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方戏曲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2020-03-13 23:16张娜
人物画报 2020年15期
关键词:戏曲山西艺术

摘   要: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根植于中华民族人民的现实生活,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精神,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及民族特色,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山西作为我国戏曲大省,具有戏种繁多、形式多样、艺术价值深厚的众多地方戏曲,加强对山西地方戏曲的继承、创新与发展,既是实现山西地方戏曲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中华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山西地方戏曲发展现状,深入考察发现地方戏曲生存与发展的规律,立足戏曲文化遗产继承、创新与发展的角度,探讨地方戏曲繁荣发展的有效路径,从而实现山西地方戏曲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山西;地方戏曲;发展创新

山西是我国戏曲大省,具有“中国戏曲摇篮”的美誉。山西地方戏曲戏种繁多,形式多样,并且极具地方风格,内涵丰富,是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的主要内容。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山西地方戏曲生存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众多地方戏曲已经逐渐消亡,造成了中国戏曲艺术文化的重大损失。因此,当前的山西地方戏曲亟待进行一场针对性的“救亡运动”,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地方戏曲。时代发展背景下,各类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虽然为地方戏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同时现代化发展也为其带来了新的机遇。面对山西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从历史与发展的角度,深入探索山西地方戏曲生存、保护与创新发展的路径,使山西地方戏曲艺术在世界艺术文化宝库中发挥灿烂耀眼的光芒。

一、山西地方戏曲及其现状

(一)山西地方戏曲

山西省作为中国戏曲的发祥地之一,其戏曲发展历史悠久,不仅自身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本地戏种,同时也在不断与外来曲种兼容并蓄的发展中,形成了众多具有自身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山西地方戏曲根植于基层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包括反映山西地方民俗风情的上党梆子等本土正宗梆子腔,以及产生并活跃于田间地头和乡村舞台的道情、耍孩儿等小剧种等。这些地方戏曲随着本土民俗文化生长与发展,深入渗透进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当中,对当地传统文化文明的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文化生态意义。然而,目前山西地方戏曲中有诸多戏种已经消亡或正在走向消亡。据2017年戏曲普查结果显示,山西省地方戏曲曲种仅余38种,向“拉胡戏”、“目连戏”等众多古老珍贵的剧种已然消失,“太原秧歌”等曲目也基本消失于舞台表演中。山西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传统艺术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山西地方戏曲现状分析

1.地方剧种受众基础逐渐减弱

山西作为我国内陆省份,省内以山地为主,受地理环境影响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这对于山西地方戏曲来说,反而为其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因为相对封闭,戏曲是当地劳动人民的主要文娱内容,传统戏曲文化得以良好的传承。然而,随着我国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深入推进,山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条件大幅提升,文娱形式不断丰富,再加上人口向城市的大量迁移,传统地方戏曲受众基础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传统地方戏曲与时代发展不相适,新的受众难以形成与聚集,导致其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以致逐步走向消亡。

2.地方方言环境逐渐弱化

山西位于黄河流域,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历史传承悠久,再加上自然人文环境影响,形成了具有多样性的山西文化,同时“十里不同俗”使得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在此背景之下,山西地方戏曲在发展中,受发展生态环境的影响,形成了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地方戏曲剧目。地方戏曲产生于劳动人民,必然符合不同区域观众的审美情趣,采用群众所熟悉的地方方言。因此,这些地方剧目最为突出的特色就是具有显著的唱词、语言表达差异。然而,随着我国社会全面发展,在语言方面,我国大力推广规范标准的“普通话”,明确了语言发展的基本方向,形成了统一规范的普通话用语及书面语。普通话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地方方言的生存环境。但是,地方戏曲表演中,将字韵和唱腔完美结合,才能真正保留戏曲的精髓,是地方戏曲的基础要求,传承地方戏曲必然需要深刻了解并掌握地方方言,也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实现地方戏曲的创新发展,也必须要遵守这一基本规律。在当前,由于地方方言环境弱化,很多剧目为适应当前观众需求,而无节制地将传统戏曲唱词进行普通话改变,造成戏曲传统声腔美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失去其原生态的艺术价值。虽然传统地方戏曲要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但其特有的艺术价值内涵绝不能丢失。

