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中国人住在院子里,西方人住在房子里。”这句常被欧洲建筑师引用的话,形象地对比了中西“院儿”的不同:中国人用建筑围成“院儿”,西方人则用“院儿”包围房子。欧洲“院儿”的历史几乎与欧洲历史一样久远。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建筑史学者梅尔罗特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古时欧洲的“院儿”就是一个小村落,或是一座帝王的王宫,以自然形态构成。后来随着人口增加和建筑技艺提升,欧洲的“院儿”也变得更为精致。比如世界文化遗产、建于18世纪的德国维尔茨堡宫,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宫殿是当时西方建筑的典型代表:中间为城堡建筑,前有广场,后面是大庭院。这样的建筑在欧洲比比皆是,比如英国白金汉宫、法国卢浮宫等。“西方的‘院儿也有高墙。但西式房屋是建在庭院中间,房屋里的窗户都很大,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梅尔罗特称。
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西方建筑风格发生改变:城市里摩天大楼崛起,郊区则是片片别墅。一种新的“院儿”在欧洲出现——更注重社区性。“红色维也纳”时期(1918年至1934年)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奥地利维也纳第19区的卡尔·马克思大院就是代表,这座社区建筑拥有约1300套住房和众多社区公共设施。同时代的柏林现代住宅建筑群也有类似理念,它由六个住宅区组建而成,致力于改善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和生活条件,时至今日依然不显落后。兴建于1883年到1927年的德国汉堡仓库城是世界最大的桩基础仓库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战后,西方建筑逐渐远离“院儿”的风格,包豪斯等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开始唱主角。梅尔罗特称,近些年西方建筑崇尚把大自然当“院儿”,低矮的围墙或篱笆变少。有欧美建筑师认为,中国和西方对“院儿”的不同诠释反映出不同的民族心理:中国人更重视家庭和安全,对外部世界有防御心态;西方人较为外向、重视自然,但也多了份不确定性。不过,随着西方社会安全问题日趋严重和全球化影响,许多欧美民众也缺少安全感,四面合围的中式建筑风格受到青睐,中西方在建筑上日趋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