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泽凤
摘 要:《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写的讽刺小说,也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讽刺小说。总共有五十六回,记述了“功名富贵”的种种表现。从“真名士”到“假儒士”,表达了吴敬梓对当时吏治腐败和科举发展到后面出现的弊病的不满和嘲讽,对人性的批判,但也表扬了一部分人始终坚持自我,不被现实的黑暗打倒,保持真正的高风亮节。当然,其中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只是一个出现不多的小人物,他们有的随波逐流、没有主见、看菜下饭却也不是真正的“坏人”,有的是因为社会环境导致走向反面,但其实本质上都是为了生存,故而,除了“士人”,小说中还有各种不同身份的人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框架,比如官吏、下层普通老百姓、商人小贩和女性角色等等。
关键词:儒林外史;真名士;假儒士;圆形小人物
一、“真名士”不重才学重品格的理想人物塑造
王冕是吴敬梓所要大力描写的理想中的人物,代表的是中国“真名士”精神。功名利禄,有的人拼尽一生去追寻,得到之后却被困在里面,无法挣脱,话虽如此,世人看得破的·看不破的多是放不开的。但是,王冕却是一个开得开也放得下的人。首先身世凄惨,家里穷,七岁还死了父亲,十岁时母亲只能让他去秦家帮忙看牛,不至于饿死。王冕很是理解,并且也没有忘记看书学习,并且自学绘画,赚钱孝敬母亲。可以说王冕身上自带光芒了,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便贯通学问,但性情与当时人不同,他安于贫贱,认清自己、认清现实,既不渴望官爵,也不像旁的读书人一般有点学问就到处宣扬,不交纳朋友,心性坚定,终日只是专心读书学习。 因为时知县要送二十四幅花卉题诗的册页给危素,而王冕受秦老撺掇,接受了翟买办的委托。后来危素想见王冕,但王冕觉得时县令倚靠危素的势力,对百姓无所不为,故而不想与之相与,怕连累身边之人只能躲避。他知道,以他现在的能力不可以正面与这些小人争斗,却又不愿意顺服,说明他理智、有智慧。
王冕对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规划、不奉承权势也不与小人来往。隐居时不自言姓名,直到去世还是山邻安葬于山中,可谓是吴敬梓眼中真正的“名士”。
杜少卿也是一个“真名士”。他不热衷功名利禄,反对八股科举制度,和王冕一样,不愿意入朝为官,是别人眼中不可思议的存在,被视为一个“奇人”。他不仅不热衷科举·不热衷功名利禄,更是很直接的鄙视、嘲讽科举选拔制度,这点与王冕不同。
虞育德在那个环境下,没有放弃却也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坚定不移地去努力。他自身行为就是一个真名士,虽然后来无法实现,但他努力过了便也不后悔。当然,足以说明一个人是对抗不了一个社会的,但该努力还是要努力的,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感。
二、虚伪的“假儒士”形象
首先,是危素这个“假儒士”。从别人的议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危素与时县令关系好,而时县令本身就是压榨百姓的官员,故而暗示了他们是同流合污的。他出场阔绰,在吴敬梓看来他并不算是一个真正的“名士”,他追求奢侈,好舒适和排场,真正的名士应该和王冕一样,远离功名利禄。还有知道王冕有才学时第一时间是想到王冕未来的成就,并且在没有了解王冕为人前对王冕大加赞扬,过于暴露自己了。还有王冕后面逃离前说的话,怕连累身边之人,可见他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吴敬梓本身就看不惯官场那些事,讨厌官官相护,不为百姓做实事的人,故而危素这个让别人倚着他说的势力对百姓作威作福的“老先生”自然没有好感。危素这个虚伪的假儒士设计很巧妙,他一生门生遍地,处处小心,在晚年还得皇帝看重,即使老了还是不放手,能够隐忍到一定程度。
王冕与危素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对比,王冕没钱,危素有钱;王冕安于现状,危素即使老了也还在步步谋划;王冕是真正的通晓经史与天文地理,但危素更多的是官场上的虚名;王冕为人真诚有大智慧,危素虚伪自带面具;最后王冕为避免朝廷征诏躲进山中,而危素死命追求功名利禄最后却身败名裂·一无所有。可谓讽刺至极。所以说得到了功名富贵,最后却也未必有滋有味地生活,就像一直追寻某件东西,得到了却也失去了。