(三)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在我国城市化深入推进的当下,实现地方戏曲的发展必然要合理融入城市文化,这也必然到时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山西地方戏曲产生于基层劳动人民,其根植于农民,离不开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山西地方戏曲发展过程中,一些曲种如四大梆子通过有效融合城市文化,在城市化环境下得以发展与推广,逐步形成了与其他艺术形式和谐并存的发展局面。然而,更多的小剧种则受城市文化冲击,再加上自身受到地域、语言、视觉等各项方面因素的限制,难以实现走出去,在外界生存,其认可与支持逐渐减弱,从生存各方面都难以得到充足的养分,最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逐渐被淘汰。

(四)市场经济发展改变了文化结构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戏曲文化艺术的生存土壤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自身已经形成的稳定的内部文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存条件已然發生根本性改变。这使得原始的地方戏曲在保持原生态的条件下遭遇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二、山西地方戏曲的继承与创新

面对山西地方戏曲中众多优秀古老曲种消亡或正在走向消亡的严峻局面,生存问题成为山西地方戏曲面临的首要问题。危则思变,既然山西地方戏曲面临严峻的而生存形势考验,那就必须要“变”,决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眼看着走向消亡,而是要从现代现实生活中、从姊妹艺术中、从成功“变法”的传统艺术中汲取新鲜养料,不断丰富自身,实现创新发展,从而更好地继承地方戏曲文化艺术。

(一)以继承为基础,大力推进改革与创新

面对新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山西地方戏曲改革发展必须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大刀阔斧的改革,进行大胆“变脸”,若是仅仅进行局部小范围变动,恐怕是不能真正摆脱现实困境,难以进入现代社会主流前沿阵地中去的。

首先,地方戏曲要学会运用市场化运作手段。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戏曲艺术形式的生存需要遵循市场运作原则,依靠有运营手段、经济头脑的专业人才来进行市场化运作。因此,在地方戏剧团中,要组建一批既懂戏曲、懂业务,又会经营的领导班子。其次,重视开拓创新。事实上,不管是现代戏还是传统戏,实现发展就必须要重视推陈出新,地方戏曲坚持创新,一样能够做到小剧唱大戏。创新应当是全面的,既包括戏曲本身的剧目、舞台、表演、唱腔等艺术本位的创新,同时也包括地方剧团演员聘任、项目招标等各方面管理体制的创新。最后,加速戏曲回归城市。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山西地方戏曲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发展必然,建设“城市戏曲”,站在城市文化背景下与现代发展角度下,用更加敏锐、全面、创新的思维、内容和艺术手段,加强地方戏曲剧目的创新与发展,从而不断拓宽市场,吸引更多受众。如若不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城镇逐渐代替农村,城市逐渐向大中型城市发展,山西地方戏曲将会彻底失去其生存的土壤。

(二)立足广大观众进行创作和改革

文化艺术的改革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关注观众的实际需求,在符合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山西地方戏曲的改革必须要立足市场、立足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观众。戏曲发展为于民、还于民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适应观众的实际需求,才能保证改革实现创新发展。不同年龄段观众对戏曲存在较大的欣赏差异,但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观看戏剧,来了解时代发展的信息和社会进步与变化,充分的认识世界,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获得精神文化享受,而非单纯的欣赏娱乐。并且,随着年轻一代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升,对戏曲的文化内涵要求也会随之不断提升,要求其进行创作改革。

(三)将传统与现代结合,重构山西地方戏曲现代性

传统戏曲现代性的内核在于一是其核心精神是与现代人意识相适应的,如民主科学意识,从而保证其核心精神的现代性;二是,戏曲的话语系统应当具有一定的现代性,能够与现代人思想模式相适应;三是,戏曲艺术表现出来的物质表象与符号系统,以及由此产生的戏曲神韵,都应当与现代人审美追求相适应。只有实现传统地方戏曲与现代化的有效结合,才能有效推进山西地方戏曲的创新改革。

