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时代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法治保障

2020-03-14 23:26:20万庭江
人物画报 2020年20期
关键词:保障民族地区精准扶贫

万庭江

摘 要: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精准扶贫获得了很大的成效,然而在攻坚克难的重要时期,一些问题也纷纷表现出来。在精准扶贫下,不但对地方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考验,同时也对政府的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带来了考研。在本文中,主要是针对我国的民族地区,分析精准扶贫法治建设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其法治保障,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确保我国打赢全面的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法治;保障

一、新时期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法治保障面临的困境

1.精准化扶贫刚性立法供给不足

(1)民族地区缺乏完善的精准扶贫立法

在我国,精准扶贫是实现共同富裕政策的重要战略部署,同时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然而在立法中,却没有统一的能够參考的扶贫专项法律,这就导致对扶贫工作缺少精准的指引,严重降低了扶贫效果。

(2)立法尝试精准化水平不高

为了促进精准扶贫开展,我国国务院纷纷出台了一些条例,包含扶贫资金和档案的管理工作,虽然有着很强的权威性,然而可操作性差,难以给民族地区带来精准扶贫的有效指导。同时因为缺乏精细化的分析和衡量,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常常出现了扶贫对象失准的问题,根本原因也是立法精准度差造成的。

2.精准扶贫缺乏规范的运行程序

(1)缺乏完善的扶贫资金运用程序

在扶贫资金管理立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扶贫资金的使用缺乏充分的公开性,很难保证其使用的合法。虽然中央设置了《扶贫资金专项管理办法》,然而却没有有效的资金使用信息公开规定,在资金的公开和如何公开问题中,没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一些信息也常常是事后公开的方式。针对关系到贫困户自身利益的问题时,贫困主体却全然不知,完全是听从上级安排和指示。这些都导致扶贫资金应用和管理难以保障,无法有效地开展扶贫工作,更难以避免权力滥用问题。

3.缺乏精准扶贫的纠纷解决方式

(1)原有的民族纠纷解决机制十分落后。在我国一些民族地区,解决民间纠纷的主要方式就是邀请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聚集在一起,面对面解决各种矛盾,然后利用习惯法调解。在这种纠纷处理下,已经显然不适合当前的发展,难以真正解决问题。

(2)当前的扶贫纠纷解决方式简单。比如在回族地区,主要是使用阿訇调解模式进行纠纷的解决,阿訇担负着主要的责任,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化解纠纷,然而无法全面适用所有的问题。非诉方式十分简单,针对一些知识产权问题或是刑事案件就无法解决。在精准扶贫中,上下级之间的决策冲突导致的损失是一种行政内部的行为,很难利用该方式化解,难以避免现实冲突。

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法治保障策略

1.构建完善的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法律体系

(1)构建专门的民族地区扶贫立法

在当前,扶贫工作正处在攻坚阶段中,民族地区的扶贫立法已经显然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为了加强精准脱贫立法建设,需要在《宪法》的统一指示下,出台专门的扶贫专项立法,同时建立专门的扶贫主体职权框架,给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带来基础和保障。

(2)增强民族地区的扶贫立法精准度

我国的扶贫开发将精准性作为重要的原则,因此,在扶贫信息档案中,也要保证精准性,确保精准的扶贫对象,防止产生错误。其次,要扶持好扶贫中的税收、资金管理和考核工作,构建法治保障机制。最后,要设置民族特色的立法体系,提高立法的适用性。

2.健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法治化工作制度

(1)完善民族地区扶贫资金运用管理信息公开细则

首先,要根据法治建设需要,在法治基础上开展精准扶贫。要在政府的信息公开中,公开具体的扶贫资金使用的信息,并且规定在扶贫资金应用中需要公开的形式和主体以及范围。在我国,因为民族地区的分布十分松散,因此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将这些政府扶贫资金监督的情况公布开来。其次,要细化扶贫资金使用的法律供给,同时按照法律规范进行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让和民族精准扶贫建设相关的资金使用都能够得到充分的监督,确保正确的扶贫资金应用。

(2)完善法律责任制度

要确保精准扶贫,就需要有专门的《扶贫工作评估法》,促使政府能够对扶贫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价。在该法中,要对贫困主体和工作类型以及被扶贫对象等设置有效的评价机制。要在扶贫工作中,将不同的法律评价体系的效果进行评估,同时提出有效的整改意见。利用这种法律模式,促进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另外,在评估中不符合标准的,需要不断完善法律,做好追责。总之,要实现脱贫攻坚,构建全面的小康社会,必须要加快立法建设,将责任追究和其他程序结合起来,补充制度疏漏。

3.构建精准扶贫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1)构建扶贫地区的纠纷法治解决策略

在当前依法治国政策下,需要在民族地区中树立宪法权威,普及现代法治的观念,增强民众的法律意识,从而促进诉讼解决纠纷,将一切的扶贫纠纷都整合到诉讼管辖中去,裁定相关的纠纷事宜。

(2)完善多元化纠纷解纷机制。在实际的精准扶贫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纠纷类型,因此要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方式。要构建诉讼纠纷解决制度,同时要和当地的文化、传统等等结合起来,确保立法的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脱贫攻坚战中,民族地区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一些地区中,相关法律供给不足,导致脱贫程序监管缺失,纠纷解决难以发挥效果,阻碍了扶贫工作的开展。为了确保民族扶贫的有效进行,首先需要构建完善的扶贫法律体系,保证精准的立法。其次,要构建完善的法治化扶贫工作制度,按照区域实际设置实施细则。最后,要设置多元化的精准扶贫纠纷解决制度,提高现代法治观念,促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法治化治理视野中精准扶贫地方规范性文件的效用、问题及对策——兼评湘政办发(2017)65号文[J].王善平,张新文.河北法学.2019(02).

[2]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法治化研究[J].邹世允,黄乔丹.财经问题研究.2018(02).

[3]从法律思维到法治思维——基于对精准扶贫的思考[J].刘家华.法制与社会.2018(03).

猜你喜欢
保障民族地区精准扶贫
推行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 促进电网应急物资保障
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的确定与保护
法制博览(2016年11期)2016-11-14 10:03:3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26:06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8:09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38:54
论政府在救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