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路径

2020-03-14 14:42丁国凯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价值观法治

丁国凯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全面依法治国,是践行伟大中国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方略方法,更是共产党人新时代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十八大党中央明确提出“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真正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关键一环提上发展重要日程。从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专题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直至十九大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新时代新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其真理性和实践性,成为深入践行新时代新思想,积极实现新征程新发展的重要内容。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校园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厚土壤,法治文化浓郁的校园,学生法治能力与法治素养将同步提升。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着手,牢牢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刻内涵,思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法治文化,提升人民群众法治素养,成为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与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紧密相连

“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1]文化精神是贯穿于法治文明的生命线,是法治文明建设精神养料。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随之对精神文化需求也更加迫切。而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精神的形成传播亦需要法治予以充分保障。因此,文化与法治是逻辑紧密、相互联系的两大时代主题,丰富文化生活弘扬人文精神,以文化为载体构建法治文明,培育特色中国法治文化,实现文化与法治和谐交融,对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在全民亟待法治的新时代下,校园作为学生求学修身立人的重要载体,肩负起培育法治文化,塑造法治价值观的重要使命。高校充满生机活力,是思想的聚集地和精神的孵化场,大学时期正是一个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所学所思还是所见所闻,校园作为学生生活、学习、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对大学生正确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有重要影响。随着当前法治中国的不断推进,提升全民法治素养要从校园着眼,而法治校园建设要从校园法治文化开始。

全面依法治国新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也是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底色。培育校园特色法治文化,重点在于实践。只有引导作为,才能切实深化依法治国,真正贯彻落实新思想。作为内涵丰富的文化概念,法治文化除了价值观层面的文化建设,也囊括了制度与实践等层面的内容,其观念形成将在具体、细致的行动与举措中落地生根。然而,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真正从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理念上吸收、从认可中实施,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引导、树立崇高法治文化信仰、加大法治内容宣传力度等方面努力,才能保证法治文化建设长久不衰。

二、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

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是法治中国建设,它既憧憬了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的美好愿景,又揭示了中国特色法治国家建成的必备元素,即将法治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相结合。它是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统统纳入到法治的框架之中,通过切实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维护法律权威,捍卫公平正义。法治中国建设的本质说到底是一种“法治”理念生根发芽,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法治文化建设密切相依,将能进一步快速推进依法治国的深刻实践。

《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与文化建设二者间的必然联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引下,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引申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引导全民精神追求的价值观念,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孕育优秀法治文化的沃土。当前,核心价值观建设成为关乎国家与社会精神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其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柱与行动导向,更是培育社会家庭等公德、美德、品德和道德的精神良田,有利于中国特色法治文化的巩固与提升,也为全面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巧妙结合打造出更为坚实社会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已经明确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作用,提出要将其融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法治建设和社会综合治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结合,不仅会形成精神效果极其强大的引导力、凝聚力和推动力,同时结合高校求学的学子正处于由校园进入社会的重要阶段现状,拥有了良好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对学生今后明辨是非思维方式、遵法守纪观念的养成具有巨大意义。因此,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属于同一大的范畴,需要同源输出、同频共振、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

三、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与学校教学制度规范环环相扣

全面依法治国就是选择走一条法治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法治道路作出论述:“我们要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2]在这里,依法治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显而易见,政治道路引领法治道路,法治道路作为具体表现,同时作用于政治道路。具有辩证关系的二者,充分揭示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缺少法治就缺少内容,就不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方向和目标,特色法治建设也无法一路通畅,尤其是缺乏制度保障。

良好的制度保障是校园法治文化不断酝酿的重要一环。校园推行法治文化,最基础的方式是以制度丰富教育教学内容。高校课程分为专业技能课与公共教育课,在完成特定课堂学习内容后,逐步拓宽公共课范围,从原先的政治思想道德建设延伸至法治课堂,构建出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法治公共课。课程设置主要以宪法等基础法律法规讲解为目标,结合校园交友、防诈骗、防校园贷等内容开展“因材施教”,以学生善于接受的方式开讲,就法治学习开展综合考评,着重体现法治课堂的专业性,切实增强公共选修课的质量。

对法治课堂制度的设计是全方位、立体化的,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构建与生成。其与法治文化都统摄于新时代文化要求之下,都将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展开具体分析、具体运用。必须意识到,当前中国正处在深刻转型和变革的历史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与问题交织出现,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意味着既要对法治建设成果有所传承,又要在开拓创新中有所发现。法治文化与校园教育教学制度的新型契合,势必要渗透入校园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去,并将其逐步转化为一种精神认同、情感认同,让二者互相渗透、互相发展,着力呈现出法治文化新的特点。

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与教师法治信仰教育同心携行

教师是学校法治教育的引路人。“引导全社会树立法制观念、养成法治思维、坚定法治信仰,才能坐到执法严格、司法公正,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提供强大动力与精神保障。”[3]法治信仰源于人们内心对法律的认同、依赖与拥护、信守,当它上升为一种信仰,意味着人们对其呈现出绝对虔诚与崇高的理念与精神,意味着社会对法治的簇拥,展示出人民内心的神圣渴望。

