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视阈下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对策思考

2020-03-14 01:27路金超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法律

路金超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法治水平已成为衡量一国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旨在保障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和追求。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既需国家大力推崇法治,又需公民广泛参与法治实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1]。大学生作为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频有发生,大学生犯罪呈低龄化,犯罪年段从大学高年级向低年级发展。大学生本是接受高等教育,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是推动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在全面推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状况,在社会上造成了较为负面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带头尊法、守法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大学生法治观的教育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内涵

法治观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2]。其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具体指人们依靠法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所形成的观念。法治观教育是指教育者针对个体开展的法治观培育活动。大学生法治观教育,从狭义层面讲,指高校遵循国家教育方针,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以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对大学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法治观培育活动,其实质是高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形成法治思维,将学生培养成符合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法治人才。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基础法律知识教育。认知是行为的先导,是思想观念形成的基础。基础法律知识教育是法治观教育的首要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学校要让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法律知识,领悟法治核心要义,提高学生法治认知水平,继而自觉树立法治观念。

第二,法治情感教育。情感是行为的推动力,是思想观念形成的催化剂。高校须在法治认知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法治情感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学生对法治观教育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法治观教育,深化对法治的认知。

第三,法治意志教育。意志是行为的杠杆,是认知、情感的重要体现。开展法治意志教育,目的在于磨砺学生意志,使学生在法治认知、情感形成的基础上坚定自己的意志,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

第四,法治实践教育。行为体现思想是巩固和强化思想观念的基础。高校要为学生积极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巩固和强化法治观念,引导学生自觉守法、用法,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

二、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重要性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青年大学生既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开展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活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对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党对国家法治的总目标作了全面部署,从法律规范、法治实施、监督、保障体系等方面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也对全社会树立法治观念,助力推动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全面依法治国,重在全面,讲求的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依法治理。在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过程中,要充分依靠和发挥青年群体力量和作用,尤其是大学生。青年大学生作为一个受教育程度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智慧、知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发展进程。同样作为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他们的法治观念状况关系到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一个国家的希望主要在青年,青年大学生树立法治意识,用法治思维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既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又能为社会其他群体起到守法、用法的示范及引领作用,为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建设提供基本动力和支撑。因此,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

法律实施离不开道德的支撑,道德践行离不开法律的约束,法律和道德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规范及调节人行为方式的重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65周年校庆之际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国法治道路最大的特点,就是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法”“德”并重,并强调我国要重视法治人才培养,提出“德法兼修”的新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高校的法治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肩负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高校要主动为社会培养德法兼备的法治人才。立德树人是“立德”与“树人”的辩证统一,“德”因“人”而立,“人”因“德”而树[3]。强调树人为本、以德为先,作为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工作开展的中心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的应有之意。法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为社会培育出一批批专业技能强、法治素养高和道德品质高尚的优秀人才。因此,在依法治国的视阈下,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

(三)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大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不管在生活还是工作当中,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解决问题必须遵循法律原则和规范,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形成法治思维,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除此之外,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人的综合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如行政、法律、医护等公共服务岗位对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的要求就更高。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学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法治教育,导致学生法治观念淡薄,综合素质不能得到全面提升。从依法治国的视阈来看,加强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有助于“补短板”,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作为法治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法治观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须坚持学校、社会和个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一)立足学校主阵地,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教育引导是规范学生行为、转变学生价值理念的重要手段。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对大学生法治观教育过程中,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大学生法治教育。在传统教育中,我国高校教育侧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对法治教育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法治教育基本停留在法律条文层面,偏文本、偏理论,而对于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则没有过多关注,除过法律专业的学生,其他学生大都未真正理解法治要义。从建设法治文明的角度出发,高校要把培养学生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作为法治教育的目标,要从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安排、师资配备等方面体现出对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视。通过加强学生法治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法律既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也是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同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校也要注重学生法治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学生过去对法治片面的认知和看法。因此,高校应转变传统教育理念,突出法治教育地位,提升其法治素养和实践能力,真正将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法治教育的实践性。要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增强法治意识,需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的效果。通常,高校采取理论灌输方式对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老师遵从课本,按部就班就文本知识进行讲解,部分老师会结合案例来解释法律条文,但缺乏深入分析,学生只是了解了一些法律案例,对法治的认知停留在表层,并未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弱化了教育的实际效果。加之,高校注重理论层面学习,缺乏社会实践环节,学生的法治观念得不到深化和巩固,也是造成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高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设置实践性课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设立模拟法庭,让学生充当角色,分析案例,在参与的过程中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知,深入了解法律实施流程,内化法律知识和要义。

