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丽莉
(长安大学 人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4)
一个好的理论不仅能够准确地描述某一类观察到的现象,还能够对未来可观察到的结果做出明确预测。但现有研究在理论应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些研究多基于前人的研究框架或结果展开,缺少理论的支撑和检验,一些研究存在对理论的错误阐释。
本文的研究以“‘outsourcing或contracting out’并且‘IT或IS 或ICT 或information technology或information system’”为检索词,对Web of Science等外文数据库的进行检索,以论文必须明确基于某一理论为标准进行人工筛选,最后确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1992—2019年11月前发表的164篇学术论文,132篇为实证研究(83篇定量,39篇定性以及9篇定性定量相结合)。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反映了被应用到IT外包领域的理论及其解释IT外包现象的能力。
在164篇文献中,共应用了51种理论,应用在3次以上的理论包括交易成本理论(91篇)、资源基础理论(41篇)、委托代理理论(28篇)、社会交换理论(22篇)、关系交换理论(15篇)、资源依赖理论(13篇)、制度理论(7篇)、知识基础理论(5篇)、核心竞争力理论(4篇)、创新传播理论(4篇)、不完全契约理论(3篇)、组织学习理论(3篇)、关系治理理论(3篇)。
可以看出,现有研究的理论基础相对集中于6个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关系交换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这一结果正好验证目前学术界从理论基础角度对IT外包研究的划分,即经济视角、战略视角和关系视角[1]。经济视角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探讨了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效率、协调和治理问题;战略视角基于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依赖理论,解释了公司或组织如何制定和实施外包战略以取得预期目标;关系视角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关系交换理论,专注于外包中外包方与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关系。
因文章篇幅有限,且应用的理论主要集中于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关系交换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因此本文主要围绕这6个理论进行分析。这6个理论可以归结为经济视角、战略视角和关系视角。
IT外包的早期发展阶段,研究重点在于分析哪些情形适宜外包,哪些不适宜。许多研究发现IT外包的首要原因是降低成本[2]。由于经济理论能够提供用于指导自己生产还是外部购买决策(make-or-buy decision)的标准和指标,以及帮助理解IT外包的收益,因此,最早被应用于IT外包研究。
经济视角的IT外包研究几乎涉及IT外包的所有问题,例如决策、风险、合约、关系等,但以外包与否的决策为多。经济视角的主要理论基础为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TCT)和委托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AT)。
1. 基于TCT的IT外包研究。基于TCT的IT外包研究主题已从早期关注外包决策问题,转向研究IT外包的各个方面,涉及外包决策、外包程度、合约、风险、关系、外包成功、外包绩效等。这些研究基于TCT理论的逻辑,提出各种假设,验证了自变量—交易特征对因变量—外包决策或结果的影响。但实证结果存在不一致的情况。Grover等[3]指出,交易成本理论为IT外包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任何IT外包决策一定要考虑资产的专用性。然而,Lacity和Willcocks[4]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了美国和英国40家组织145个受访者做出的61个外包决策,87.5%的结果属于异常。Lacity等[5]对1992—2010年以TCT为理论基础的IT外包研究的73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仅49%(36项)结果符合TCT理论逻辑。Alaghehband等[6]对1995—2011年相关研究的分析发现,40%的研究支持与资产专有性相关的假设,与交易频率相关的假设都未被支持,而与成本相关的假设都得到了支持。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一方面依然大量运用TCT理论来分析IT外包现象,另一方面对TCT的解释能力产生了质疑。但更多的研究认为,交易成本理论不适合分析IT外包,指出向交易成本理论索取的太多,IT外包现象很复杂,远非一个决策理论就能完全支撑[5]。Nagpal[7]也认为,TCT被过多应用到了IT外包领域,指出理论应用应该随着外包动机的不断变化而共同进化,而不仅仅只研究成本导向的因素。
2.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IT外包研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主要分析了IT外包中的风险、合约、信息不对称、决策等问题。 然而,大多数研究本质上属于探索性研究,局限于定性分析哪种情形下双方容易产生冲突,并随后提出一些治理机制来约束代理方的自利行为[8]。
委托代理理论一直因其过于狭窄以及较少的可检验性推断而受到很多学者的批评。但本研究与Eisenhardt[9]对AT理论的评论一致,显示代理理论是可检验的,得到了实证支持,能够用于分析委托代理结构中的合约设计、风险识别问题。“AT的核心不是用于决策内部生产还是借助市场,而是帮助揭示和分析市场和企业所面临的利益分歧问题”[10]。Hancox和Hackney[11]在2000年的研究结果显示,难以找到AT观点在IT外包实践中的应用,例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没有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受访组织较为满意代理方提供的绝大多数服务,从而说明AT理论适合于代理方和委托方之间存在大量目标冲突的环境[9]。因此,应该将AT仅应用于理论相关的环境。
此外,在综述样本中,AT的应用远远少于TCT,甚至被视为TCT的一部分。在应用AT的28篇文章中,21篇同时应用了TCT。仅有4篇将AT视为唯一理论基础。这符合Eisenhardt[9]的建议,即将AT与其他理论同时应用。这是因为AT仅仅揭示了交易双方之间的部分特征,尽管其有效,但是忽视了组织的复杂性,更多的视角有助于更好理解这种复杂性。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业务运营和绩效提升中的作用日益重要,IT外包的目标已经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转向了战略层面,IT外包被视为公司的战略安排。战略视角的IT外包研究试图解释公司如何形成和实施IT外包战略从而获取竞争优势,主要涉及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RBV)和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cy Theory, RDT)。