三、可悲可笑可怜的“人物”
因为《儒林外史》是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发生的,故事之间有连贯性,几乎是顺着时间下来的。从元末明初写起,前后历时约二百四十八年。可见,出场的人物必定是多而杂的,由此可见吴敬梓对各种各样的人物的刻画其实更为真实,人物是流动着的、发展着的、“活着”的,体现了小说以现实讽刺现实。他们的人生遭遇可悲可笑,更能看出现实的悲哀与讽刺,他们才是真正被深深迫害的。
范进和周进在中举之前受尽白眼,是科举制度下的卑微者·受迫害者,一辈子都只想着高中,几乎成了一种执念,中举后不敢相信,范进因为喜极而疯,还是他怕了半辈子的老丈人打了几个巴掌才恢复正常。他们为什么不选择其他路径呢?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读书人最高尚,他们自己本身没办法舍弃,社会似乎也只给了他们这样一条出路,从小到大一心追求的就是一个功名,但是却始终没能实现,在这样的压力下,他们很难说放弃。现实與虚幻的反差,随着时间不断后移,希望越来也小,年纪越来越大,在别人的眼里他们一事无成,他们也无力反驳,形成一种病态的心理。作者将他们中举前后周围人的态度进行对比,极大地讽刺了科举制度对人的催残。可笑的同时又让人忍不住同情,就像生下来只有这一个使命,如果完不成人生便毫无意义。
还有范进的老丈人,从支持范进到讽刺最后奉承范进,他的态度转变也说明了老百姓对科举的态度,人人都追求功名利禄,但在这种不公平的情况下,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的。他把女儿嫁给范进也是因为他认为范进有机会考取功名,之后也一直支持范进,但他认得清现实,多年无果后其实他也明白范进考上的可能性不大了,为了女儿着想,他开始劝范进好好生活,但最后范进考上了举人,他也成为了举人家的老丈人,与有荣焉。是当时的环境影响了他,他代表的是广大市井百姓的愿望,他们不了解官场的黑暗,渴望通过科举改变人生,对当官的盲目崇拜,认为考上功名就是相当于天上的神仙的存在,是不能亵渎的,真是愚蠢又可悲。
匡超人也是一个可恨又让人同情的人物。一方面我们被他的纯真善良和孝顺谦卑所感动,但是另一方面他变得毫无人性,让人厌恶。他一开始本来只是一个简单的少年,对生活充满信心,孝敬父亲,踏实肯干,听话温顺,是一个让读者觉得特别美好干净的一个人,年轻人身上该有的美好的品质他都有。但是,在后期他无依无靠,也没有人愿意帮助他,后来遇到了马二先生,逐渐地变得功利,认为只有科举才能改变现状,逐渐地在名利场中失去自我,追逐所谓的虚名,变得有心機,不择手段一心走向官场,为此不惜出卖朋友。我们对他的印象非常深刻,从小小少年到忘恩负义的衣冠禽兽,撒谎成性,不断抬高自己,反差太大了。可是,那个社会没有给他选择的余地,无论是他遇到的人还是事都没有善待他,为了生存,他只能抓住一切机会,不断地往上爬,只是奈何,最后丢失了自己。
士人希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所以即使到老也要坚持下去。
周进去教书时面对学生顽皮也只能忍着,说明他不能失去这份工作,作为一个童生,在面对比他小很多的人只能谦恭、任人羞辱。古代最重尊老爱幼,但在周进身上似乎只有嘲讽,整个社会都是如此,所以吴敬梓对科举毒害人是深恶痛绝。在周进因为悲伤撞头,商人门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后,周进磕头表示下辈子要变驴变马报答他们。
文人们深受科举制度的摧残,渐渐地失去自我,沦为科举制度的奴隶,像周进与范进,连人格尊严都不要了,只为中举,何其讽刺与可悲。
四、本性纯真的小人物
小说中有很多正面的小人物,他们帮助主要人物,和主要人物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吴敬梓家道中落的经历来看,不难理解为什么他可以写出各种各样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了,也正是通过小人物的待人接物·生存方式·言行举止·处事态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比如帮助王冕的秦老,他一开始看好的是王冕的品行与心性,认为王冕性情好,未来必有可为,他不像危素那样是想在王冕身上投资,而是真心实意希望王冕好,一帮助王冕照顾他母亲,不求回报,没有道德绑架王冕。
