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由贸易到帝国特惠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英国经济界主导思想的转变

2020-03-11 06:05:52
甘肃社会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特惠保护主义帝国

孙 莹

(北京林业大学 外语学院,北京 100083;北京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871)

提要: 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英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想开始抬头,并最终形成了具有英国特色的保护主义理论——帝国特惠制。这种理论宣称,在保护主义盛行的年代,市场的容量将成为未来工业竞争中决定成败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英国必须以帝国为单位,通过特惠的方式,建立一个具有贸易保护性质的大帝国。这一思想的产生源于这一时期英国工业的相对衰退和钢铁、造船等重要行业的生产模式。虽然这样一种思想反映了未来国际间贸易的发展趋势,但这一时期英国复杂的经济状况导致了该理论和自由贸易思想之间长期激烈的冲突和对抗,而始于1903年的约瑟夫·张伯伦关税改革运动则将两者的矛盾推至顶峰。虽然关税改革运动以失败告终,然而,历史发展的趋势最终使帝国特惠思想成为主角。随着英国经济问题的愈演愈烈,自由贸易制度最终在英国寿终正寝。

引 言

1932年的渥太华会议上,英国同与会的自治领成员签订了《进口关税法》(Imported Duties Law)。此举标志着英国正式放弃实施了长达50多年的自由贸易制度,以帝国为单位,重新回归贸易保护主义。与此同时,英国的思想界也完成了从自由贸易向帝国特惠思想的转变。经济思想和经济制度来源于社会生活,从自由贸易到帝国特惠,从放眼世界到回归帝国,这种转变其实是英国社会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所经历的一系列的变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在本文中,笔者拟从分析思想入手,来折射这一时期英国在经济、贸易、外交等领域发生的变化。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于这一时期经济思想的转变关注较少,这就为笔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笔者认为,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当下,重新关注和解读这段历史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一、自由贸易的困境和帝国特惠思想的出现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的农业和工业先后陷入危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自由贸易政策显然是导致恶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伴随着产能过剩情况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通过设立和不断地提高本国关税来尽可能地排斥来自国外的商品,使本国市场最大限度地为本国工业的发展服务。一时间,关税保护主义成了世界贸易发展的主流,自由贸易逐渐陷入困境。在关税壁垒的时代,很多国家都将有针对性地下调对某一国的一种或者某几种商品的关税作为同其他国家谈判的手段,并要求得到类似的回报。受制于自由贸易政策,英国在同他国的谈判中处于下风。

不能为国内市场提供必要的保护也是自由贸易政策饱受诟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19世纪后期,即使在国内市场,英国的商品也不断地受到各种来自国外的挑战,这其中,以倾销和垄断最为突出。19世纪70至90年代之间,发生了三次影响和波及很广的经济危机。根据自由贸易理论,每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应该让经济按照其自身规律,自发地进行调节,可是,这种做法对工业的破坏性很大。因此,当商品的供求关系被打破的时候,很多国家就一方面通过设立高额关税来控制国内市场,冀求可以维持国内产品的价格和销量的稳定;另一方面,则尽可能地通过低价销售的方式在国外市场处理库存,尽快恢复生产。倾销即指以大幅低于正常的市场销售价格,甚至是亏本的方式来售卖本国产品。“1902年,德国企业以倾销的方式向国外销售了452,699吨钢类产品,而其中的约60%是由英国工厂购买的。”[1]124同倾销相比,垄断组织对英国工业的打击则更为明显。这些垄断组织,一方面通过保护性关税来垄断本国市场,高价销售,提前锁定利润;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则通过压低价格的方式——只要高于生产成本价即可,来同别国竞争。这一时期,在英国销售的大部分美国钢产品的价格仅为其国内售价的60%~70%[2]。自由贸易政策对外非但不能帮助英国的商品打开销路,相反还使国内市场濒于沦陷、商品的价值进一步下降。1872年,英国人均出口工业品价格8镑1先令,1900年却仅剩6镑1先令[1]59。

