效论文225篇。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与内容分析法。计量分析法主要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分析文献信息的外部特征推断某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偏向于对整体研究的概括性分析;内容分析法是对文献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研究,以了解文献数据中存在的内部事实或趋势为目标,从分析统计信息中得到定性结论。此次围绕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问题的研究,将以“论文年度分布”、“论文期刊分布”、“核心作者分析”、“论文发表单位及所在地区统计”、“研究受资助情况统计”等为计量分析指标,得到计量分析结果后再进行文献内容分析,以期有效研判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
从各年度发表论文的数量统计中可以较为清晰地得到我国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发展速度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2007到2012年是该领域研究的萌芽期,最早的论文发表于2007年,期间论文发表数量较少,年均仅0.67篇;2013年到2017年是该领域研究的转折期,2013年总计发表12篇论文,随后论文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期间年均发表论文23.80篇;2018年至今是该领域研究的强势增长期,2018和2019年分别发表论文42篇和60篇。经研究发现,论文发表数量出现上述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1)2006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第一次以专有名词的形式提出了“立德树人”概念。之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开始被学界关注。(2)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胡锦涛主席在报告中首次指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由此,该领域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3)2018年,为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专门印发了教研(2018)1号文件明确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同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而推动该领域研究开始快速增长。
图1 该领域论文各年发表数量统计图
论文的期刊分布是反映该领域研究情况的重要指标。经统计,检索到的225篇有效论文共发表在129种期刊上,平均每种期刊发表该领域论文1.74篇。其中,分别有17篇和15篇论文发表在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版)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9-2020)(以下简称2017版核心和CSSCI)的期刊上,各占该领域论文总数量的7.56%和6.67%。由此可见,该领域论文质量整体较低。
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该领域论文的集中和分散规律,依据著名的布拉德富定律(Law of Bradford)将129种刊物以刊载该领域文章数量的多少进行递减排序,刊发论文4篇及以上的期刊共有12种(见表1),总计刊发论文69篇;刊发3篇和2篇论文的刊物共有34种,共计刊发论文73篇;刊发1篇论文的刊物共有83种。上述三种情况刊发的论文数量均占论文总量约三分之一,基本符合布拉德富定律。因此,可以认为刊发该领域论文4篇及以上的刊物处于这一研究领域期刊的核心区;刊发3篇和2篇该领域论文的刊物处于这一研究领域期刊的相关区;剩余刊物处于这一研究领域期刊的非相关区。
表1 刊发该领域论文3篇及以上的期刊统计表
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三个区域的文献主要有以下特点:核心区的12种刊物中仅有《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两种刊物入选了2017版核心和CSSCI,共计刊发该领域论文8篇,占核心区期刊刊发论文总量的11.59%;相关区的34种刊物中仅有《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教育与职业》三种刊物被2017版核心和CSSCI收录,共计刊发该领域论文6篇,占相关区期刊刊发论文总量的8.22%;非相关区的83种刊物中仅有《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江苏高教》和《社会主义研究》三种刊物是2017版核心或CSSCI收录期刊,共计刊发该领域论文3篇,占非相关区期刊刊发论文总量的3.61%。上述情况说明,国内关于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问题的研究论文发表刊物比较分散,且论文质量有待提升。
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频次是评价研究人员科研能力和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以第一作者统计,225篇论文共有第一作者213人,其中发表论文4篇、3篇、2篇和1篇的作者分别有1人、1人、7人和204人,分别占第一作者总人数的0.47%、0.47%、3.29%和95.77%。这说明参与该领域研究的人员较为分散,研究的深入度、连续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
表2 发表该领域论文2篇及以上的作者统计表
表3 发表该领域论文累计被引用次数8次及以上的作者统计表
表4 该领域核心作者候选人相关情况统计表
发文指数=候选人发表论文量/候选人平均发表论文量;
被引指数=候选人论文累计被引用次数/候选人平均被引用次数;
综合指数=0.5*(发文指数)+0.5*(被引指数)。
按上述公式计算显示,仅有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冯刚司长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其他研究者发表论文的数量或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
为了便于掌握不同作者所在单位和地区在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问题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差异,本文对文献的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和地区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显示,上述论文的213名第一作者分别来自167家单位,其中发表了1篇论文的单位有129家,占总单位数的77.25%;发表了2篇论文的单位有26家,占总单位数的15.57%;发表论文3篇及以上的单位共12家,占总单位数的7.19%(详见表5),其中仅有教育部、桂林理工大学、辽宁大学和重庆工商大学在入选2017版核心或CSSCI的期刊上各发表论文2篇、1篇、1篇和2篇。这表明整体上各研究单位的成果数量和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由作者单位所在地区的统计结果可见,上述167家单位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平均每省发表论文8.04篇,且发表论文超过8篇的省份大部分在东部地区,其中发表论文最多的是江苏省,共发表论文24篇,占该领域论文总数的10.67%(详见图2)。这表明,除天津、宁夏、新疆、台湾、香港、澳门外全国所有省份都有研究者在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问题方面开展了探索研究,但东部地区的研究实力要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表5 发表该领域论文3篇及以上的作者单位统计表