还有王母,她淡泊名利,给王冕一个好的榜样。都说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她在最后劝王冕不要去当官,认为当官的下场都不好,即使一时荣华富贵,却还是不希望儿子去当官。她从小教导王冕要诚实守信、勤快做人,她也深知虽然儿子有才能,却不是当官的料,作为一个母亲,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平平安安。可以说是平凡中透露出伟大,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深深影响着王冕。
五、贪官污吏形象
汤奉就是一个贪官污吏。他对一个偷鸡贼肆意侮辱,行为动作极其猥琐低俗,并且小罪重罚。还有在炎热的天气将五十斤牛肉放到将老师父身上,侮辱并为了满足自己变态的欲望导致人死亡,言语放肆,草菅人命。
王惠是一个庸官,他没有能力却通过了科举考试,只会吃喝玩乐、收刮民脂民膏,以严刑逼迫百姓交钱,但是在朝廷眼中他却是一个有政绩有能力之人,何其讽刺。
六、女性人物形象
沈琼枝是一个勇敢果决、有大侠风范的形象。
无论是面对宋家的出尔反尔还是自己逃出来打拼,她一直都没有被打倒过,她不断的学着成长,而不是自怜自艾,最终在科举考试中得到了第三甲第一名的成绩。她有勇有谋,在面对由妻变妾这种对自己名声影响很大的事情上,她没有选择妥协,也没有手足无措,而是选择理性地弄清原委。这其实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她不是一个一般的女子,她敢于与强权对抗,并且在自己一个人在外打拼时也能不畏流言蜚语,心理承受能力强,专心做自己的事情,坚定地朝自己的目标走去,并且成功了。而且她在面对困难时也不会死扛,她通晓人情世故,在知道杜少卿的夫人也在场的情况下,选择去向杜少卿求救,没有让杜少卿名声受到伤害。
还有鲁小姐,她才华横溢,虽然她也是八股迷,但是却也有很多闪光点。比如,对文章有自己的见解,敢作敢为,聪明好学,若不是生为女儿身,必定有所作为。她的命运也侧面体现了科举制度的毒害程度之深,知道丈夫无能之后,便听从父亲的培养孩子,一直将重心放在家庭和科举上,只为一个光宗耀祖,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生活,她学了这么多东西也没有机会把自己的价值体现出来,和沈琼芝相比,她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
还有王三女儿,在丈夫死后要殉葬,跟着丈夫一块去了。好像她生来就是为了和她丈夫走这么一遭,而她的父亲也是这样想的,认为殉节是正确的,她的公婆不应该劝她,这是青史留名之事。不管这是不是留名的事,一个父亲竟然对女儿说,你去死吧,这难道很正常吗?由此可见,腐朽的礼教对社会的毒害有多深,虽然后来他有些不忍心,但更显虚伪。
社会上要求女性嫁一个当官的才是荣耀的,比如范进的老丈人,因为自家能力不够,就把女儿嫁给他看来最有潜力中举的范进,后来也一直帮衬他。
王太太也是,她的择夫标准就是有钱和当官的。这种对钱财权力的渴望也说明了社会的扭曲和堕落。
在这种扭曲的科举制度下,人伦不重要了,社会上重功名利禄而不尊老爱幼,父女亲情也变质了。任人不看品格和才学,官官相护,有钱便可以考试,下层的人总是被压迫。作者在这部作品中讽刺了科举制度,评判了假儒士和贪官污吏,但是从对一些小人物和真名士的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希望,盼望着有一天科举可以给文人一条真正的出路,而不仅仅只是贪官污吏敛财残暴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魏靖.《儒林外史》匡超人人物形象及启示.汉字文化.2020.
[2]孔令玉.《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探析.名作欣赏.2020.
[3]欧德英.“文行出处”——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儒学思想与“名士”风流.名作欣赏.2020.
[4]延保全;冯瑾.《儒林外史》小人物群体的叙事意义.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5]黄腾.《儒林外史》对唐传奇中女侠形象的继承与重构——以沈琼枝形象为例.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6]尧育飞.《儒林外史》徽商群像的建构策略.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马丽莉.《儒林外史》的反讽性.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9.
[8]吕贤平.吴敬梓的理想国及其建构——兼论《儒林外史》的主旨及结构.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