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青 卫 赵 宸 宇
提 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是党中央考察时代大势与干部队伍实际后提出的重大课题,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对提高新时代党的执政能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改革创新本领的内涵丰富,需从改革和创新的内在关系,改革创新活动的特点、落实的手段形式等方面进行阐释,才能准确理解与把握;新时代增强改革创新本领需要整体把握改革创新本领的根本原则、最终目标、内在动力以及必备能力的时代要求。有效增强改革创新本领,首先要看清形势,善于思考;其次要深入实践,认真落实;最后还要尽职尽责,敢于作为。
增强领导干部的“改革创新本领”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来的重大时代课题。这一重大课题,深化了我们对强化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重要意义的理解,也引起了很多学者对改革创新问题的进一步关注。但为何要把“改革创新”活动作为一项“本领”?“改革创新本领”作为新时代党的一项重要执政本领,其深刻的内涵又应作如何理解?增强这一本领有哪些新的时代要求?当前,对增强改革创新本领的相关研究基本停留在“保持锐意进取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8页。三大基本要求的阐发上,忽视了对上述基础问题的深刻思考,给出的建议总有夸夸其谈之嫌,隔靴搔痒之感,没能真正切中“增强改革创新本领”的要害。我们要结合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入理解改革创新本领的科学内涵及时代要求,并在实践中加强历练,强基础、重实践、勇担当,才能扎实推进改革创新本领的提升。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持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顺势而为,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改革和创新紧密结合,抓改革、促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活力。
总结历史经验不难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与我们党勇于探索、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党带领全国人民持续改革创新的历史。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革走向深水区,面临许多新问题、新困难,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顺应时代要求,全面提高党的执政本领,增强改革创新本领成了当务之急。首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时间紧,任务重。党员干部必须跟时间赛跑,跟任务较劲,跟困难碰硬。任何人都不能静静等待2035年和2050年的到来。人生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广大党员干部既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拼劲,更要有“磨掉脑袋里的锈斑创新干”的巧劲;既要有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勇气,又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要以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来提升自己的执政本领。第二,我国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相比以前矛盾和风险更多、更复杂,形势更严峻。广大党员干部在领导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如何解决制约发展的新矛盾,经历不断增强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大考”,必须读懂新发展理念,攻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难题,不断提高改革创新本领。第三,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着新的突破,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政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子媒介已经成为人们最常用的工具。政府的执政手段和方法也应该随之改进,党员干部必须要走进互联网,熟悉信息化业务,不断掌握用电子政务提升办事效率的规律,提高网络信息执政水平。
改革本质上是要改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本质上是要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旧有观念。改革创新就是要打破阻碍事物发展的思维模式、结构框架、利益格局,生成新的发展结构,创造新的发展机会,打开新的发展局面。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关键时期。从关注经济规模和增长数量,转向关注增长的效益和增长的质量,实现协同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就要求我们摆脱传统发展方式和路径依赖,彻底摒弃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优化要素配置,提高要素生产率,积极创设条件为发展谋求新的发展动能。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努力增强改革创新本领,才能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体制机制保障,实现以改革和转型为主线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党中央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未来发展方向,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努力增强改革创新本领,敢于在领导思路上有所突破,具体方法上有所创新,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增强人民对党的执政信心。为此,首先要破除唯“GDP论英雄”等错误的政绩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最高位置,让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调动全体人民积极参与发展、主动谋求发展、共同创新发展,实现更协调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其次要敢于创新新时代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方式,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优化当地人才结构,营造全民学习氛围,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现代化生产素质,以创新驱动战略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后还要用“鼎新”积极带动“革故”,结合当地历史和时代变化,创造性地培育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热点,倒逼生产发展,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动态历史过程,标志社会发展主要特征的“社会主要矛盾”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11页。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的发展不均衡上,这种“不平衡”在新时代主要体现为不同人群之间物质利益分配的不均上;社会发展的“不充分”,主要表现为社会发展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的现象,特别是社会“优质供给”明显不足,也表现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相对匮乏,人们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不强。②参见张青卫、韩兴武:《正确义利观是新时代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年第6期。