图2 各省份发表该领域论文数量统计图
统计225篇论文受基金资助情况,结果显示有81篇论文受到104项基金资助,占该领域发表论文总数的36.00%,其中发表在入选2017版核心或CSSCI期刊上的论文分别有10篇和8篇。从基金类型上看,包括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中央专项等各类基金12项,省社科、省教育厅等各类省级基金48项,校级及其他各类基金44项。由此可见,近年来关于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问题的关注程度在逐渐提高,资助基金多集中在省级和校级基金。
表6 各年度有基金资助论文统计表(从2013年起止于2019年)
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是辅导员履行好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前提。郭素萍认为,立德树人揭示了我国教育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规律;揭示了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德育为先、为上的重要意义;也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道德发展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即“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路径,“树人”是“立德”的目的和价值追求[2]。朱江提出,立德是教育学生形成道德认知、磨练道德意志、提升道德修养,使道德约束成为学生自觉的道德习惯的过程;而树人是辅导员对大学生持续开展思想引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过程;立德和树人之间要坚持“树人为本、立德为先”[3]。李程锦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十九大等重要场合发表的一系列讲话为“立德树人”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4]。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负责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承担着大学生价值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风建设、党团和班级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校园危机应对等诸多具体职责,是促进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张波、汪潜认为辅导员在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理念,发挥其在服务育人、管理协调、教育引导方面的独特优势对促进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5]。郝颖认为,高校辅导员通过以身立教履行立德树人使命,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助于通过落实“以生为本”理念,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6]。高明、计龙龙提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有利于高校把准自身办学定位,进而确保自身办学目标得以实现;也有利于“管理育人、德育为先”的学生管理体系形成[7]。
辅导员兼具管理干部和教师双重身份,在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是在实践育人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力军。辅导员队伍的人员组成、价值观念、素质高低影响着其立德树人的工作成效。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工作,辅导员队伍的规模和能力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现实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朱惠军指出,当前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比较庞杂,专业化建设的内涵尚未完全摸清,自身职业能力与国家立德树人战略任务要求之间尚存在差距;辅导员队伍的专业背景、学缘、性别、年龄等结构组成与其双线晋升的职业发展路径之间尚存在偏差;辅导员逢优必转的实现情况与职业化建设要求之间尚存在矛盾[8]。高朝鲜认为,由于日常工作任务多,一些辅导存在着重业务轻德育、重教育轻示范、重自身科研轻教书育人的现象;部分高校也存在着重视学生品德教育忽视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的情况[9]。符成彦认为,首先,由于一些高校对政策把握存在偏差、辅导员现实工作压力大,在对学生方向指引中尚不够鲜明;其次,由于专业背景复杂、职业培训有限,辅导员在学生思想建设方面不够积极;再次,由于自身价值模糊、工作方法陈旧,辅导员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不够突出;最后,由于辅导员自身职业倦怠、自身能力不足,对学生的育人效果不够明显[10]。
辅导员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是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关于如何能提升辅导员立德树人的工作质量,郭素萍提出辅导员一是要把握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把握教育规律,提升坚持立德树人理念的自觉性;二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持续自我完善,提高立德树人实效性;三是要了解学生的新特点,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提升立德树人针对性;四是要发挥网络优势,建设思政教育“新生态”,提高立德树人长效性[2]。尹曦认为辅导员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中心任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辅导员要坚持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和创新素养,以便更好地在工作中承担起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三个角色[11]。