1.剧目内容的创新改革

首先,采用旧戏新编,赋予传统剧目新的活力。改编就是一次重新创作的过程,就是创新的手段。山西传统地方剧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核,但由于其表达方式、表现形式不符合现代观众审美,观众不了解,导致作品生命力不足,难以存活。旧戏新编,就是将旧的曲目根据现代观众需求进行新的创编。例如《西厢记》的创编至今已不下百余种版本,仍旧方兴未艾,而这一剧目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传统曲目。山西地方戏曲具有殷实的传统戏曲家底,为艺术工作者创新改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是实现传统剧目继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加强对新创剧目的发展与推广。山西地方戏曲在创作中,存在一定的创作惰性和缩避心态,这主要是受地方戏曲生存环境及发展范围的影响,导致其创作中缺乏从容精雕的耐心。同时,地方戏曲大多由底层劳动人民创作,其更偏爱与平俗的戏剧情节。山西地方戏曲的发展与推广的成功,要求其在剧目改革及创作过程中,摒弃守旧的模式,而是应当在充分继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保留其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技术、学术、市场等各方面,实现自身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同时尊重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多出戏、出好戏。

2.发展流派的承上启下

戏曲具有精彩纷呈的戏曲流派,流派的繁荣发展,是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体现。各个戏曲流派的代表性人物,对于不同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流派代表的艺术成就,往往可以影响几代人的艺术发展。因此,戏曲流派的构成应当具有艺术形式的独创性、群众基础的雄厚、出色的代表剧目,以及有人能够继承和发展。这四项条件缺一不可,且相互具有紧密的联系。对于艺术家来说,其形成往往具备独特的创作个性和生活阅历,能够将自身对生活的感受与感悟运用自身的才能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其所形成的艺术风格越鲜明,所产生的艺术影响力就越大,也就越能够吸引更多的觀众,从而为其艺术创作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些优秀的戏曲艺术家成就自身独特的艺术流派,成为流派的开拓者和核心人物,逐步发展建立起具有流派特色的艺术表现体系,再培育能够充分表现流派特色艺术风格的表演者,创新创作代表曲目,积累其固定的观众群基础。戏曲流派艺术实现绵延不绝的发展,就需要具备继承性、时代性和独创性。独创需要以继承为基础,是继承实现进一步发展,脱离于继承的独创就是无本之土,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如果仅仅作继承性的独创,而忽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必然被毁时代所淘汰,因此还需要在继承的独创中,合理融合时代发展要求,实现创新艺术创造,避免流派停滞不前。因此,山西地方戏曲现代化发展,还需要重视培养新时代艺术流派代表人物,引领戏曲流派艺术创新发展。

3.表演形式的改革

戏曲表演中,唱念做打是基础表演方式,根据不同剧目特色衍生出多样化的表演形式。其中,唱是指戏曲演员运用戏曲腔调抒发剧中人物内心情感或进行叙事的主要途径;念是指剧目演出过程中,对人物问的对白或人物独自表达的总称,是具有戏剧特色的诗歌化、音乐化语言;做是指演员表演过程中的身段、表情的总称,是戏曲表演的重要主体;打是指戏曲表演过程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既有两人对打,也有集体战争场面。在山西地方戏曲继承与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戏曲特色对剧目表演形式进行深入的挖掘、仔细的推敲。例如,在进行唱腔的改革时,为保证唱腔的“情真”,在研究时需要根据剧情以及人物特点长进行自习揣摩,找到唱词中的梁柱,明确其中的主宾,将重点凸显出来;在行腔中,要保证准与稳,准要求调准、板准、字准、腔准,准中见稳,满足戏曲演唱的技术要求。此外,唱腔还要遵循“情、声、字”的有机结合,不能让字音吧唱腔捆死,也不能让唱腔破坏字音,做到唱腔与字音的相辅相融,才能够保证唱出来的戏曲有情有韵有内涵,才能吸引观众,打动观众。