针对19世纪后期的经济现象和生产模式,著名的贸易保护主义者,伯明翰大学的阿什利教授指出,无论是亚当·斯密还是大卫·李嘉图对于价值决定价格的论断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的,即一旦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生产者将会退出,竞争也将停止[1]88-91。然而,19世纪末的工业规模早已不是早期的手工作坊可以比拟的。就铁路行业而言,修建铁路、购买火车、支付银行利息的花费要远远超过支付工人工资和购买运输燃料的价格,这就解释了在亏本的情况下,生产仍会进行的原因。阿什利认为,铁路并非个例,同样的情况在钢铁、汽车等行业也是大量存在的,在现代生产中,只有努力做到比对手便宜才能获得生存机会。对于钢铁、汽车和煤炭等行业而言,对机器、厂房、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同庞大的前期投入相比,生产一件衣服的布料或者一辆汽车的铁皮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只有足够大的需求,才能够保证利润。如果一种产品仅仅依靠国内市场的销售,就可以达到收支平衡的话,那么,它将在国际市场上所向披靡。得益于广阔的市场和不断呈现下降趋势的单位商品价格,美国和德国在同英国的工业发展竞争中脱颖而出。安德鲁·卡耐基曾骄傲地说,“日产一百吨的优势是日产一吨所完全无法比拟的,即使在销售价格仅为英国产品60%的情况下,我的公司仍然有利可图”[1]91。而德国新历史学派的领军人物施穆勒也指出,狭小的市场对于德国来说是致命的,“同德国相比,美国在降低产品售价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1]84。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显然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所涵盖的范围。自由贸易理论的隐忧初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和德国在经济发展中先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个国家的成功使人们看到了控制一个庞大的市场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9世纪后期,伴随着国内经济的局部危机和美国、德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帝国。虽然同美国和德国相比,英国的国内市场具有明显的劣势,然而英国却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深受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思想的影响,英国的贸易保护者开始相信,帝国市场已经成为英国重夺工业霸主中最为重要的因素。1887和1894年的殖民地会议上,自治领提出了帝国特惠的主张。这些殖民地希望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能够在母国的市场上通过税收的调节,获得部分优势;作为回报,他们乐意降低英国输入这些地区的关税税率。自治领在特惠问题上的积极态度,使得有关帝国特惠的讨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在1887年出版的《大洋国》中,作者约翰·弗劳德写下这样的语言:“自治领人均购买的英国工业品是那些工业保护国家人均购买能力的3倍,而且这种购买力还处于不断的发展中。我们应当从那些不会成为我们威胁的自治领中购买商品,并将他们看作我们的一个部分而积极扶植。我们应该鼓励我们的移民、资本和购买力尽量流向这些地区,使他们尽快获得发展。”[3]庞大的自治领市场远远超过了美国独立之前的容量,因此也就孕育着无限的可能。在未来,它们不但会成为英国最佳的原料供应地、消费市场和投资场所,甚至还将凭借不断增加的实力同英国一起支撑起整个帝国。

19世纪90年代,随着特惠问题的不断深入,主张英国放弃自由贸易、以帝国为单位,建立保护性关税制度的学说不断涌现,并逐步形成了系统周密的、可以与自由贸易政策相抗衡的理论——帝国特惠思想。伯明翰大学商学院院长詹姆斯·阿什利(James Ashley)、伦敦政经学院院长威廉·休因斯(William Hewins)和剑桥大学经济系教授威廉·坎宁安(William Cunningham)是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们指出,财富固然可贵,然而在没有工业支撑的前提下,财富的获得是无法长久的,荷兰的历史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相反,19世纪以来美国、德国崛起的例子告诉世人,工业能力并非由“先天的优势”所决定,保护可以使工业生产力获得发展;相反,一旦对工业发展有所松懈,领先也会被超越。这就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宁可牺牲由自由贸易所创造的财富也要走上发展工业道路的原因。由于工业生产力是可以通过“后天”获得的,国家财富是易逝的,这就注定了自由贸易只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片段,而保护主义才是未来世界的趋势[1]24。