顺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必须着眼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然而,人的需要也是发展变化的,它的范围和层次会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正如马克思指出:“所谓必不可少的需要的范围,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一样,本身是历史的产物。”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页。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也会随着社会满足需要的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不断生成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11页。这就要求我们党不仅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要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形成发展新格局,用平衡且充分的高质量发展来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必须顺应历史潮流,自觉遵循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要求,科学理解我国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洪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精神,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坚决同任何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准确把握概念的科学内涵,是学深悟透的关键,也是有效提高这一本领的先决条件。党的十九大首次把“改革创新”作为一项执政“本领”提出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洞察时代大势的战略举措,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对改革创新时代特征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特征,众人并不陌生;但“改革创新本领”的概念内涵却深刻而复杂,需要多维度阐发,才能准确理解。
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在“全党大力提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首次明确地将“改革”与“创新”二者结合在一起,此后,“改革创新”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出现在党的文献当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改革创新的概念内涵日渐丰富,从其内在关系看,改革是手段,创新是目的。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创新,离开创新空谈改革,改革就失去了意义;同时,创新又要通过改革来实现,离开改革空谈创新,创新本身就失去了现实可能。改革与创新两者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新概念。
改革就是为了创造出“新的事物”,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创新。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改革都体现出求“创新”的目的。例如,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为了建立新的封建统治;清朝末期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是为了学习西方新的先进技术以革新图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土地改革是为了确立新的土地所有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更是一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等等。为什么要改革?就是因为有陈旧的、不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成分存在,要创造出新的事物来代替旧事物。改革本身包含进步的历史意义,如果“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邀功请赏,为了标新立异,甚至为了消除异己,那么改革就是去了原本的意义,就不是被后人所认可的改革,就不能叫做“改革”。
创新其实是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它意味着对传统的超越,既是创造,又是破坏。习近平同志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①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页。他指出,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我国要跻身于创新型国家前列,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创新都存在着不小的困难和短板。创新目标的实现就要依靠改革,不仅仅是机制体制改革,更是方法手段的改革,思想观念的改革。改革就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就要大胆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否则,只想着创新,却不想着去改变一些旧的事物,抛弃一些过时的观念,那创新只能成为一句空头口号。
因此,改革创新本领就是一种目的和手段内在统一的本领。就是一种“破旧”和“立新”相统一的本领。不能只“破”不“立”,或者求“立”不“破”。既要有创新的愿望,又要有改革的勇气。缺乏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叫改革创新本领。
改革创新本领与改革创新意识密不可分,有了改革创新精神,才能有改革创新的行为。物质决定意识,改革创新精神又只能在改革创新的物质活动中培育,脱离了改革创新活动,改革创新本领无从谈起。因此,弄清改革创新活动的特点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改革创新本领的科学内涵。
1.改革创新活动是实践性极强的活动
马克思认为,区分人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就在于人的有意识的实践,在于人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所以,人的活动一开始就是一项改革创新的活动。不断改造原有的自然状态的旧世界,创造一个“为我”的新世界,这是人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改革创新,特别是创新,本来就是人类所具有的内在品质。同时,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在本质上具有创造性,改造世界的实践为人的改革创新本领提供了活动载体,并且历史地塑造着人们改革创新的能力。
历史要进步,人类要发展。改造世界的实践永无止境,改革创新的活动永无止境。我们以往的成功靠的是实践,是奋斗,新时代改革创新的成功靠的必然还是实践,还是奋斗,是更深刻、更艰苦、更团结的奋斗。我们进行改革创新,努力做改革创新的实干家,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的行为。所以,改革创新本领必然是一种实践性的本领,必须在反复实践中获得。离开了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改革创新本领就无从谈起!
