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栗典 哈尔滨体育学院
背越式跳高是当今人类世界最优秀的一种跳高技术,它由RICHARD FOSBURY(理查德·福斯贝里)在1968年创造,在这之前大多数的跳高运动员均采用跨越式与滚式。背越式跳高与前两种方式相比,它的优势在于,该技术有着身体重心中线比较靠近跳高横杆,利于向上送髋的特点。新时代的中国,一共培养了3种不同技术风格的世界级冠军,如郑风荣的剪式、倪志钦的俯卧式和朱建华的背越式。在时代缓慢的发展中,跳高也一度成为我国优势的田径竞技体育项目,并且在世界田径中占有一席之地。但遗憾的是,我们的优势没能保持和发扬,最近十年以来,我国的跳高整体水平下滑,对比世界先进水平,已经远远拉开距离。
本文将依据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点,从生理情况、年龄限制、训练周期和比赛考学来探究在实践中易出现的问题与错误,目的是如何更好的突破自身极限,在有限的训练年限中取得个人最佳成绩。本文将重点分析背越式跳高中弧线助跑到起跳这一过程中动作技术的发力关系。
通过研究对象使用不同的助跑距离,改变助跑速度,分析成绩高度差异。
对2名学生运动员进行半年的跟踪训练,经过专项化训练后,分析成绩提高情况。
背越式跳高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预助跑、直线助跑、弧线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垫子。在这6个阶段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弧线助跑与起跳结合这一过程,是因为助跑速度对于跳高来说那就是灵魂般的存在,尤其是学生运动员想提高成绩,从助跑上改进,是最为简单的。
在弧线助跑时,运动员需要将助跑的水平速度转化为向上速度,在12-16步的全程助跑中,直线助跑为8步左右,与30米加速跑相似,不过速度略慢,弧线助跑为4步,与弯道跑相似,身体重心内倾,摆臂幅度里小外大,总体节奏上要比直线加速跑得更快。
弧线助跑结束后,运动员需要用起跳脚滚动落地迅速制动,并把水平速度转化为向上速度,加以引臂。这一过程速度要快,才能拥有更强的蹬伸力量,从而达到理想高度。
在过杆时,髋部应积极向上,把身体重心尽量往高处送,同时肩部下压,小腿自然前踢,防止勾落横杆。向上、挺髋和收腿应一气呵成,流畅的完成一次过杆动作。
跳高运动员之所以能征服更高的高度,是因为在助跑时把水平速度拥有的惯性和在起跳时髋、膝、踝蹬伸所发出的支撑反作用力高度结合,转化为垂直速度。我们都知道由于加速跑惯性是水平方向的,而支撑反作用力是垂直向上的(接近垂直),所以学生运动员的重心在起跳后一定会遵循抛物线轨迹。这条抛物线轨迹高度的决定性因素,就取决于在起跳时的初始速度和蹬伸起跳时角度的大小。也就是说,起跳初始速度和起跳腾空角度是增加起跳高度的关键。正常情况下,我们应该尽最大可能地让这两个值增加。起跳的最大角度是90度,但是,毕竟跳高并不是纯粹垂直向上运动发力的项目,学生运动员在跳高时,必须拥有一个向前的力,让运动员能越过横杆。所以要充分利用好水平助跑加速度转换成起跳时腾起的初速度,踏跳时的腾角应小于90度。当升沉角一定时,对于初速度的起跳制动越快,腾空高度就会越高,助跑(初速度)的作用在跑跳结合过程中是具有决定性的。助跑初速度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训练水平是密切相关的。
弧线助跑在背越式跳高中步点通常是双数的,4步弧线是最常见的步伐,教练员可根据运动员身高、力量和跳高风格来调整弧线步数。一般来说,大个子比较适合4步弧线,步幅大能更好的利用陡弧线。而小个子适合6步弧线,适当加大弧线可以弥补小个子运动员加速不充分的问题。不过步数一经确定后,就不建议在进行过多的大幅度修改,涉及动力定型模型的建立,过多的修改,会延长定型这一过程,从而影响成绩发挥。
弧线助跑成功与否有3个关键因素,助跑节奏、摆臂节奏、跑跳结合。
在4步弧线助跑中,运动员身体重心应向内微倾,有助于克服离心力,肩膀里低外高,里后外前,有助于起跳时向上更好的摆臂。前脚掌内侧微微滚动沿弧线落地,助跑节奏变化明显,特别是助跑最后两步,目视上方,向前性突出,对横杆进行视觉监视。为踏跳做好准备,身体在这一过程中,应保持直立姿势。步伐灵动且具有弹性,高重心支撑,不断加速。
图1 助跑步伐
在这一阶段中,年龄较小学生运动员由于训练年限不足,自身的身体素质还未完善。而腿部肌肉的力量又是跳高运动员必不可少的,有些跳高运动员年龄较小,身体素质差,腿部力量不足,不适合进行力量训练或专项力量训练,导致自身的跳高水平提升缓慢。另一方面,学生运动员的柔软和协调能力不足,这些都会影响到起跳和过杆的效果。