4.山西地方戏曲音乐方面的改革

山西地方戏曲的构成主要包括唱腔和曲牌锣鼓两部分构成,其中,唱腔占据较大比重。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改革山西地方戏曲音乐,关键在于戏曲唱腔的改革。一直以来,山西地方戏曲音乐的改革就在持续进行中,只不过改革的全面性和改革力度有所差异。但是,唱腔改革中不能以牺牲地方戏曲的特色作为代价,对于戏曲音乐的改革,并不是丢弃本土特色,要保留本土特色也并不是不进行改革。山西地方戏曲不能改革完后成了其他的东西,舍弃自己的换来别人的,或者固守自己的全面摒弃别人的,这种都不能真正意义上完成改革,声腔能够根据方言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方言却不可能随着声腔而改变,改革要认清这一基本事实。山西地方戏曲之所以能够在本土得到生存与发展,在戏曲音乐及唱词各个方面都必然得益于其本地方言与戏曲音乐的结合的。例如,蒲州梆子北上,同晋中一代方言、声腔的结合在一起,则成为了中路梆子,而不经过这一途径的,则仍旧是蒲剧。

在山西地方戏曲音乐改革中,可以借鉴黄梅戏、豫剧等将音乐改革作为突破口实现创新改革与发展的经验,通过融合与吸收,不断扩大山西流布区域,从而获取更多的观众基础。一次成功的改革,就是对戏曲链条一次成功的续接,其既实现对历史传递过来的东西的有效继承,同时也伸向更远的未来。改革的重点则需要我们做好中间环节的工作,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样一来,未来的山西地方戏曲无论嫁接什么样的枝蔓,也会开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绚丽花朵。

5.地方戏曲教学改革

山西地方戏曲实现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戏曲音乐理论的深入研究,包括曲种的形成、各个流派的调式、曲目的编排、乐曲的演奏,以及代表人物的唱腔、曲种与音乐形式的关系等各方面,都需要从戏曲大纲制定、教材整理与教法规范方面作为切入点,研究出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的方法,为戏曲教学中存在问题从理论层面提供解决方法。在教材制定中,可以借鉴具有较强实践应用性的声乐大纲资料模式,规范统一教材,划分等级,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系统。例如,声腔教法中,要根据不同地方戏曲的差异,并且分男女演員,男演员声腔教法适当规避高音区,扩大音域深厚度,增强唱腔的表现力。因此,戏曲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声腔教学的改革。山西地方戏曲教学的改革,需要不断向教育系统化、教材规范化、教法科学化的方式改革,从而为地方戏曲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提供重要保障。

(四)加强戏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合作

信息时代,为传统艺术获得新生提供了重要机遇,山西地方戏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合作,是其获得新生、实现继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新媒体已经深入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地方戏曲如果能够融入其中,将会使其获得恒久的生命力。例如,结合现代影像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地方戏曲表演不再局限于田间地头或乡村舞台,而是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舞台表演的瞬时广泛传播。同时,借助“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地方戏曲的推广的宣传,实现地方戏曲向全国、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当前,山西地方戏曲面临的消亡危机,并不是与新技术融合的戏曲的危机。现代信息技术为戏曲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促使其重新定位其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尤其是在当前商业化背景下,将戏曲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能够消除传统戏曲发展的不理局面,满足信息时代需求。

(五)加大对青年戏曲接班人的培养

青年戏曲接班人承担着地方戏曲发展的未来,其直接关系到将来山西地方戏曲是否能够拥有强有力的发展后劲和发展基础。加大对青年戏曲接班人的培养,培育一批醉心于戏曲艺术的青年才干,使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结合其自身特有的年轻、激情、创造性以及时代性特点,投身于山西地方戏曲改革创新发展过程中,为山西地方戏曲的改革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山西地方应当加大戏曲学校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舆论导向及宣传,网罗人才、发现人才。同时,全面提高戏曲人才艺术素养与自身文化素质水平,使其有能力、有理想、有追求、有开拓精神,不断为山西地方戏曲的继承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山西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发展

