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明
摘 要:近些年国家颁发了新课改教学政策,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相应知识点。因此,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多样的讲课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主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习自主性的培养策略进行浅析。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自主性;培养策略
随着国家提出新课改的教学政策之后,促使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利用科学的讲课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一、通过分层提问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以往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也会根据相应的知识点提出问题,但是在提问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部分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回答重点偏移或者内容错误的情况,降低了提问教学的质量。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可以在初中道德与法制的课堂上,通过分层提问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讲到“感受生命的意义”时,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通过实际行动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询问学生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如何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为什么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进行发现和创造?当教师将问题制作好之后,可以根据学生以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考试成绩,将其分成语文基础优秀和语文基础一般两种类型的学生,并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把他们均匀组织到不同的队伍中,这样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其它同学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他们在交流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习侧重点偏移的情况,教师可以在学生交流问题时,走到不同的队伍中将原有问题进行适当更改,使得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在学生交流结束时,教师可以让不同队伍推荐一名学生进行回答,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分析他们对这节课存在哪些领悟不足的情况,当堂进行纠正,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的印象。
二、采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过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通常是由教师给学生讲解相应的知识点,让学生将重要的内容记录在课本上。这样的上课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极强的依赖感,缺乏相应的探索意识,降低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采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角色进行讲课,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分析意识和自学能力。例如,在讲到“法律为我们护航”时,这节课需要学生对法律的产生、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解,掌握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挑选合适的讲解内容,并将挑选相同内容的学生组成一个集体,让他们针对自身所学的内容,进行自由探讨,要求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制定讲课内容,促使学生深入分析相应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当学生在讲课中,出现理论阐述不清楚的情况时,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使得他们在回答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程度,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三、利用课堂辩论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自学素养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时,可以利用课堂辩论的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制定辩论主题,促使他们在辩论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自学素养。例如,在讲到“关爱他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辩论主题。为了防止每个学生制定的主题截然不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给学生列举一些辩论主题,让学生进行挑选。在辩论主题制定好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挑选搭档,并将其组成不同的阵营,让学生制定辩论的论点和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如果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出现论点解释不清楚的情况时,教师可以将其记录下来,在学生辩论结束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统一讲解,促使学生在聆听中意识到自身的缺陷,从而在后面辩论的过程中,能够不断进行改进,有序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与所有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备课期间,应对相应的教学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挑选出适合学生的引导模式。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通过分层提问、师生角色互换以及课堂辩论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學习中来。
参考文献:
[1]张植林.微信公众平台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1):65-66.
[2]秦立红.初中政治课程中法治思想的融合与发展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