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喜
(华侨大学 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福建 泉州 321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并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总体要求,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八个相统一”的精神,要着力从价值、理论和实践等三个逻辑向度,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属性的内在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般的专业课程,而是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特征的理论课程。[2]其课程属性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改革创新中,深化价值引领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增强“四个自信”,在共同理想的感召下,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做践行中国梦的新时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实诉求。在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在部分高校存在“不够、不深、不正”等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价值引领不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狭隘地理解为通识教育课程,重知识传授,未能够将蕴含在知识中的哲学原理、政治理念、道德规范、价值立场等充分阐释。其次,价值引领不深。部分教师理论功底不扎实、学科视野不宽阔,无法正面回应学生的价值困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弱化为照本宣科的政治宣讲。再次,价值引领不正。部分教师或为了迎合学生,导致授课“娱乐化”倾向,价值引领的话语创新不足。[3]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学生的思想侵蚀,无法及时、自觉、自信地予以批驳和思想引领,反而听之任之,甚至推波助澜。深化价值引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性刻不容缓。
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必然选择。深化价值引领并不意味着忽视知识传授。只有科学、充分地知识传授,才能将知识的价值意蕴讲清楚、说透彻。僵化的教学内容、枯燥的教学方法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更遑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认同。深化价值引领是对知识传授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是从价值认同的层面要求教育的知识性契合受教育者的价值诉求。深化价值引领将促进受教育者对知识的吸收、内化乃至认同,为知识传授与现实运用提供精神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推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在于理论是否能够说服人。理论知识的载体离不开教材内容,但是理论知识的传播却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循循善诱,教师只有掌握彻底的理论,才能用理论的光辉去感召学生,用理论的魅力去说服学生。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的教材内容基础上,要发挥教师的自觉性和创造力,不断深化教学内容。
深化教学内容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4]新时代的大学生由于受教育背景、学习基础、家庭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个体发展呈现差异化,此外,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学科基础和知识储备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动机与价值认同也各不相同。如何在统一的教材内容和差异化的受教育者之间寻求良好的教学切入点,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立足教材,深化教学内容则成为破题的关键。通过深化教学内容,吸引和引导学生带着现实的问题去教材中寻找理论的解释,将静态的教材内容生动化、具象化,确保思想政治理论的教材内容与时俱进。在关照现实、解释学生关切的社会问题过程中,不断增强学习粘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度。
深化教学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履职的应有之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职业的荣誉,要求教师应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在理论的指引下,开展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教学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引领学生。[5]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政治要强、情怀要深,同时思维要新、视野要宽,教师不在教学内容上解放思想,学生就无法对教材内容入脑入心。所以,教师只有不断深化教学内容,运用理论说服学生、引领学生和帮助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深化教学内容是尊重学生教育成长规律的基本要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号和栽培。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和现实指向缺乏全面深入的认知,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做好从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深化,通过深化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愿意听、愿意信、愿意做”的“金课”。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成长过程遇到的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困惑及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尊重学生成长成才客观规律,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亲近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在于能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引领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理论水平。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在巩固和发展课程育人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不断深化三全育人,延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覆盖面,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深化“三全育人”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共同体的有效路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应该是全社会、各高校共同的使命担当。深化三全育人有利于形成全社会、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协同育人的良好工作格局,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共同体。通过构建育人共同体,妥善协调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问题,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各学科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深化“三全育人”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教育的有效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就要求在巩固课堂显性教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高校在教育、管理、服务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隐性教育载体和元素。如学风督导教风学风建设、升国旗观礼等重大政治仪式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氛围等。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思想熏陶,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种子根植于学生的心田,巧妙化解大学生对主流思想的“自身免疫效应”,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深化“三全育人”是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保障的有效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保障包括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高校在课程建设中提供的人、财、物等条件保障以及是否有形成统一领导的组织保障机构等。深化“三全育人”,有利于高校上下统一思想共识,加大投入,在专兼职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供给和社会联动等方面形成合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改革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
基于价值、理论和实践三个向度的逻辑思考,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可以选择教师、学校、社会等三个路径,通过提高教师素养,完善课程建设、加强教育供给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深化价值引领,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关键要解决“本领恐慌”问题。
1.提高政治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讲政治”的理论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肩负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因此,思政课教师最重要的素养就是政治素养。思政课教师要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在政治立场、方向、原则和站位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有思政课教师“讲政治”“讲好政治”,才能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而政治素养的养成不仅需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与学生一道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干扰,强化政治担当,敢于“亮剑”批驳。简言之,政治素养源于斗争实践,而不是对政治理论的纸上谈兵,要在斗争实践中,增强政治本领。
