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雨彤,申 伟
(1.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2. 广东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053)
近年来,我国相关领导及部门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19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丹培黎国际职业学校时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1]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提出,“职业教育,兴国之道”。[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陆续出台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多政策,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使职业教育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内商务英语专业自2007 年成立以来,发展异常迅速,在短短的12 年里,由首批设有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仅几所发展到今天开设此专业的大专院校有三百余所。商务英语专业的迅速发展符合深化改革开放的国情并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证明了市场需求对教育的导向作用。虽然商务英语专业在数量上急剧增加,但在质量上,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特别是广东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滞后于作为外贸第一大省广东的经济发展需求。探讨形成广东特色、能适应广东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的要求,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商务英语人才是指不仅具备突出的商务沟通技能,还拥有较强的商务操作技能的人才。近年来,国内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学者们从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商务英语教学、基于“一带一路”、“创新创业”、“互联网+”、“区域经济”等背景或关于某一教学理念、国外职教育人模式(如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等)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等方面进行研究。李慧艳探讨了“一带一路”与区域经济发展视域下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包括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群设置、建立依附“互联网+”的商务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新路径。[3]李霓主要参照美国DQP(Degree Qualifications Profile)毕业标准中的五大学习领域的成果分布,提出“四融二合”(即课岗证赛融合、工学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4]彭枚芳总结德国“双元制”的架构、特点和优势之后提出了提高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应改革措施。[5]祝嫦鹤阐述了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商务英语“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专业课程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强化素质教育,突显“工匠精神”的内涵。[6]程达军指出,转型升级的集体意识觉醒、制度体系的创新完善和科学可行的行动方案是实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转型的三驾马车。[7]焦文渊从行业岗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的开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及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等方面探讨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8]王音指出,基于工学结合理念,商务英语专业应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教学与工作实践、学习与就业的全程化结合,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实践活动、毕业实践与顶岗实习的结合。[9]陈梅提出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应为“语言交际能力+商务管理与商务操作能力+行业知识技能”,课程教学重点应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突出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10]以上研究都只是从微观即某一具体角度研究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路径,未能从纵向、宏观的角度来研究,本文将弥补这个缺失。
目前,广东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质量普遍不高,与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高薪往往招不到专业对口的高技能人才。近年来,广东进口、出口及进出口总额均有所增加,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广东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理应需要越来越多的涉外人才。但是,据2018 年和2019 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中小微企业就业,而在世界500 强企业就业人数很少,2017 年只有1.3877 万人(仅占当年全省高职院校就业人数的6.07%),2018 年则下降到1.07 万人。[1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广东高职商务英语人才质量整体上不高,不能满足新时代广东日益增长的对外经济发展需求。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
1. 不利的软环境。职业教育发展的软环境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价值、制度、法律、舆论等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无形力量。[12]目前,职业教育在价值取向、制度匹配、舆论环境等方面都处于不利的状况,它仍然被社会普遍视为“末流教育”。从考试制度来说,高考时,优先提前批、一本、二本和三本录取学生,最后才轮到高职院校录取。这样一来,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把职业教育划为“末流教育”。从就业政策来说,绝大部分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设置的报考条件把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排除在外,大城市落户政策也很少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开放。从职称评定来说,职校毕业生也饱受很多不公平待遇,例如某企业明文规定: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985 或211 院校毕业生。
2. 不足的硬环境。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占国家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偏低。2014 年,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家整个财政性教育经费的9.7%,与普通教育各层次相比所占比例最低。此外,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生均经费只有普通本科高校的58%。[13]广东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近三年来虽有所提升,如2018 年生均财政拨款16481.21 元,分别比2017 年和2016 年增长15.78%和23.18%;但是,学校总建筑面积、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及计算机总数等的增长速度均比2017 年有所下降,[11]相比高职院校近三年学生增长率(据广东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8 年高职在校生为785208 人,分别比2017 年和2016 年增加约3%和5.7%)以及物价上涨指数来说,可供学生人均支配使用的硬件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由于办学经费短缺,大部分高职院校即使想要扩大规模或者进行大力度的改革创新,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办学经费不足的确已经成为很多职业院校做大做强的障碍之一。
长期以来,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合作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因为企业的本质是追逐利润,而校企合作给参与合作的企业带来的利润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二是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社会责任感缺失;三是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四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地方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因此,很多企业的校企合作意愿不高,即使有合作,其合作质量也偏低,甚至仅仅流于形式。即使有少数具有社会责任感又非常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由于它们“没有从系统的角度通盘考虑、统筹运作,没有使企业运行与高职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14]89,导致校企合作效能偏低。
1. 人才培养目标缺少本土化。据调查,目前广东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和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专门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意识到人才国际化的重要性,却忽视了人才本土化的重要性。