冯刚撰文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大学生思想引领需要在构建长效机制、创新工作方法、融入社会实践、融入校园文化几个方面持续开展工作,并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需要从抓工作格局、抓阵地拓展、抓内容创新、抓队伍建设几个方面做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寓教育于文化,构建精品校园文化项目,发挥校园文化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育人功能;需要加大资金预算和资源投入,优化辅导员队伍的人员结构,提升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12]。在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方面,李卫红认为可以采取坚定辅导员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抓住关键队伍,加大培训力度,着力建设辅导员研修基地等措施[13]。曲建武总结辽宁辅导员立德树人和队伍建设的经验主要有(1)大力构建培训体系,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2)大力构建保障体系,提高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水平;(3)大力构建工作实施体系,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14]。张瑞认为立德树人视域下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引导辅导员学习科学理论,坚定理想信念;要营造辅导员的学术氛围,破解发展瓶颈;要对辅导员多一些人文关怀,缓解其职业倦怠;要用优秀文化引领辅导员,补足其工作动力[15]。郝颖认为辅导员想要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光荣使命就要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成为改革创新的开拓者,成为“社会主义”的践行者[5]。朱江提出辅导员立德树人需要促进教育、管理、服务三者形成育人合力,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对学生进行精神层面引导和规则意识培养[3]。
总体上,该领域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尚不够深入,成熟度较低。在理论研究质量方面,高质量的论文还相对较少,发表在入选2017版核心或CSSCI的期刊上的论文仅18篇,且被引用量大的论文数量也较少,被引用次数在20次及以上的论文仅有4篇,说明该领域发表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在理论研究主体方面,研究主体结构均衡有助于强化各类研究人员对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问题进行多角度理论探讨或政策研究,但目前发表论文质量较高、论文数量较多的作者主要是教育部官员,其他研究人员在该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影响力仍需提高;在研究单位地域分布方面,分布区域较为广泛,但各个地区研究能力尚不均衡,发表该领域论文数量超过10篇的省份仅有7个,其他省份在该领域的研究力量还有待加强。未来关于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问题的研究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立德树人内容丰富,研究人员需要善于分类分析,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该领域进行研究。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理论探讨和经验介绍超过已有文献的8成,对比研究、个案分析、实证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各类论文还较少,未来研究者们可以在研究方法方面多下功夫。例如:立德树人不仅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实践问题,需要深入有效的实证调查研究。通过实证调查研究,研究者一方面可以对辅导员立德树人的现状或存在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从而为深入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可以对政策措施或理论成果的实效性进行定量研究,验证制定方案的科学性。
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问题研究,不仅涉及教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涉及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法学等多个学科,未来研究可以往多学科交叉方向倾斜。已发表论文研究较多侧重在对辅导员立德树人的工作路径、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方面,研究领域较为集中,且研究观点和内容有趋同现象,研究视野较为局限。未来研究者要注重研究的综合性,可以多与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交流合作,尽力扩展研究面,强化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为高校辅导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多可参考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是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有效落实的重要基础。从检索到的已有文献看,有关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相关配套制度的研究成果还较少。未来,研究者可以针对各高校构建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其一可以围绕管理制度开展研究,探讨辅导员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职责、作用及如何与思政教师或其它部门协调统一、形成育人合力;其二可以围绕运行制度开展研究,探索如何确保辅导员在组织开展实际工作中把立德树人理念落到实处;其三可以围绕监测评价制度开展研究,研究学生处或学校其它职能部门如何对辅导员立德树人进行考核及如何制定科学合理、可量化的评价标准等。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不仅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永恒主题。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于辅导员立德树人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梳理已有研究发现,目前该领域已取得不少优秀的研究成果,但整体上还存在研究人员和论文发表刊物较为分散、高质量论文数量有待提升等问题。未来,研究人员可以在丰富研究方法、促进研究多学科交叉、强化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研究等方面倾注更多精力,从而推动该领域产生更多高质量的创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