高校法治教育“是培养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在法律、法律程序、法律体系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这些方面赖以建立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的教育。”[4]法治校园建设的重点与目标在于校园法治文化观念的产生与引导。以教师队伍为基础,强化法治文化氛围,坚持将宪法和法律视为心底的高压线,从工作、学习中寻找力量补给,承载法律希望,树立戒尺戒条;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汲取教训与经验,坚决杜绝以权压法、以言代法,把对宪法和法律的崇尚和敬畏作为修身理政、立言立行的主要标尺。坚定法治信仰,意味着将学法守法、崇德向善作为一种习惯,将依法办事、懂法守法作为一种标准。

(一)充分发挥专职教师职能

邓小平曾明确提出“加强法制教育,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5]教师是构成学校文化建设大军的主要方阵,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习观望的榜样与目标。教师队伍增强法治信仰,不仅要从精神世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等方面恪守法治信仰,更要从课堂教育、思政理论研讨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功效。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讲人,也直接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与形成。政治信仰是教师队伍精神灵魂,要自身首先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秉持崇高信念理想,以政治学习夯实思想基础。其次,专职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法治文化对校园发展的典型作用,并将“反对校园欺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须知”等专业内容置于课堂,把最新、最全面的法治观念融入课堂中去,结合工作中的具体法治案例,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讲解与传授,从而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的法治教师宣讲团。

(二)充分开展校园法治调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时代快速进步的同时,当前高校学生群体出现“新常态”,网络快速蔓延导致学生接受信息供给时缺乏判断力,校园网络暴力和人身伤害案件此起彼伏。由于冲动犯罪导致的案例经过深入分析判断,将对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警示案例。教师队伍应加大对此类案例的研讨分析,以系科、学院、学校为单位,开展法治案例系列研讨活动,交流分享调研成果,尤其是定期开展实地走访,与法院、检察院等司法系统联系沟通,获取相关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听取其司法建议及典型案例分析,使调研成果延伸至专业审判、实际行为引导,在进一步了解校园犯罪引发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基础上,从教师层面出发,更多维度地激发周边对校园法治文化的关注,从而为法治教育获得一手资料,将其运用于法治文化教学实践,层层扩大覆盖面。

五、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与学生普法活动开展同步发力

文化浸润与普法教育是法治建设的一项举措,也是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不可或缺的内容。习近平强调,“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普法宣传是树立现代法治理念的有效途径。建设校园法治文化是一场全民参与的革命,不仅要调动起全体教师的力量,更要从学生群体心中树立法治的崇高信仰,形成广泛自觉文化氛围,增强其运用法律的主观能动性。

(一)以普法教育为重点,延伸校园普法范围

目前,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逐步提高,但高校学生群体由于接触面窄,学习任务重等种种原因,未能将树立法律意识作为日常学习生活的重点,因此常易出现做人做事从未考虑法律后果,导致胡作非为,违反法律准则的现象。因此,针对学生的普法教育要以长期性、普遍性为考量,大力提升学生法治文化水平,尤其注重积极推广宪法法律、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观点等普法内容进学校,切实将法治教育置于国家整个教育体系之中,进一步尝试“基本法律知识进课本”,与其他思想道德建设内容共同筑起校园文化高地,从而更好地引导师生一同建设法治文化,树立起全校法治观念与信仰,形成全体师生法治意识。

(二)以普法活动为载体,做实校园普法宣传

普法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活动,能够积极传递弘扬文化法治精神内容。现阶段国家“七五普法”开展的如火如荼,许多城市与地区都建设有相应的法治文化广场,要真正利用起各类平台,落实责任统筹推进,通过以学校为主体,举办不同层次的法治文化活动,如法律主题校园演讲、法治知识班级竞赛、学法用法故事宣讲会活动、宪法日主题演出等,借助电视电台广播、报纸期刊、互联网和手机微信媒体的挥发效应,将校园文艺活动与游戏、歌曲、动画等形式有效结合,进而形成一系列校园法治建设专业制度机制,再次作用于校园法治长廊、广场等阵地建设,以良性循环将法治文化活动纳入学生日常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真正让法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积极与校园辖区的司法机关开展合作,邀请公安、检察院、法院资深专家普法进校园,设置一系列参观法庭庭审、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司法机关,亲身体会法律的神圣与公正,使校园文化宣传与法治教育紧密结合,法治理念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潜移默化中既形成互助友善、崇法尊法的社会风尚,又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环境。

感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内容博大,思路清晰,在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背后,是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法治国家的孜孜追求。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问题,我们要时刻以新思想为指引,守好校园法治文化建设阵地,通过完备法治教育制度,提升教师队伍法治素质,培育学生法治价值观,以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助推全面依法治国,这场深刻变革必将会更加生机勃勃,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势必振翅高飞。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价值观法治
我的价值观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