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江波
为了适应新课标要求和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教学也发生了变化,课堂上逐渐将体验式教学加以应用,相对重视音乐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多样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互动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意识,从而形成更高的体验。
一、创设情境,引导体验
1. 仿真情境,回归本真。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感知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学生对长江的了解不多,很难理解作品的内涵。于是笔者展播了长江波澜壮阔、川流不息的视频,融合了磅礴激昂的音乐。学生悄然展开自己的想象,直到曲终画尽,仍沉浸在音乐中。这种仿真情境创设,让学生更直接地体验音乐,更好地认识抽象的音乐形象和音乐知识,是打开学生审美意识的一把金钥匙。
2. 构建项目,主动学习。
结合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合理构建一个教学项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师创设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凸显了,从而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如在教学民乐合奏《武术》时,为了帮助学生记住A主题,笔者先提出要求:小组成员认真聆听音乐,看看主题A可分为几个乐句,为每个乐句设计一个动作并表演。随后让学生分组展示并讨论。最后全班一边用“DANG”哼唱A主题一边按乐句加入武术表演,场面震撼人心。有效的小组合作彰显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记忆音乐,还提升了音乐素养。
3. 任务驱动,唤起求知。
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分配给学生体验任务,引导学生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欢乐颂》一课时,笔者将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成员按照“音乐欣赏单”进行预习,给每组布置不同的欣赏任务,让其进行课前小组探究。一组搜集歌曲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一组查找不同乐器演奏的《欢乐颂》,一组用课堂乐器——口琴练习《欢乐颂》的旋律。课堂上,每一组成员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所查找的资料与大家分享,在交流中感悟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感,与音乐中的情感融为一体。
二、丰富手段,激发体验
1. 有效聆听,感受音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因此,欣赏教学中可以发展学生的听觉体验为抓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到有兴趣、有目标、有思考地倾听。“听”是否有效,“唱”是最直接的检验手段。如教学《森林与小鸟》时,为了让学生唱准《第一圆舞曲》的旋律,笔者运用“听”“动”“唱”三法,将旋律设计成一个图谱,利用位置高低并结合点、线,区分高低音、顿音及保持音。初听时,让学生认真听音乐,看教师画旋律线,感受音乐;再听时,让学生和教师一起随着音乐画旋律线,思考旋律线不同位置的点和线表示什么;第三遍听时,边画旋律线边哼旋律。这样,形象直观的图谱将旋律的脉络梳理得更清晰,音准这一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
2. 语言激情,理解音乐。
教学中,教学语言运用良好,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如在欣赏乐曲《打枣》时,笔者先让学生猜猜是什么乐器在演奏。学生七嘴八舌地猜答:“笛子”“号子”……随后,笔者展示了唢呐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唢呐。接着再播放用唢呐独特方法“咔腔”吹奏的旋律,并提问:“唢呐的声音听起来像什么?”学生回答:“笑声。”笔者又问:“你们觉得这段音乐表现了人在什么时候的笑声?”学生纷纷抢答:“玩闹时。”“野炊时。”“下课时。”……于是笔者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在一个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早晨,在我国北方的一个院子里,有一棵结满果子的枣树,枣树下站着爷爷和小孙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思考——从音乐中,你听到他们爷孙俩在干什么呢?”听完后,学生说:“我听到他们在开心地聊天。”笔者又问:“如果听出哪句音乐是爷爷在说话,就模仿爷爷的动作;如果听出是小孙女在说话,就表演小孙女的动作。”学生听得很认真,表演也很生动。接着笔者让学生分段欣赏音乐,带着问题去听音乐,并随着音乐即兴表演打枣的情景。这样的聆听是有效的,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3. 多维互动,表现音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游戏启发法、故事导入法、图谱设计法、创作歌词法等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如笔者曾听过台湾吴慧琳老师上的音乐课《跟着拍子来跳舞》,印象深刻。课上,吴老师利用生活中很普通的挂钩来辅助学生了解拍子的强弱规律,让人耳目一新。她在黑板上粘贴两个挂钩,引导学生听音乐二拍子的强弱,并将大的球挂在第一个钩上,将小的球挂在第二个钩上,把抽象的强和弱,用大球和小球形象化地表现了出来。随后又用肢体律动、拍击气球等方式,带领学生感受音乐中拍子的强弱规律。在愉悦的学习中,吴老师帮助学生体验了不同的音乐,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科学评价,升华体验
1. 多元评价,深化情感。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由教师评价改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不但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还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学习《蜗牛与黄鹂鸟》这课时,在表演结束后,笔者不急于评价,而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相互观察,加深对音乐作品风格的理解,从音乐要素、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自评中,学生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巩固了音乐知识,并且提高了自我反思的能力。
2. 多种方式,激活氛围。
激励性的评价方法有很多,如问卷调查法、轶事记载法、同伴提名法等。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常见的加分评价是很有效的。如每学期的第一节音乐课,笔者会给学生分组,鼓励小组成员自己设计组名、组徽与组歌。之后的每一节课,根据小组成员的课堂纪律和表现情况进行加分。期末音乐测评时,这作为参考分之一。好的评价方式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让学生收获了学习音乐的成就感。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我们国家对音体美教学的重视程度也隨之大幅地提高。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享受美、发现美,为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做好引导,有助于实现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