在保护主义盛行的年代,人们必须关注自身市场的容量。一个庞大的市场,对内可以满足不断扩大的生产需求;对外则是同他国协商关税的最好筹码。阿什利认为:“一个行业的规模越大,资金越多,它就越能改进生产设备,越能合理地分配和使用劳动力,降低运输的成本,获得更为廉价的原料,提高产品的产量并且降低商品的价格。如果这个行业能够控制的市场不断变大,它就可以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并且以更廉价的价格获得原料和运输上的优惠,它的产品售价将进一步降低,并越来越能够轻易的排挤掉其他的竞争对手。”[1]86因此,英国必须通过设立关税来尽可能地控制本国和自治领市场。坎宁安相信,特惠制将促进英国内部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站在工业的角度而言,特惠将引导大量的闲置资金流入自治领市场,并推动自治领市场农业和初等工业的发展。在未来,自治领将根据自身的特质和禀赋,成为英国农产品和原材料的最佳供应地,而英国仍将凭借自身的工业优势,控制整个帝国工业生产的制高点[4]。站在商业的角度,特惠将加速帝国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商品流通。阿什利指出,特惠不应简单地被理解为英国和某一个或者某几个英帝国内部地区之间的一种互惠,这种设计更应当被看作是对整个帝国内部商品交流的一种鼓励。比如加拿大所需要的烟草、可可、棉花等商品,虽然很少在英国生产,但这些产品在帝国内的南非、印度等地产量巨大。特惠的最终目的是使整个英帝国的实力获得提升,在未来的竞争中屹立不倒。相反,这一学派认为,在保护主义的大趋势下,坚持自由贸易,只会使英国成为其他国家的商品倾销场。工业实力的衰退最终蚕食掉英国的无形贸易和国力,因此坚持自由贸易的做法显然是逆历史发展的。19世纪后期,伴随着英国工业发展中的各种困境,同自由贸易理论完全背道而驰的保护主义思想——帝国特惠产生并发展了。它不但反映了英国当时工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还将批驳的矛头指向了自由贸易理论,两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一触即发。

二、两种理论的激烈冲突和影响

面对着日益衰败的英国工业和竞争对手的强势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具有英国特色的帝国特惠思想出现了。这种思想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自由贸易政策,对内无法保护英国的国内市场,对外也无法为英国商品创造更多的销量,英国的工业发展因此遭受到严重的打击,这就是在保护主义成为趋势的情况下,盲目坚持自由贸易的后果。未来的社会是大机器、大工业的时代,只有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才能够降低商品成本,扩大销售优势。因此,一方面,贸易保护和低价销售的策略在未来将会愈演愈烈。另一方面,英国工业的复兴必须和广大的市场结合起来,英国的当务之急是必须通过设立保护性关税来控制一个大的市场。虽然这种理论真实地反映了英国社会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方案,然而,在当时,这种思想显然是无法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当贸易保护主义者为英国工业的危机大声疾呼的时候,更多的自由贸易者仍然沉浸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富庶和繁荣中。自由贸易者的乐观并非毫无依据。19世纪中后期,英国经济中真正的亮点是以航运、保险、银行和对外投资为代表的金融和服务业。19世纪50年代,船运业的年平均净收益在18,680,000英镑,30年后,则高达60,320,000[5]。金融业的发展则更加引人注目。1871—1875年间,英国的年对外投资的平均收益为83,000,000英镑,1901—1905年间,这一数值为149,000,000[6]。在自由贸易者看来,英国并未走向衰退,相反则是向着更为高级的阶段——由商业资本控制工业生产。英国并未衰退,相反还变得更为富有。巨额的财富也成了维护自由贸易理论最为稳固的基石,在失去了工业最强者的身份后,自由贸易理论依然牢牢地掌控着英国的经济思想界。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双方之间的争执从未停止过,而这种冲突在20世纪初的约瑟夫·张伯伦关税改革运动中则表现得更加明显。1902年的南非战争被视为是英国全面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南非战争的经历使张伯伦意识到,为了维持英国的霸权永不衰落,英国必须效仿美国和德国,走帝国联合的道路。在《格拉斯哥宣言》中,张伯伦提出了自己的帝国特惠主张,“对来自帝国外的谷物征收每夸脱不超过2先令的赋税;对来自帝国外的肉类、奶制品、酒类等按照从价的原则征收5%-10%的关税、工业品按照从价原则征收10%的关税”[7]158-159。张伯伦意图改变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然而,强烈的反对之声使他意识到,自由贸易思想对民众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自由贸易思想已经成为英国民众接受帝国特惠制的最重要的障碍。对于大多数的民众而言,自由贸易在英国成为工业霸主以及造就维多利亚繁荣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自由贸易更多地被视为一种信仰而非单纯的经济政策”[8]。现实的情况使张伯伦意识到,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英国民众对于自由贸易理论的虔信。