表1 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助跑距离与高度关系
在背越式跳高中,起跳的目的是将在助跑过程中获得的水平速度,转换成为向斜上方发力的垂直速度,从而使身体能有足够高度飞跃横杆,起跳脚动作可分为落地、减震和摆腿三个阶段,摆动腿动作可分为摆动、内扣和内旋。
为了能让脚的起跳速度加快,弧线助跑的后2步,起跳腿应使用脚的外侧发力,接地时间要短,并用脚跟向脚掌快速滚动。此时,髋关节以及核心柱正在控制身体压弧线助跑,整个身体形成向后并且向内倾斜的奔跑姿势。起跳时,起跳脚不宜过度向内旋转,这样会导致向上发力的不充分。为了增加起跳的速度,降低与地面的粘滞性,同时为了保持水平速度,在起跳时也应该减少膝盖的弯曲程度。在这一阶段,当身体变化从倾斜垂直,直到身体的重量转移到髋、膝、踝三个关节,此时摆动腿、起跳脚和躯干几乎同时垂直跳起,此刻离开地面。摆动腿的踢脚方向应处于身体重心之外,从而产生过杆必要旋转动量,使运动员完成一次过杆。
图2 起跳发力
摆动腿的一侧的手臂,使颈部向上摆动,另一侧的手臂不要完全伸出来,提前制动,这样可以帮助肩膀向横杆的方向移动。摆腿时先从膝盖抬起开始,用膝关节来带动身体,膝盖折叠且微微屈曲,跳高时后由身体远端支撑底端发力,再加以摆臂配合。当摆动腿在起跳腿的前方时,需要向内微微弯曲,小腿和脚应该稍微伸展。在这一套积极的动作流畅程度情况下,有利于保持骨盆发力方向与跳跃发力方向的力量一致性,从而产生一个沿着纵轴发力的旋转力。在这一点之上,腾起后,头部应该顺势补偿,向内旋转,以抵消反作用力。
一般来说,学生运动员的专项基础能力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其在比赛中的表现,尤其是中学阶段的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较低的表现更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跳高受关节承载能力大小所影响,虽以些运动员虽然具有良好的弹跳能力,但在跳高中却无法充分发挥弹跳的能力,而且如果把助跑速度最大化后,将更难以完成整个起跳支撑动作。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跳高技术的不合理,还会受跳高运动员踝关节、膝关节和腰部关节等小关节的力量薄弱原因的影响,从而无法完成高跳这一过程。
学生运动员正处于学校体育这个大环境下,通常教练员会让运动员身兼2项、3项甚至多个辅项。在不受伤的情况下,大部分运动员可通过辅项的发展,把运动素质迁移到主项跳高上,更好的发挥成绩。
针对初中的学生运动员,可多采用复合性的练习,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而不是单一的发展某一部位的专项能力。以速度训练为核心,并用于跳高助跑上,在这一阶段,兴趣培养为主,学术需多体会动作技术。
对于高中和大学的成年学生运动员,应多发展快速力量与绝对力量,并以用专项为主,速度为核心,力量为关键,身体素质为辅助的训练模式,全力发展专项能力。
其中技术训练需贯穿整个训练过程,不断发现与调整各种技术动作上的问题。
学校体育一般3年为一个大周期,其中有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各类比赛可以参加,可从大赛中发现自身不足,为考学和刷新自身最好成绩而努力。
助跑技术的练习可采用多次数速度中上的弯道跑,体会弧线助跑时的本体感受。
起跳技术的练习可以采用原地蹬地摆腿练习,上步蹬地摆腿练习,短距离快节奏弧线助跑起跳练习,都能起到训练起跳腿与摆动腿的有机结合本体感受。上步摆腿练习中可以用橡皮筋施加重量,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表2为2名学生运动员,跟踪训练半年后,基础素质与专项水平均得到了提高。
表2 运动员经过半年专项训练成绩统计
跳高是田径中较为复杂的项目,在学习与训练中,必须开动脑筋、多想多练。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运动员,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区分正确的动作技术与错误的动作技术,盲目训练会导致错误定型,对将来的成绩发展和提高都会起到非常严重的影响,教练员这一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学生心理与生理上的变化,及时进行引导。中小学的田径启蒙训练至关重要,对于中国田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