山西地方戏曲历史悠久,作为我国戏曲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旧具有无穷的生机与活力。对于山西地方戏曲不仅要进行继承与创新,更要在保护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其发展。

(一)做好理论准备

山西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发展,首先需要做好理论准备。一方面,树立多元文化观,在当前世界文化融合背景下,正视山西地方戏曲艺术文化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不能一味将其看做是低级、俗的艺术文化;另一方面,积极寻找适应山西地方戏曲保护发展的市场规律,戏曲艺术不适应“森林法则”,不能以优胜劣汰的思想将其放入市场,而是要用地方戏曲自然成熟的系统,认真衡量戏曲艺术文化的价值,做好理论铺垫,为其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奠定基础。

(二)做好资料的保存

山西地方戏曲在历史发展中所积累下来的针对的曲目、曲谱等资料,是其传承的根本,做好资料的保护,才能够保证其将来能够“还魂”。资料保护并非是一定要保留地方剧种的剧团,更多的是音像、剧目等资料。只要有这些,在未来有充足的发展土壤与空间时再恢复也就变得可能。当前,山西地方中有很多老艺人手中或其自身保留着非常珍贵的戏曲资料,但受其自身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这些资料不能很好的保留下来。因此,山西地方社会及政府等各主体应当加紧抢救这些宝贵的资料,通过将他们请进博物馆等方式,做好戏曲资料的保留。

(三)加强对戏曲艺人的保护

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最为可靠的一种保护手段,就是拥有一批优秀的,能够充分掌握戏曲表演艺术精髓的艺人。在一定程度上,不论是什么样的戏曲剧种,只要有艺人能够表演出来,就表示其没有失传,仍旧被保存。戏在艺人身上,才会重现于舞台,如若没有艺人,那么即使将戏曲剧本、舞台表演影像等保留下来,也依然是“死物”,不能被说保留下来。因此,山西地方戏曲的保护,还需要重视加强对戏曲艺人的保护,保护老艺人,培养新艺人,做好戏曲技艺的传承,才能够实现戏曲的而保护与发展。

(四)重点保护珍惜曲目

山西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地方戏曲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众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较高的古老剧种,其不仅充分体现了地方文化特点,呈现出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且通常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在相对封闭的区域流传,从而得以在不断流变的中国戏曲发展背景下得以完好的保存。而其中,一些珍贵的曲目与地域文化密切联系,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俗、民族风情以及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成为了历史进程中的活化石,为后世人一窥千百年前历史真相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些珍惜曲目不仅具有极高的戏曲艺术价值,更是无价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其重点保护,是山西地方戏曲保护与发展的关键意义所在。

(五)加强立法保护,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我国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工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立法角度颁布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该法适用于我国所有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在该法中,将人才培养问题纳入到法律当中,要求各級学校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现阶段,山西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的现实困境,在当地真正落实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保护工作,是当前地方戏曲保护工作的重点。此外,山西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还需要政府重视加强引导,切实发挥其主导作用。

1.政府加大经济投入力度

资金保障是山西地方戏曲保护与发展的根本保障内容,很多地方戏剧团的解散都是由于资金不足难以为继。同时,资金不足也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当前,山西地方戏曲发展面临着资金匮乏、后继乏人的现实困境。由于经费的拮据,现有仅存的地方传统戏剧团演出装备、舞台设施整体非常陈旧,严重影响演出质量,进而受众不足;演职人员的待遇不高,从艺人员流失严重,坚守传统艺术阵地的往往仅剩老艺术家,很多人被迫改行或转型。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大经济投入力度,使其得以生存谋求发展。

