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阳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实验中学,浙江乐清 325608)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学校德育的重要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但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德育一直以来采取灌输、说教的方式,这种方式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德育,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目标是决定活动内容选择和评价的指明灯,同时在活动实现宗旨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我们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不断加强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在社会中扮演角色赋予责任能力以及各项综合能力。当然,主题活动的目标还是要切实地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来确定,结合活动特点,发掘内在的德育因素,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我们应关注在德育方面各个学段目标间的承接工作,达到在各学科中衔接与整合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无论的课程的设计还是执行,都需要借助相应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与综合实践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一般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选择:所在地资源、校园生活(活动)、学科内容、社会热点等。而这些活动资源中恰恰蕴含着大量的德育资源,如果把德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加以整合开发,将会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所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或者德育教师,在资源开发时,必须加强德育资源的挖掘和重组利用。
如“走进状元故里”主题活动。四都乡是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王十朋的故乡,距离学校只有二十分钟的车程。那里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如王十朋纪念馆、王十朋墓地、梅溪草堂、孝感井等。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状元的精神内涵,帮助学生深刻感受状元的优秀品质,在综合实践课程模块中,增加了“走进状元故里”的主题活动(见表1)。
表1
在此主题活动中,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而设置不同的活动。其中,“重走状元桥”毅行活动,则是“化有形为无形”,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内心学习的动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其实和德育内容有很多重合的地方,如感恩教育、安全教育、法律教育等,这些活动其实也是学校德育的内容,所以可以把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德育活动内容可以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形式能够让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化。
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传统感恩教育只是停留在说教的层面,无法达到较好的育人目的。如我校开展的主题活动“献爱心图书义卖”“走进敬老院慰问演出”则是将感恩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果学生会自行提出相应的活动需求,就说明学生对此类活动的兴趣以及积极性较高,因此在活动正式开始前,应该对敬老院老人进行初步了解,从整体上把握节目形式以及礼物类型、和老人聊天等,活动后进行反思。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有真切的感受,如此感恩教育,才能够帮助学生从设计活动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意识。
在现行综合教学体系下,学校对德育教学的渗透和实现与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所以,要想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实现德育教育方针,教师需要充分考虑主题活动的实现方式以及条件,对德育渗透方式和路径进行优化,创设多元化的道德场景,增加体验式和实践性活动等,注重将小课堂与大课堂相整合,以更加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素养。我们还对校园活动进行了梳理,形成了序列化的主题活动(见表2)。
表2
在校园活动提升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笔者也逐步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模式——“加头加尾巴,拉长活动”,即活动的准备阶段、活动的实施阶段、活动的总结与交流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倡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在活动的形式上不断尝试创新,同时也让德育活动更加有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突出过程性评价,并且注重将多元化评价方式进行整合以及融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现出更多的认知潜力,也能更加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过程要突出发展、注重过程、体现多元、关注差异、强调自评。教师应该密切观察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变化,观察其是否认真对待每一次活动,是否努力完成小组分配的特定任务,同时还需要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能否积极地与小组其他成员或者教师展开问题沟通,是否真正融入了小组合作环境。由此可见,在过程评价中必须将学生置于小组活动场景中,这样才能让评价更加聚焦实际情况。
总之,德育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互相整合实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主题活动为线索,自主开展活动,使德育活动成为有目标设计、资源开发、内容安排、方式选择、评价实施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增加它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革所要求的基本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