在1903—1905年的大多数时间中,张伯伦在英国各地开展了数十场演讲来宣传保护主义思想。张伯伦告诉英国民众,英国工人的工作已经被来自保护性国家的工人取代了,“在过去30年,英国出口到这些设立了保护性关税的国家的商品价值减少了42,500,000英镑,然而,这些国家出口到英国的商品总值却增加了86,000,000镑/年”[7]145-147。“1902年,保护性国家对帝国的贸易顺差高达52,000,000镑/年,如果英国能够通过特惠获得其中一半的份额,就能为166,000个家庭提供每周30先令的工作。”[7]152英国的命运已经和帝国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了。“虽然食品税将使一个农业家庭每周用于食品上的开销增加16.5法令,一个手工业家庭的开销增加19.5法令,然而,你们将得到更多的工作和更高的工资。”[7]159-160因此,不但不会有人挨饿,相反,随着帝国内农业的发展,日渐富庶的自治领农民将有更多的剩余资金来购买英国商品,英国人将得到更多的工作和更高的工资。相反,“如果继续坚持自由贸易政策,那么,英国必然通过降低商品的价格来同国外竞争,这样,摆在工人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工人或者将被迫降低工资或者将被更为廉价的外国劳工所取代,唯一能够帮助他们避免悲惨命运的办法就是对工业实行保护”[7]262。对于航运业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张伯伦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

他指出,虽然英国仍然占据着世界造船和运载能力第一的位置,但是有种种迹象表明,英国的航运实力正在衰退。这一时期,虽然英国船只的数量和可运送货物的总量都有所增加,但是,英国的竞争对手在造船和航运业方面发展得更快。在通过排斥性关税、政府补贴、倾销等手段成功地排挤了英国商品,并打开了英国大门的同时,英国的竞争对手也把类似的政策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航运业。他说:“从西伯利亚到波兰到加利福尼亚和非洲,到处都充斥着不利于英国航运业的政策。随着古巴和美国之间的某些特惠条约的签订,古巴的航运业被美国彻底独占了。在法国人的控制下,英国和马达加斯加之间的贸易几乎被禁止,航运业也被层层设限。”[7]210-215张伯伦指出,英国的自由贸易从实质上早已沦为彻底的自由进口,是将商业利益凌驾在工业利益之上。这种情况必须尽快被改变。英国必须尽快通过关税来保护国内市场,因为这关系着英国的生产力、国力和普通人的就业。张伯伦的关税改革运动和关税思想体现了未来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然而,这样一种顺应国际大势而为的做法,却在英国国内遭受到了强烈地抨击和质疑。国家的短期利益和国际趋势之间的悖论使关税改革运动步履维艰。