2.政府明确扶持目标

山西地方政府应当制定一个地方戏曲长远发展的扶持目标,不仅要让其先获得生存喘息,同时还要让其能够得到发展,适应社会主流艺术发展,获得更多观众的青睐,从而使其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对于山西地方戏曲,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在传统戏曲文化中寻找新的卖点,更好的融入市场,对戏曲艺术实施动态保护。例如,充分结合当前“文旅融合”的理念,将戏曲艺术与当地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既可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够在地方戏曲艺术保护的基础上,更好的走出本地、走向世界。

3.政府加强统筹规划

政府统筹规划在山西地方戏曲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全面组织抢救、保护濒临消亡的地方剧种,统筹社会、学校等各界力量,加紧戏曲乐谱、老艺人舞台表演、唱腔的记录与收集工作。其次,政府可以给予群众基础深厚,影响力大、发展前景好的地方戏曲剧种进行重点特殊扶持,培养人才,培植代表性剧目。最后,政府主导促进文化市场建设,制定行业管理规范,提供供求信息沟通平台,为地方戏曲在文化市场中的良性循环提供重要保障。

四、总结

21世纪,我国社会进入到快速发展变革的新时期,其所产生的巨大力量,正在冲击着与当前时代不相适的一切事物,很多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由于尚未找到进入现代社会的切入点而面临着消亡的困境。山西地方戏曲发展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当前,山西地方戏曲也同样面临着消亡的困境,加快推进山西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未来,山西地方戏曲艺术工作者应当充分立足于地方戏曲的发展现状,在继承的基础上,拓宽开拓创新的道路,与时俱进,以崭新的面貌,丰富的内核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当前的文化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从而获得新生与发展,为山西戏曲,中国戏曲的丰富与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传承发展地方戏曲,亟需更多创新之举[N]. 中国艺术报,2020-05-29(003).

[2]雷焕贵,段云青.山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以送戏曲下乡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3):215-217.

[3]王国权.浅谈地方戏曲艺术个性的退化[J].戏剧之家,2019(35):4-5.

[4]蔡馥坤.新媒体时代晋剧的传播与发展探究[J].戏剧之家,2019(35):12+14.

[5]宁拥护.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9(19):22.

[7]胡帅. 地方戏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设计[D].云南艺术学院,2019.

[8]唐小芳. 山东地方戏曲五音戏的传播现状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9.

[9]胡劲松.振兴戏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艺术时空,2018(06):10-18.

[10]张艳,徐利兰.刍论戏曲在高校和大学生中的传播发展——以陕西地方戏曲为例[J].理论导刊,2018(09):109-114.

[11]周爱华.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12]曹蒙瑶. 地方戏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D].南昌大学,2018.

[13]周爱华.论地方戏曲的“同质化”倾向及其应对之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63(02):86-92.

[14]陈强.新媒体时代晋剧传播与发展[J].今传媒,2017,25(11):170-171.

[15]蒋月侠,杨文艺.新媒体视域下地方戏曲的数字化生存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05):78-83.

[16]陈维民. 常德地区戏曲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7.

[17]史爱兵,田野.河北省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J].大舞台,2016(Z2):81-85.

[18]邱怀生,芦柳源.简论地方戏曲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以山西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9(02):141-144.

[19]湖南省艺术研究院课题组,魏俭,王林,陈嘉琪,种荧,徐欣,姜瑶,伍婷婷.湖南省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J].艺海,2016(03):5-14.

[20]黄小我.福建省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会议纪要[J].福建艺术,2014(05):28-36.

作者简介:张娜(1980.02— ),女,汉族,山西省侯马市人,山西大学音乐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现任晋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音乐。

项目来源:2018年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名称:《山西地方戏曲音乐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8B216。

猜你喜欢
戏曲山西艺术
《戏曲研究》稿约
山西首例给未成年人文身被判停止侵害公开道歉
山西农大与山西云时代共建智慧农业创新中心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书”写山西 以艺战疫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
戏曲从哪里来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