2.改革创新活动是风险性突出的活动
改革创新活动是一项涉及目标与策略、方法与手段等复杂的实践活动,是一个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活动,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后续结果往往难以预测,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这类活动必然是一种有风险的活动。习近平同志指出:“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87、101页。随着改革领域的不断拓宽,改革深度的不断深化,推进改革过程中碰到的困难与风险日趋复杂化。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87、101页。。这样的改革创新,就不是修修补补,涂脂抹粉的活动,而是伤筋动骨、摘掉毒瘤的过程。因而,“在这种情势下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不可能没有任何风险,而是风险更多、更杂、更严峻了”③张青卫:《新时代深化改革的风险与应对》,《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当前,国内面临“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国际上仍处在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动荡期,全球的矛盾风险点显著增多。改革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很多矛盾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严格地讲,没有人能准确预知改革创新的风险究竟会是如何。推进改革创新,必然要求勇于担当作为。同时要不断加强对改革风险规律性的认知,做到风险来临前提早预警,风险呈现时妥当处置,风险爆发后积极担责,不断增强驾驭风险本领。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创新本领必然是一种包含着敢于担当作为、善于驾驭矛盾风险的综合本领。
3.改革创新活动必然是具有首创性的活动
改革创新活动所追求之“新”,必然不与任何现有成果相雷同。否则,就不能叫“改革创新”。真正的改革创新活动一定具有“首创性”的特征,而且是能展示时代之脉动、预示历史之未来的活动。因而,它往往能够独领风骚、影响深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党带领全国人民改革创新的独创性成果。它的目标就是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是“独具特色”的改革创新之路,它既没有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再版”,更不是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的“翻版”,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依据中国国情,在延续中华优秀历史文化“母版”的基础上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成创新版”。这样的现代化之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的,我们的前人从未遇到过,每走一步都需要有独创性的思路,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每取得一项进步都对世界发展具有原创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提出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就是针对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创性事业,鼓励全党必须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必须打破传统观念习惯和僵化思维模式的束缚,敢于啃下“硬骨头”,敢于打破利益固化藩篱。面对困难,要拓宽思路,创新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路子、新办法、新措施。
改革创新活动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改革创新本领的提高重在落实。落实的方法手段必须科学,行动上必须主动,形式上必须灵活。科学、主动、灵活是改革创新者的应有表现。
1.在具体方法和开展手段上要改得科学
在以往的改革创新活动中,许多失误都是因为缺乏经验、客观条件不成熟等原因造成的。一个真正掌握了改革创新本领的党员干部,不应该也不能够多次出现违反常识和科学的错误决策。具体实施方法要科学,与决策有关的因素要通盘考虑,要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充分考虑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之后,再进行决策,不能搞瞎子摸象那一套。
同时,现在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更是一个互联网+和共享经济的时代,这就意味着要进行改革创新已经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了。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支撑和强大的团队合作,为我们的知识、项目等等从不同的领域注入活力。在当下,想要规模的壮大,就必须依靠一个富有影响力的合作平台。在为平台服务、为平台谋利的同时,也要利用互联网,积极宣传改革创新的成果,将资源和价值共享给更多的人,让他们对改革创新的成果进行评论,进而共享他们的立场和建议。积极利用团队和平台的优势,才能让改革创新的成果被更多的人了解,才能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才能利用时代的特点促进我们不断增强改革创新本领。
2.在思考习惯和行动上要做得主动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创新这项活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许多人习惯于把这项活动总看成是自上而下的推动过程,把改革创新本领看得过于高深,认为是只有高层领导才需掌握的本领,与己无关,没有真正了解其深刻的时代要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构建一个创新型组织关键,就是要把创新精神制度化,从而“创造出一种创新的习惯”。我们党要成为一个创新型政党,成为一支具有改革创新本领的队伍,也应该在“创新精神制度化”方面下功夫,使得每个党员干部把其深层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养成改革创新的习惯。
这里谈的“主动性”,主要体现在推动改革创新活动时要主动思考、主动宣讲、主动作为。主动思考,是一种个人习惯,更是一种职业素养、一种精神品质。党员干部要时刻主动思考如何使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有效衔接、落实落细,如何使当地群众更好、更快地接受新政策和新变动,在思考的过程中构思具有当地特色的改革创新活动。除了主动思考以外,党员干部还必须主动地去解释,主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使改革创新活动可信、可靠、可行,从而消除人们心中的困惑和疑问。不能只是听领导讲,关键是要在群众面前自己说。只是自己明白,给群众讲不通,不能算掌握这项本领。同时,还有主动作为,带领更多的人民群众一起走上改革创新之路。耍嘴皮子,不抓落实,也不能算掌握这一本领。
3.在开展形式和角色扮演上要换得灵活
改革创新之“灵活”,不是违背原则性的灵活。目标不能随意换,原则不能随意改,活的是达到目标的形式。灵活是“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是所谓‘运用之妙’”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4页。。在抗日战争初期,面临着对抗战前景的迷茫,毛泽东提出要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打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计划是有原则性的,而计划的运用应该是灵活的。为了更好地坚持原则性,我们“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的和必需的灵活性”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6页。。计划的制定及计划的灵活运用,都是为了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达到改变力量对比的目的。现在虽然远离了战争年代,但国际国内形势复杂严峻,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繁重,广大党员干部务必保持清醒头脑,既要坚定奋斗目标,又要有更加灵活的工作方式。如果不懂得灵活变通,“一条道路走到黑”,就会痛失创新的机会。马谡熟读兵书,坚持“居高临下”的原则,却痛失“街亭”,“挥泪斩之”也无济于事。
