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爱梵高,致敬媒体艺术

2020-03-14 23:26:20魏思聪
人物画报 2020年20期
关键词:梵高油画感官

魏思聪

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福楼拜曾说过:“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与社会、媒介与技术都是休戚相关的存在。而艺术在这个时代又是那么的受宠,全社会都关注它、追随它,“媒介、艺术、技术”已经构成21世纪的强大综合体,艺术因为技术的存在而上升为“数字媒体艺术”,成为非一般意义上的艺术。《至爱梵高》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代表。

为纪念梵高忌辰125周年、致敬这位伟大的画家,波兰画家、导演Dorota Kobiela和奥斯卡获奖制片人Huh Welchman一起在Kickstarer上发起众筹,打造出《至爱梵高》这部电影。《至爱梵高》是电影史上首部全手绘油画动画长片,是由经招募和层层筛选出的百余名油画家创作出的65000余幅油画,基于PAWS系统及定格动画手绘软件,架构出的一场视觉盛宴。该片讲述了梵高去世一年后,邮差的儿子阿尔芒为把梵高生前的一封信送到收信人手中而踏上了寻找画家生活轨迹的旅程,最终揭开梵高死亡之谜的故事。

梵高的死亡之谜众说纷纭,而该片的媒体艺术价值独具魅力。以每秒12帧的速度播放缺乏细节表演的油画,有人认为这是电影的退步,也有人说这是艺术的进步,而我认为这是具有开拓精神的先锋艺术家们借助媒体艺术的一次勇敢探索和伟大创造。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把电子媒介作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的核心基础为数字技术,其设计使用了非传统艺术所常见的载体。它有着对传统艺术设计的理解,又因新技术的兴起而与传统艺术有着明显的差别,它改变了传统审美方式的认知与体验,以多媒体性、互动性、非线性、虚拟性体现了当代审美心理诉求的新特征。

震撼与沉浸——多重感官体验。《至爱梵高》采用梵高原画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还原梵高的艺术人生,让观众在享受美得令人窒息的“梵高式”油画时,抽丝剥茧地发现隐藏了一个半世纪的秘密。数字化技术和媒介的空前发展重新塑造了人的感性,使艺术产生了美学的感知转向与智能化转向。单一的传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的感性需求,毫无疑问,我们的时代已经“超越了视觉阶段而日益成为多维媒体和多重感官的综合时期”。《至爱梵高》这部电影是大众文化和商业逻辑向文化领域的渗透,它削弱了现代艺术的精英文化特征,从而表现出了对大众的关注。正如本雅明所说,“大众想要散心,艺术却要求专心”,大众与艺术的这一矛盾在发达的信息时代得到了解决,梵高晦涩难懂的艺术借助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得以突破以往艺术的单一传达方式,从而营造出多重感官的情境和氛围,带来“震撼”的效果,并使观众“沉浸”其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静态的画作有了音乐、情境及动作的点缀远比单纯的原作更有影响力。在这里,导演和艺术家们用传统艺术与多种媒体手段创造出的沉浸效果,不是为了还原原作的所有细节,而是探寻场景、感官与心理、情感的特殊关系。新媒体艺术营造出的多维体验的沉浸空间使观众不必劳神专注于艺术的欣赏,而是通过多重感官的刺激带来的“震惊”把观众引入艺术,使观众在沉浸中遇见自己。

交互性——艺术受众的参与。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兴起,把我们的社会带入了一个奥尔特加所说的“超级民主”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化极其重视对“他者”的关注。这使得艺术不再仅仅是艺术家自我情感的宣泄或美学追求,而是把受众的主动性放到了突出的地位,艺术接受也就从单纯的欣赏走向交互体验。《至爱梵高》以第三人称视角,用一封无法投递的信件串联起梵高在去世前最后六周里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之间的秘密,带观众穿越回十九世纪末的欧洲。曾经独具梵高特色的画作如今饱含着观众们强烈的主观色彩。我们或许很难经历梵高那样坎坷的人生,但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个个阿尔芒的影子,懵懂无知地开始观影,在油画的交换和故事的发展中一步一步陪伴梵高走完他最后的人生,从中发现、领悟、成长,甚至会像阿尔芒一样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这种方式极大增加的作品的信息量,使艺术作品超越美术馆而有了社会学意义。在与观众的不断交流中,基础数据的不断增加和对真实世界反馈信息的不断累积,影片的表达将不再是艺术家的全权产物了。也就是说,通过交互,观众不仅参与了艺术作品,也重塑了作品;艺术作品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

剪贴与碎片——非线性的审美体验。电影是集文字、影像、图片、动画、声音为一体的第七艺术,而其中的元素是分离的,需要通过超链接将这些离散的元素联系起来。电影的蒙太奇技术是非线性叙事的根基,《至爱梵高》利用剪辑演绎不同人口中的梵高,用油彩渲染曲折的送信历程及有关梵高的种种见闻,用黑白插叙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800余封私信片段,描绘出其生前潦倒却仍对艺术有着不懈追求与热爱的生命状态,逐渐还原出梵高临终前的人生轨迹;此外,Pop Art用即时拼贴、直接挪用、批量复制的创作手法使影片突出了非线性的审美特征。

数字化与虚拟空间——抽象审美。媒体艺术的抽象审美体验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艺术形态的抽象性,其次是借助数字化技术艺术创造出的虚拟空间。一方面,《至爱梵高》尝试将非抽象要素与传统媒介结合,打破了材料和媒介的范围,强调观念的表达。这部影片使用数字手段创作,但呈现为传统材料,着重于梵高的精神世界与周遭人物的联系,并赋予油画特有的色彩,强调一种混合媒体的观念。另一方面,虚拟影像技术创造了身临其境的逼真体验,现代传媒方式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这都促进了感官的发展,使得观众更倾向于接受抽象的审美体验。今天的我们不得不穿梭于两个现实之中,在物质的现实中,我们仍然脱离不了四季变换、油盐酱醋、人情冷暖,行走在道德、伦理、法律的边缘;在精神的世界中虽然也有道德与伦理,真情与险恶,但那里仍然是一个逃离现实束缚的“天国”。在这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虚拟国度里,人没有了身体的限制,思维与资讯成了世界的全部。

当今艺术的发展已经不再独立于技术的进步,科技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媒介,扩展了艺术的表现领域,实现了以往艺术难以实现的美学追求和审美体验。《至爱梵高》所带来的震撼与沉浸感、观众与图画的交互、非线性以及精神的體验构成了新媒体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使之区别于以往的艺术,满足了当代的审美诉求。

猜你喜欢
梵高油画感官
一张油画
梵高的世界
环球时报(2022-03-18)2022-03-18 17:38:04
《星月夜》和梵高
幼儿100(2021年17期)2021-06-19 09:54:56
被盗窃的梵高
艺术品鉴(2020年5期)2020-07-27 02:42:30
油画《塬下》
油画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岁月长又长》(油画)
海燕(2017年4期)2017-04-11 13: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