英国的工业真的存在危机吗?大多数的自由贸易者对此并不认同。英国工业品的出口总量虽然在增速上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其他三个国家,但出口总量仍居四个国家的首位,只是这种差距在缩小。在人均出口量的对比上,虽然1900年的人均出口量相比1880年,降幅高达20%,但同其他国家相比,英国仍然具有绝对的优势[9]。因此,所谓的危机仅仅是局部的,而根据英国新古典经济学领军人物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的观点,局部的危机是可以由经济本身自发调节来达到均衡的[10]。美国和德国的成功同其庞大的国内市场之间存在着联系,那么,英国是否可以复制类似的方式呢?根据自由贸易理论,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自治领有限的市场需求根本无法同英国巨大的生产能力相匹配;另一方面,自治领也无法为英国的工业发展提供最质优价廉的原材料和农产品。因此,自治领农业的发展和英国农业的有限复兴很可能是以牺牲英国工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业的发展为代价的。为了帮助农业工人摆脱困境,工业工人不得不在食品上花费更多的费用,由此产生的后果只能有两种:或者是工人的工资提高,或者是工人的购买力下降,而无论是哪一种,对英国的经济而言,都将成为致命的打击。此外,鉴于目前英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保护主义必然会带来英国对外贸易总量的减少。“威尼斯、佛罗伦萨、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衰退都是始于贸易的。”[11]

帝国特惠将给英国航运业和金融业带来的影响,是自由贸易者更为担心的问题。除了马歇尔,这一时期的地理经济学家麦金德发展了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他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将沿着农业-工业-商业的轨迹不断前进,而英国则正处于由工业生产向商业控制发展的转型期。“金融与工业好比人的血液和肢体,血液的流动带动整个身体的运转;我们手握资本,在航运业有超过200年的积累,这两点将使英国继续领导世界。”[12]根据自由贸易理论,如果实行了贸易保护政策,那么英国的航运业必将受到来自外国的诸多限制,航线的萎缩和客户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金融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美国的铁路、阿根廷的农场、澳大利亚的羊毛,全世界最有利可图的投资中到处可见英国资本的身影。一旦改变自由贸易制度,资金流入和流出的管控将会加剧,借贷的成本将会提高,很多已进行的投资项目很可能会由于缺乏后续资金而半途而废。英国投入到其他保护主义国家的资金收益将会降低,甚至会变得不再安全。世界的贸易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体化了,实行保护主义,将给英国的海外投资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正如自由党议员约翰·莫里所言,“世界贸易中的自由贸易体系是由英国人建立起来的,英国不但是领导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13]。一旦英国人回归帝国,那就意味着英国人放弃了由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自由贸易体系,也就表示英国主动放弃了对于世界贸易的领导权,其后果和影响将是难以估计的。维多利亚的繁荣为自由贸易理论在英国的继续存在创造了条件,而自由贸易政策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同当时的英国经济优势和实力相适应的。1906年1月,保守党在大选中的惨败,标志着张伯伦关税改革运动的失败。在两种理论最重要的一次正面对抗中,帝国特惠思想遭受了惨痛的经历。自由贸易理论仍然牢牢地占据着英国经济思想界的主导地位,但这也导致英国错失了一个改变或减缓自己原有结局的绝好机会。