“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面对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挑战,我们如果不接受、不熟悉、不精通,就会遇到麻烦,甚至被淘汰。“勤换脑筋”才能创造性开展工作,才能更好、更快地发现资源,利用资源,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新变化。所以,我们要以灵活的头脑来开展工作,“善换角色”才能时时体验创新。每个党员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领导者、决策者、执行者等等都是可能经历的。党员干部能够正确转换自己在每个角色中应该有的心态,才能更快地投入工作,更快地找到应该解决的问题。只有将改革创新本领融入自己生活中的每个角色当中,经常刷新自己的角色任务,才能不被工作困难压垮,才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本领。
改革创新本领,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八大本领之一,更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必须正确紧贴时代要求,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势,应该从多角度入手,整体把握改革创新本领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党中央从“巩固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强调改革创新,旨在通过提升改革创新本领为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提供动力。我国的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必须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因此,改革创新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广大党员干部既要立足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更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万万不可“瞎改乱改”,“化动力为阻力”反而弱化了党的领导。不改革,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中国不会发展,是死路一条;借改革削弱或脱离党的领导,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不会稳定,更是死路一条。
当前,有的党员干部对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擅自“改革创新”,自行做选择、搞变通,打着改革创新的旗号变通中央部署,进行所谓的“创造性落实”;还有一些党员程序意识不强、组织观念淡薄,在执行重大决策部署往往不请示,不报告,甚至先斩后奏,甚至“斩而不奏”,这都违背了增强改革创新本领的根本原则。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优势。无论怎样进行改革创新,根本方向不能改,奋斗目标不能变,领导核心不能换。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2页。共产党是最有能力领导全部社会实践的政党,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坚力量,共产党人必须在国家的建设中起决定作用。党员干部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要在党中央的全面领导下,认清当前工作形势、目标任务,在根本原则的指引下提升改革创新本领。
立场问题至关重要,为谁改决定怎么改,目标决定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当前,“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如果民生问题解决不好,贫富差距太大,社会公平正义得不到解决,经济发展再快,人们对 “四个自信”的认同也会大打折扣。我们再怎么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再怎么强调党的领导地位,都显得苍白无力。
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宗旨,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增强改革创新本领的最终目标。老百姓生活的难点和关注点,就是改革创新的重点和焦点。有些党员干部经常闭门造车,搞些不痛不痒的规划,挠不到老百姓的痒处,这样的改革创新即便推进得再顺利,也没有多少振奋人心的实际效果,得不到人民的拥护,甚至有可能沦为自说自话的笑剧,贻笑大方的闹剧。人民有所呼,改革创新就要有所应,人民有所求,改革创新就要有所为。党员干部的一切工作都要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了全体人民,人民群众有了获得感,党员干部能力的基础才能牢实,改革的推进力量才会强大。
马克思指出,共产党人领导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2页。。共产党人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一切实践活动是为了大多数人谋求利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坚守初心,才能铭记自己是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身份;坚守初心,才能让自己明白应该努力的方向;坚守初心,才能激发内心改革创新的激情和活力。改革创新本领的增强,既离不开客观的社会存在,更离不开主观的个人意识,需要信仰昭示,需要理想的支撑。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不断强化初心和使命教育,并在自身不懈的奋斗和奉献中才能不断获得提升改革创新本领的内在动力。
但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忘了本,丢了初心。存在着精神懈怠不愿改、小心翼翼不敢改、能力不足不会改等行为。有的人工作只求过得去,打不起精气神,工作多年没有明显的起色;有的人怕麻烦,怕出错,不敢积极面对问题;还有的人思想观念转变不及时,知识储备不足,想改却不知道怎么改。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有懒散拖沓的毛病,有贪图安逸的想法。但每一个党员从入党那天起就有了不同于普通人的身份,更是有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光辉使命,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身份,必须牢记入党誓言,未来还有许多“雪山草地”要跨越,唯有坚守初心,才能永远保持革命热情、永远保持拼搏精神、永远保持十足干劲。只有真正做到 “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才有足够的力量和信念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砥砺本领。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具有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实践活动。我们要解决的大多是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难度大程度深的问题,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整体性,既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更要有摸着规律过河的睿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必须具备善于发现解决问题、善于调查研究、善于驾驭复杂信息等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斗争中不断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为新时代建设党的伟大工程提供动力源泉。