2.提高理论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讲政治,还要讲清楚、讲透彻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基本理论问题,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理论素养是思政课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履职尽责的基础性本领。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典,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自身专业背景的基础上,广泛涉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用理论的分析工具解释学生关切的社会问题,从学术的视角讲政治。而理论素养可以通过“自学、求学和群学”三个渠道养成。“自学”理论要求思政课教师保持对理论学习的热忱,甘坐冷板凳,潜心学问,保持学习理论的自觉性。“求学”理论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参与各类专题培训、学术讲座,保持虚心求教的主动性。“群学”理论要求思政课教师重视集体备课和成立理论学习小组,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讨论,拓宽学科视野,增强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保持理论学习的创造性。
3.提高身心健康素养。身心健康的思政课教师才能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提升思政教育的感召力。价值引领不能成为空洞的口号,需要鲜活的典型示范,对于学生而言,思政课教师就是直接的榜样。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强健的体魄,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强健的体魄不仅能够保证思政课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而且能够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脑力和体力劳动教育,身体力行地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克服不良嗜好,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同时,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特质,能给予学生一种正能量的引领带动。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积极的示范性。反之,若思政课教师人格不正、师德败坏,将造成学生思想混乱或行为叛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恶劣的负面评价。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增强慎独意识和抗挫折能力,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引领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高校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推动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改革,构建“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
1.推动思政课内容建设。思政课教材内容是国家统一编制的,但是,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任务,却是具体的,个性化的。所以,高校应鼓励思政课教师在统一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时政热点,开展专题教学研讨,指导学生阅读课后推荐书目,组织专题案例分析等。用史料、发展实例等来充实思政课教材内容,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实现思政课内容的与时俱进,因时而新。如面对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可以在思政课网络教学中,设置一个专题,来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鼓励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参与学习讨论。这就是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深化的一个生动实践。
2.推动课程思政改革。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央要求各高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同样需要深化教学内容。一方面,不能因为课程思政的理念,就忽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要保持其他学科的专业性。另外一方面,要将思政寓于课程之中,强化其他课程的思想性。[6]推动课程思政改革,不是新设若干思政课,而是将思政教育的理念贯穿于专业学科建设之中,强化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引领性。对此,高校要建立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的“集体学习”制度,开展“教学公开示范课”,鼓励各学科教师之间学习互鉴,增进彼此的理解与支持,为思政课教学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此外,高校应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标准,要将“讲政治”的标准贯穿于各专业学科教学中。坚持“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的要求,不回避问题,但更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建设性的解决建议。弘扬正能量,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
3.推动大中小学生思政教育一体化。深化教学内容的前提是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受教育背景和学习基础,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的问题,扫描学习盲点,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对当前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初中的思想品德课、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教材、学生的评价等有所掌握。如可以考虑对大一新生开展相关课程知识的摸底测试或者课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学习动机、兴趣指向和教学期待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也可以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师赴中小学学习调研、参加中学思想政治课公开课活动等。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学生的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要求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形成良好氛围。
1.重视环境育人,提供思政教育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之一,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及人们思想与行为变化的外部空间。[7]280良好的外部育人环境能提升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专注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政学习氛围。从宏观环境而言,全社会应该加强“思政第一课”的意识,各级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应该主动走进大学、走进课堂,与思政课教师一道为学生开讲思政课。从中观环境而言,高校教育不仅仅包括课堂教学,高校的自然风光、建筑风格、校园文化等构成要素,均涵养着大学的独特气质,应重视对校园自然人文景观的规划,让学生行走在流动的思政课堂之中。从微观而言,良好学风考风则是思政课育人环境及其效果的直接呈现,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考核结果,要将学生学风考风是否端正,该学期是否有违规违纪行为相关联,而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测验。对于该学期有违规违纪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考虑补考或直接重修。
2.重视实践育人,提供思政教育的实践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论是深化学生的价值引领,还是深化教师的教学内容,均需要高校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践育人平台。一是加强国情教育基地建设。要深入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发挥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向学生讲授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二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建设。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教育之中,多开发体验式、互动式甚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学徒式的教育实践环节,在亲身实践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度和温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三是,加强乡村振兴服务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学生从观光体验到服务奉献深化,少做清谈客,争当实干家,运用专业知识投身乡村振兴服务之中,真切感悟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和伟大实践,增强学生对执政党的政治认同。
3.重视协同育人,提供思政教育的制度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当前国家已出台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各高校也陆续制定了相关贯彻落实的具体规定。下阶段的关键是要形成中央、省市、高校等各层级的督导检查制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落实,落实的保障在于检查评估。从国家层面而言,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纳入“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指标,成为高校绩效考核、经费支持的重要参考。从地方政府而言,则应在各类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推荐环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供政策倾斜,在各类人才项目申报中,设立思政课教师专项,并落实同等人才项目待遇。从高校而言,要继续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抓紧制定辅导员等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的考核办法。同时,可以探索建立“思政课实践导师”制度,邀请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管理骨干和各行业优秀青年代表作为实践导师,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学分认定转换办法等制度,不断提升实践育人功能,深化三全育人实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需要回答的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需要讲好的是“中国之治”的中国故事。需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深化价值引领和教学内容,形成三全育人的良好工作格局,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毕生难忘、终身受益的关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