3.拓宽教育载体,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中,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来了解和学习法治相关知识,学校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单纯依赖书籍、报刊等传统的教育载体。为增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可拓宽教育载体,有效利用第二课堂。一方面,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开展法治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重要载体[4]。将法治观教育寓于各种课外活动,教师作为活动的指导者,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观教育,真正将法治内化于心。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只有被遵守,才能发挥其对学校、对学生的服务保障作用。将大学生法治观教育与学校的管理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协调自身行为,促进其法治观念的提升。除此之外,要有效使用多媒体技术。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教学内容从图、文、音、像等方面被直观展现出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同样,也可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充分利用其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优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

4.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加强学生法治观教育,除充分发挥各种载体作用外,还需重视教育环境的营造。“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5],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环境就是校园,学校的校风、学风、人际关系、课内外活动、一草一木等因素构成了学校环境,学生长期生活于此,无形中会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依据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应通过营造良好的法治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校园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学生的熏陶渲染作用,间接地加强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比如:通过校园广播、展板展览、组建理论宣讲团、开展辩论赛或法律知识竞答、举办法治讲座等形式来宣传法治相关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参与到相关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5.加强法治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学生法治教育的组织保障。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承担育人育才的使命。加强大学生的法治观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指引,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授课教师综合素质的影响和制约。在高校,一般承担学生法治教育任务思政课老师,由于缺乏系统性法律学习,也很少进行专门的法律知识培训,他们的法律理论基础相比专业老师较薄弱,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大都是按照书本内容进行简单浅显的讲解,并未深入剖析,不能让学生将法治观念深入内心。为此,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可通过寒暑假对思政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或通过考察学习等方式来完善思政教师的法律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引进专门的法律人才,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等方式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社会普法,法律实施和监督工作,为学生法治教育构建外部条件

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既要考虑学校因素,也要考虑社会因素。大学是衔接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的中间纽扣,学生在校学习是一个不断丰富自己,为走向社会储备知识的过程,步入社会后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具体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因此,社会既是一个实践的场所,也是一个发现与弥补不足的场所。对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和较好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立足。为此,要重视社会法治环境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教育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加大法治宣传教育,为学生法治观教育构建良好的社会条件。比如:在公众场合播放与法治有关的影片;免费发放报刊;张贴标语;利用电视、互联网进行法治宣传;将法治知识与文艺作品结合起来,通过这些令大众乐意接受的方式进行法治宣传等。除此之外,也要加强法律的实施和监督工作,法律只有被有效实施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才会令人信服,加强法律实施和监督工作,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法治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内心真正信仰法治。

(三)大学生主动加强法治的学习和实践

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内外部影响因素都要考虑。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这都属于学生受教育的外部因素,内因在于学生自身。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法律的能动性,主动提高法律素养,培养对法律知识的求知欲。校园生活较之社会交际简单,较少碰到损害自身的法律事件。对非法律系的学生来说,接触法律知识的机会很少,只有对比较热门的事件有所了解,在针对热门事件评议时容易人云亦云。由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缺乏了解,所以对身边纠纷对错难以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易触碰法律红线。因此,学生应该注重自我法制修养,做到内外兼修,敢于反省自我和接受自我批评;积极参加学校法律社团和法治实践活动,主动培养法律兴趣,珍惜学习法律的机会,不断提升法治观念。

四、结语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要不断加强公民法治观念,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法治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的法治观和法律行为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6]。因此,学校和社会都要对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法律,了解法律,领悟法治精神,使他们能够把对法律的敬畏转变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真正从内心信仰法律,主动维护法律权威,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为法治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法治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