基于资源理论的IT外包研究首先肯定了RBV、RDT两个理论分析IT外包问题的价值。如Cheon等[12]指出,资源基础理论为研究外包问题提供了一个审视内部IT资源与能力能否支撑特定战略的框架,建议拥有较高战略价值、有助于竞争优势或核心竞争力资源的业务活动应该保留在内部,反之则外包;而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外部获取所需资源,因此,关注组织如何管理外部依赖性的各种行为选择,有助于审视组织外包决策和组织效率之间的关系。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基于资源理论的研究主流依旧围绕IT外包决策问题,少数分析了供应商选择、如何配置和平衡内外部资源等问题。现有研究的实证结果显示,65.7%的资源角度的研究假设得到了支持。Aubert和Weber[13]从RBV角度重新审视了Lacity等[5]的研究。尽管Lacity等[5]从TCT角度得到的结果十分异常,但Aubert和Weber[13]从RBV的角度予以分析,结果发现72.5%的外包决策都是正确的。一些研究将RBV、RDT和其他理论(如TCT、权力理论)进行了比较,证明RBV[14]、RDT[15]相对于来自其他理论的预测都得到了明确的支持。
简言之,战略视角的IT外包研究将研究者的关注点引回到组织内部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强调对IT职能和业务特征的分析。该视角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意识到问题不是外包与否,而是应将外包视为一种战略安排。尽管资源理论较为难以操作(如无形资产、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等因素),阻碍了资源理论广泛应用于IT外包研究。但是他们提供了对于自身资源与能力不足的关注,以及如何平衡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然而,考虑到资源理论依旧建立在理性选择的假设基础上,他们对环境的关注不够,而IT 外包涉及理性、政治等多种因素,因此需要用更为丰富的理论来解释外包现象[16]。
IT外包被广泛地视为一种组织间关系。目前,IT外包研究的重点已经从早期的交易成本视角,转向了更为关注外包的关系层面,强调外包方与承包方之间的关系对于外包成功的重要性[17]。该视角的主要理论基础为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SET) 和关系交换理论(Relational Exchange Theory,RET)。信任和承诺是SET的核心概念,关系规则是RET的主要关注点。但实际运用中,两者的运用并未体现出太大的差异,RET理论的关系规则在许多研究中也被转换成信任、承诺、相互依赖、知识共享、沟通等可测量的构面。
关系视角的研究主要涉及如下三个问题。
首先,如何测量关系质量(即关系质量的维度),尽管观点不一,但信任、承诺、冲突、互相理解、沟通、合作和灵活是现有研究提及最多的方面。
其次,哪些因素影响了关系质量(即关系质量的决定因素)?这方面的研究更是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其中被广泛引用的是Kern和Willcocks[18]、Lee和Kim[19]的观点。
最后,关系质量对IT外包结果的影响。尽管现有研究对关系质量的维度、关系质量的决定因素存在不同的看法,但与前面理论的实证结果相比,关于关系对于IT外包成功的重要性相对取得了较高的一致性,反映SET和RET有助于反映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构建良好关系的主要因素。
但总体而言,关系视角的研究文献数量偏少,而且SET和RET理论基础的运用程度远远低于其他视角。就如Mahnke等[20]指出的,IT外包关系研究需要融合战略联盟、网络和关系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但是,目前能够有效融合上述理论来提供一个全面的关系治理的研究很少。
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每一个理论都是可检验的,并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能够帮助解释和理解IT外包现象,但是也反映了如下问题。
尽管大量的理论被应用到IT外包领域,但是运用某一理论的研究文献占比较低,61.5%的研究未能基于任何理论。而在被应用的理论中,焦点主要集中于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等,尤其是交易成本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外包的各类问题。实际上关系治理代表IT外包的最新领域,然而关系角度的两个理论基础的运用程度远远低于其他视角。
各个理论的实证结果存在不一致,甚至是异常的。原因主要分为如下四类。
1. 研究的特定环境:大多数的实证研究都是面向某一公司或某一行业或特定业务。
2. 研究方法问题:例如样本太少或者具有样本倾向性。
3. 一些变量的难以操作化:例如资源和能力等。
4. 理论误用:就如Alaghehband等[5]总结的,现有研究存在以下理论误用的情况:假设未能遵循理论的逻辑;未能考虑到其他构面或构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甚至提出的假设与理论逻辑相反,未能考虑到一些理论的规范性本质。
从理论角度,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不完善,理论的滥用和一些变量操作的不同都是理论不完善的表现。二是这些理论都具有情境相关性,必须用于特定的、符合理论基本假设的情境。例如,委托代理理论适用于那些双方有着不同目标所引起的代理问题。
历经多年的发展,IT外包的环境已经发生很多变化。第一个是外包的动机已经不局限于纯经济考虑,降低成本被证实已不再具有影响力[21]。第二个是外包双方之间的关系日益伙伴化、联盟化,致力于构建一个价值共创的关系[22]。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打破经济考量。ITO现象太复杂远非一个决策理论就能完全分析清楚。经济学理论范式单一,认为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间接完成的,而且对人性本质的认知较为单一。因此,需要突破经济视角,在外包动机已经不局限于成本考量,以及双方之间的关系更趋于战略联盟的环境下,将经济学视为一种辅助性理论基础,融会贯通经济、战略、经济、组织、制度等多种理论、从多方面形成对IT外包更为切合实际的看法
第二,理论的合理使用。在理论应用的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理论的基础逻辑与假设,合理考虑并尽可能全面反映相关构面,避免构面之间的概念重叠,形成合理的度量标准,并能合理选择样本,从而保证客观、规范地反映和解释IT外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