三、保护主义思想和帝国特惠制度的确立

强烈的帝国特惠情结使保守党在1910年的大选中再次失利,但历史的车轮仍然以不可逆转的方式在通往帝国特惠的道路上缓慢前进。一战的来临使两种理论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战争给英国的世界金融体系带来致命的打击。金本位制、财政平衡、强大的借贷和对外投资能力以及严密的金融体系和制度,支撑起了英国构建的世界金融大厦。随着战争的深入,英国的财力日趋捉襟见肘,英国通过金融体系来控制世界的做法被严重地冲击了。4年零3个月的战争,使英国的战时花费高达100亿英镑,而1914年,英国的年度财政总收入仅为24亿,此后几年,财政收入更加日益减少[14]。高额的战争支出迫使英国低价变卖了部分质地优良的海外资产。战后,盟国也未能向英国偿还战争中的欠款。为了缓解财政赤字,英国不得不大举发行公债,使公债总额从7亿猛增到70亿,英国由此开始背负上了沉重的利息。巨额的债务还导致英国的黄金储备大减[15]。金融业不但不能为英国带来更多的财富,高额的利息还不断蚕食英国有限的财政收入。战争也给英国的航运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战争中大量的商船毁于一旦,英国的航运和海险收益遭受了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英国通过无形贸易收益来抵消有形贸易逆差的模式被极大地动摇了。战争暴露了无形贸易的脆弱性,虽然在战争中英国所直接遭受的打击要小于法国和德国,但对于已经长期习惯于依赖海外投资、金融和航运业的英国而言,它需要经历更长的周期才能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经济环境是经济理论赖以存在的基础和保障。战后无形贸易所表现出来的脆弱性和经济环境的日益恶化使自由贸易理论存在的基石在顷刻间轰然倒下。一战后,有关支持自由贸易的各种言论都迅速消失了。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经济危机。到1931年9月,英国黄金储备实际上枯竭;英国的金融体系受到了更为严重的打击。危机期间,由于失业率上升,政府用于救济的开支增加。1931年7月,国家财政委员会预计到,1932年4月财政年度结束时,赤字将达1.2亿英镑,这已严重背离了平衡财政的正统原则[16]192-193。英国已彻底无法维持由自己一手构建的国际贸易和金融秩序。在自由贸易思想消失了十多年后,自由贸易政策也完全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为保护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良机。庞大的军费开销使英国的财政捉襟见肘。1915年,英国通过了《麦肯纳条约》,开始对诸如汽车、手表、化妆品多种奢侈品征收33.3%的关税[17]。战争最终让英国的民众意识到,防卫是比财富更重要的事情。从1916年开始,英国开始对来自国外的化工产品、燃料和钢铁等关系着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加收关税。战争迫使英国政府迈出了走向保护主义的第一步。战争消耗了大量的物资,由于资源匮乏,劳动力减少,政府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的接管,长期以来自由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由放任”被严重地动摇了。经受了战争洗礼的英国民众突然发现,在国家管制的情况下,经济依然可以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而生活上的开销也并未因为税收的增加而出现提高,钢铁业在战争期间竟然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不少人开始相信保护主义在实现就业、发展经济和增进帝国情感方面确实有着自由贸易无法比拟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帝国之间的互惠应该被延续到战后,并利用适当的机会,来尽可能地扩大双方之间的合作。贸易保护主义思想开始被民众所接受。1926年,保守党政府开启了同自治领之间关于特惠细则的谈判,这一次,民众的反对之声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20世纪以来不断恶化的经济环境也为保护主义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关税大战的愈演愈烈、倾销的加剧和各国货币的竞相贬值进一步摧残着已经孱弱的英国经济。在以邻为壑的年代,谁控制了最大的市场,谁就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最大分量的话语权。面对日益恶化的贸易局势,帝国特惠理论最终证明了自身的正确性。帝国特惠思想不断地深入人心,而帝国特惠制的建立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1932年7月,象征着英帝国内部贸易特惠的《进口关税法》最终获得通过。该法案规定,在英帝国内部的市场上,各成员国根据本国的税率,给予从英国进口的工业品20%的税率优惠;在英国的国内市场,英国给予从自治领进口的食品和原材料免税的政策。除已课税的商品以及小麦、肉类和其他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进口商品外,对于来自帝国外的进口商品一律征10%的进口税[16]194。这一法案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帝国特惠理论长期以来不断宣传和倡导的内核。通过以上政策的调整,英国经济复苏比较明显,30年代所取得的经济成就远远超过20年代。在各大国中,英国是第一个在工业生产方面超过1929年水平的国家。如果将1924年的工业生产指数设定为100,那么,1929年第四季度的工业生产指数为114,1934年第四季度则达到116[19]。从19世纪70、80年代保护主义思想的再次萌发到20世纪30年代其主导地位的确立,英国前后共花费了近60年的时间。这一时期英国的经济和贸易状况、自由贸易政策的强大生命力和英国本国利益和国际经济贸易趋势的长期背离等因素,导致了英国的回归过程是极其漫长的。这其中还曾经长期存在着两种理论共同存在、相互对抗的焦灼局面。最终,20世纪20年代以来不断恶化的经济、贸易状况和原有国际经济贸易秩序的崩塌成了压倒自由贸易理论和制度的最后一根稻草。1932年,在经过长期的对抗后,帝国特惠思想和制度最终在英国得到确立。