2. 产教结合不够紧密。目前,很多广东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突出表现在:重视课堂教学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致学生掌握了理论却不能熟练操作;课堂教学内容陈旧导致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却用不上所学知识;过分注重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对商务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之下,学校的教学和社会的生产严重脱节。
3. 拥有商务背景的双师型教师缺乏。一般来说,具有教师资格证同时具备某一技术岗位资格证的教师被称为双师型教师。全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于2016 年对全国商务英语师资状况所做的调查显示,“商务英语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15]高职商务英语教师除了年龄偏轻、教龄偏短外,最突出的问题是拥有商务专业背景的教师很少,一般都不到教师总人数的10%。此外,关于职后培训,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普遍反映进修深造和实践锻炼特别是企业实践的机会和时间较少,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学负担沉重,同时,学校没有相关制度支持。
1. 彻底清除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歧视政策,构建人人皆可出彩的公平环境。“重普教、轻职教”“蓝领不如白领”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职业院校一直是家长和学生迫不得已和无奈的选择。在就业市场上,高职学生备受身份歧视,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招聘往往把高职学生拒之门外,文凭成为高职生就业的瓶颈。对高职毕业生的歧视原因有很多,除了文化传统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制度层面。广东省政府应该尽快落实国家政策,消除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歧视,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地位和收入水平,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系列相关保障政策,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创建一个“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展其才”[16]的优良环境。
2. 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驱——广东应该率先抓住职教改革的机遇,改革原来考“知识+学术”的普教高考制度,建立考“文化+技能”的职教高考制度,以技能为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抓手,为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筛选培养本土化和国际化并举的高素质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
3. 调动企业协同学校育人的积极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说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命脉。广东省政府只有扮演好为学校和企业牵线搭桥的媒人角色,才能破除学校热、企业冷的“壁炉现象”。一方面,必须充分调动企业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举办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共同控股,促使高职院校和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实现校企“双元”育人的目标。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高职院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只有让企业相关人员得到制度上的确实保障,才能真正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4. 加大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国家大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进而向“中国智造”进军的时候,技术技能型人才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相对普通本科院校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办学经费投入偏低。广东省政府应该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切实提升经费投入水平,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企业是人才需求侧,他们在这场改革中具有市场反馈的指导意义,也是最终的受益者,理所应当承担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摒弃过去静等人才来的思维或扮演沉默先生的角色,将自己的作用边缘化,责任去己化。企业应该勇于担当,积极实施社会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这不仅是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更是其依法履行的义务。同时,企业应该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身技术、设施、资本以及管理的优势参与学校协同育人,把“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17]、校企共享的高质量职业教育实践基地搭建起来并用心经营好。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将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企业应该转变消极被动的态度,积极主动寻找心仪学校,共同协商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组织实训教学,让学校为企业量身定做自己需要的人才,并加强企业的文化自信,使其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能用得上,还能留得住。
1. 兼顾本土化和国际化,改革人才培养目标。革新人才培养的内驱力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人才国际化的重要性,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要兼顾本土化和国际化,才能使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本土化不仅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还体现在熟悉并热爱本土文化,拥有本土文化自信。对于广东高职商务英语人才而言,人才的本土化要求他们不仅能很好地服务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精通岭南文化并拥有岭南文化自信。因此,广东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对接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拥有岭南文化自信、商务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该学院从广州花都区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出发,在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优势、发展条件和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对接新时代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外贸市场需求,制定了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商务、信息处理能力,了解花都区汽车、珠宝、皮革产品和岭南文化的相关知识,能够胜任珠三角地区各行业尤其是汽车、珠宝、皮革行业等对外贸易工作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通过这种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2016 年—2018 年,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就业率逐年上升,特别是2018 年该专业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
2. 对接行业和岗位,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众所周知,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即需求侧的呼唤没有得到供给侧应有的响应。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该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定期对课程进行动态调整,该增加的课程应该及时增加,该删掉的课程则必须果断删掉,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形成动态的课程体系。同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及相关领导应该定期走访企业,按照岗位上必须会、用得着、反映行业或岗位最新要求的内容,调整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满足市场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接轨铺平道路。
3. 引进和培养并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一流师资队伍是建立在双师型素质基础之上的,[18]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数量不合理、人才培养效果不显著以及校本建设机制不完善等问题,[19]迫切需要加强该队伍的建设。首先,从学校角度来说,一方面,应该正确明晰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多渠道引进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可以“利用兄弟院校、尤其是强校的资源,甚至利用海外资源,即联合校内、校外、海外几个平台”[20]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大师资培训资金的投入,给教师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学习平台,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合适其健康成长的优良土壤,从制度和物质层面为其建设提供保障。其次,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参加校内外继续教育学习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年去企业跟岗至少一个月以上,了解实际岗位的具体要求,使教学密切联系工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