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丽梅 许婷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社会化也在不断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的综合地位不断提高,因此有必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外宣翻译是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手段。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紧密,为实现更好的国际交流,跨文化视角将作为探索外宣翻译策略的切入点。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外宣翻译;策略
外宣翻译是将中国宣传资料翻译成外语,使世界了解中国的发展趋势。外宣翻译已经成为中国增强国家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中国政府还将外宣翻译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水平。由于中国地方发展水平的不同,外宣翻译投入的人力和财力也不同,导致外宣翻译的水平也不同。如果外宣翻译人员本身对中外文化了解不足,很难保证外宣翻译的质量。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的发展战略,外宣翻译人员应提高自身实力,重视外国读者的需求和外宣翻译的质量,这是增强中国国家形象和加强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
一、外宣翻译的跨文化考虑
张健教授曾经对外宣传翻译给出了较为全面和明确的定义,即“外宣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让世界了解中国,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为交流的主要对象” 。就此定义而言,外宣翻译是指翻译宣传材料,将中文翻译成外语,将中国的声音传播给世界。外宣翻译的目标是外国读者,其目的是使外国读者接受中国传播的信息。在外宣翻译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译者缺乏跨领域的翻译能力、文化交流意识,对对外国受众的思维方式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根据目标受众的思维习惯进行翻译。针对这一问题,黄友义教授提出了“三贴近”原则,即“外宣翻译应该贴近中国发展的现实,贴近外国读者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外国观众的思维习惯”。为实现这一原则,他对翻译人员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弥合文化鸿沟;另一种是要熟悉外语习俗,防止陷入文字陷阱。可以看出,上述三项原则都强调必须以外国受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宣翻译应坚持“交流至上”的原则,以外国读者对传播的跨文化信息的真实理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优化外宣传翻译的跨文化交流效果。
二、我国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
(一)外宣翻译中的误译
涉及政治,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外宣翻译必须谨慎,因为一旦翻译不当,就会影响中国形象。例如,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了“不折腾”这个词,译员将“不折腾”这个词音译,使得外国读者感到困惑,从而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二)外宣翻译中的中式翻译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的思想和背景也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但是,由于全球化背景的快快速发展,一些人仍然停留在自己国家固有的思想环境中,造成文化障碍。例如,汉英翻译中的“好久不见”被翻译成“Long time no see”;“狗咬狗”被翻译成“dog eats dog”;“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被翻译成 “A clever housewife cannot cook a meat without rice”。
(三)外宣翻译投资不足
一方面,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听、写部分比较薄弱,培训不足。另一方面,大学数高校人才培养中,学生没有外宣翻译的专业翻译课程,也没有足够的外宣翻译的专业翻译材料,这使学生对对外宣传翻译领域极为陌生。同时,省市政府对教育资源的倾斜程度也不同。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它们拥有大量的大学,因此非常重视教育,而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则侧重于经济发展,没有更多的投资资源在教育领域,宣传翻译的机会较少,导致外宣翻译人才的流失。
三、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中,外宣翻译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求外宣翻译培训机构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的培训,并特别注意以下翻译策略:
(一)掌握外宣翻译原则
外宣翻译人员应顺应中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应将民族特色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既要保证翻译材料的国籍,又要保证翻译材料的时效性,引导外国观众紧跟时代潮流,看待中国文化当前的发展成就。从受众群体的需求这一角度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受众群体。一是在中国经商的外国商人;二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师生;三是外国媒体。从受众的思维模式看:应分析外国受众的文化背景,了解他们的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他们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脉络。运用外国受众群体能够看懂的方式以及能够接受的思维,有效开展外宣翻译。
(二)处理外宣翻译中的文化转化
每个国家的文化习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不同。中国历史悠久,语言生动,在外国词汇中并不一一对应。因此,外宣翻译人员必须具有跨文化的视角,并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实现文化与语言的相互转化。例如,说“东南亚朋友讲 ‘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 满’”。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不同的区域文化发现了他们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使中国人的思想更加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因此,翻译人员必须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习俗,不断从跨文化的角度探索外宣翻译的技巧和策略,提高翻译质量。
(三)正确把握口语表达
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是将中文翻译成外语。根据佛米尔(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他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并且在一定情况下是一种社会交往。翻译的方法不是追求信息的传递和交换,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问题。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应根据中外单词的含义对文本资料进行机械翻译。相反,必须理解中文文本的内容,并应通过各种信息渠道选择最佳内容,翻译出最符合受众群众的内容。
(四)提高译者自身的语言功底
邓小平先生曾经说过“外宣翻译的宣传或是文风,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英国的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曾经说过“在生机蓬勃的文化语境中,随着译者主体意识的觉醒与高扬,个人与时代语言均由具有清醒主体意识的译者操纵,再经过选择、清理、修饰、过滤、强调与重新组合之后,译文便有了生命”。由此可见,外宣翻译工作中,外宣翻译工作者的主体作用非常重要。优秀的外宣翻译译者应从跨文化背景的角度准确,生动地传递信息。但是,中国仍然有许多错误的外宣翻译,如在博物馆,旅游胜地,购物中心和公园中的一些公共告示牌上的宣传翻译。这些错误的译文对中国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这表明提高外宣翻译者自身的语言能力刻不容缓。
(五)使用外国受众乐于接受的翻译方式
温家宝曾经说过“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对外宣传和交往方式,尽量使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交流,增强宣传的有效性,努力引导多方面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作用,营造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由此可以看出,外宣翻译不仅要注重技巧和策略,而且要特别注重建立一个融合中外语言特色并贯穿中外文化的话语系统,使外国受众能够理解我们的中文表达,这是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宣传。就外宣翻译工作而言,应适当利用外国受众普遍感兴趣的经济、时事和娱乐主题,并将中国文化思想巧妙地纳入此类主题故事中,以便外国受众可以接受我们中国的民族元素、民族文化、民族哲学以及民族制度。
四、结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不同文化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中国作为一个日益强大的国家,需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形象,使世界了解中國的发展。对外宣传翻译是增进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和支持的重要途径。因此,从跨文化的角度探索对外宣传翻译的技巧和策略可以维护中国的民族形象,促进世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25(6):27-28.
[2] 胡兴文,张健.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张健教授访谈录[J].中国外语,2013,10(3):100-104.
[3] 霍娜. 开启新时代外宣翻译工作新征程[J]. 译苑新谭,2018(2):7-11.
[4] 李智颖. 论对外宣传翻译技巧[J]. 西部皮革, 2016, 38(4):90-91.
[5] 吴萍. 外宣翻译的译后编辑[J].海外英语,2018(13):133-134.
作者简介:
滕丽梅(1984-),女,山东日照人,助教,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许婷(1980-),女,山东日照,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