四、转变的启示

从19世纪70、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界完成了从自由贸易到帝国特惠思想的理论转变。从放眼世界到回归帝国,从重视财富到发展生产力,这期间经历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加剧恶化的国际经济和贸易状况无疑是导致这一转变的直接原因。经济的持续恶化,国际贸易间的孤立主义,货币的竞相贬值和英国巨额的财政赤字都表明保护主义必将取代自由贸易。然而,透过复杂的经济表象,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转变不但早有预兆,而且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衰退的生产能力是导致自由贸易政策走向末路的根本原因。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罗宾逊认为:“实现自由贸易的前提和基础是强大的工业生产力,而自由贸易成败与否的关键则是其他国家是否乐意开放自己的市场。”[20]

19世纪后期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和这一时期的工业特征都从根本上宣告了自由贸易政策的寿终正寝以及帝国保护主义时代的到来。在保护主义盛行的年代,任何国家都必须尽可能地去扩大可能被自己控制的市场,然而,“自由”从本质上就决定了其在控制和扩大市场以及抵御外国商品的竞争方面所可能发挥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英国的“自由”显然是有悖于当时的主流的。经济政策和时代大趋势的背离,导致了英国在随后几十年中的经济状况恶化和国家实力的下降。20世纪30年代,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帝国特惠成了英国的唯一选择,自由贸易政策最终寿终正寝。通过对比英国在对待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两种政策前后所展现出来的不同态度,可以发现,对于英国而言,无论是采取自由贸易政策还是关税保护,其根本目的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当英国强大无比的时候,它可以通过自由贸易政策,毅然舍弃帝国;当英国陷入困境危机的时候,它同样会毅然地抛弃自由贸易制度,重新拥抱帝国。英国所处的经济状况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决定了从自由贸易到帝国特惠其实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本文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通读全文,不难发现,英国在19世纪后期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经济政策调整的滞后。维多利亚的繁荣蒙蔽了大多数英国人的双眼,掩盖了自由贸易政策已经越来越对英国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的事实。

关税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在笔者看来,关税政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国乃至整个世界社会政治、经济、贸易、外交等各方面的一个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研究关税实则是研究其背后的经济思想以及与该思想相关联的经济环境。经济理论和客观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本文要揭示的最重要的道理。归根结底,经济理论是为客观经济环境服务的。英国近代以来的强大是同正确的经济理论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实行重商主义,还是后来的自由贸易,都是英国人依据本国经济实力做出的主动选择。但是,进入现代以来,英国的富庶强大和自由贸易的神话使英国人变得越来越固执。自由贸易者笃信斯密是正确的,为此他们不惜从社会生活中寻找那些与斯密理论相符的事实,并将这些事例带入到具体的理论中,以此来证明斯密的正确。相反,对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越来越多地跟斯密理论相悖的事实,以及其他国家不断取得成功的经验,他们往往视而不见。这就导致了社会经济生活成了理论的仆人,被用来为理论服务。辩证地看待经济理论和经济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篇文章想要揭示的最重要的道理。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到,适合的关税政策可以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提高一国的国力并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反之,则亦然。

历史再次证明,当理论能够和环境相契合的时候,它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反之亦然。因此,必须随时根据经济领域出现的各种变化来相应地调整国家的经济政策。英国自由贸易从强盛走向衰败的历史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其次,虽然自由贸易早已离英国而去,但历史是一面镜子,笔者坚信,通过对英国这段历史的回顾,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透彻地了解当下的世界。

猜你喜欢
特惠保护主义帝国
恐龙帝国(6)
恐龙帝国(5)
恐龙帝国(4)
“特惠日”遵义占鳌头
电脑报自营店春季特惠
电脑报(2020年11期)2020-06-30 14:32:35
电脑报自营店新年特惠
电脑报(2020年1期)2020-03-13 09:53:48
WTO规则的缺陷和贸易保护主义新特点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8:50
中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方案要旨
ISA最in潮流特惠精选
Coco薇(2015年7期)2015-08-13 22:51:00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
对外经贸(2014年1期)2014-03-20 13: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