改革创新本领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既是一种决策力,又是一种执行力;既是一种影响力,又是一种领导力;既是一种摸索能力,又是一种驾驭能力,既具有部署“过河”任务的战略思维能力,又具有解决“桥或船”的策略方法能力。增强这种本领,首先要有问题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只有强化问题导向,善于分析思考,培养和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才能认清改革的难点、抓住改革的重点、明确改革的终点。党员干部只有脑子里始终装着问题,才能保持清醒头脑;只有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才能真正做到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其次要有善于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能力。每一个共产党员首先应该是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者,不能让改革创新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数据或报告上,而是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要善于做调查研究。不简单照搬上级的文件和政策,而是把功夫下在解决问题上,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要有善于运用新手段,提高驾驭复杂信息的能力。党中央提出的“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改变工作方法这样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事关服务群众美好生活,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问题。互联网时代,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同在一个开放的平台,善用新手段驾驭信息不是在手机或电脑上点点(4G/5G)网络,随意发一些政策通知,处理一些文档材料,而是要真正懂得把互联网和信息化力量融入到工作当中,熟练运用这项时代技能,驾驭新信息、分析新动向、防范新风险。
党的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作为,主动作为,牢牢把握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创造性地推动工作,积极学习和实践,使自己成为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多、善于领导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行家里手。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既是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人们思维意识的发展。封建专制主义、教条主义、盲从主义、经验主义都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确立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规划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①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历史前进的步伐,时代发展的潮流,无不要求我们增强改革创新的勇气,大力推进中国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历程,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员干部要充分认清新时代的世情、国情、党情,抓住全球战略机遇期,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②古敏主编:《中国古代经典集粹》,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页。的劝诫今天仍有借鉴意义。首先,要广泛地学习,遇到不明白的事追问到底;其次,要学会思考和分析,批判地对待事物;最后,要认清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不能通盘接受,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解决时代问题时,要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反思中批判旧世界,发现和创造新世界。
培养改革创新意识,就是培养批判和怀疑的精神。批判是哲学的一种思考方式,它的核心是不轻信也不迷信任何一种理论,强调理性地思考和批判地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要迷信老法子能解决新问题。只有善于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善于用新的方法来推动工作,才能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全面增强自身改革创新本领。除此之外,党员干部也要肩负起政治责任,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尽己所能培养人民群众的改革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
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问题解决得好不好都来自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也是提升改革创新能力的基本功。毛泽东最早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重视调查研究更是新时代面临的时代课题。新时代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要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打赢“三大攻坚战”,就得把情况摸清楚、把问题搞明白,把症结找准确。唯有持续提升我们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才能把改革创新落到实处。改革创新要落地,就是要深入实践,根据自身不同情况来制定具体政策。有效的调查研究不能浮于表面,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这样既能让党员干部获得一线实践经验,更能让他们摸准基层情况,精准发力,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党员干部还要明白“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③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的道理。在深入基层的同时,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和能力,学会用改革创新的思维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明确改革创新的方向,提升改革创新的能力。
每一个共产主义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者。党员干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以真抓实干的精神品格,为党和国家各项改革创新政策的实施保驾护航。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不是做样子,不是做表面文章,只说不做不行,说了做了没有成效也不行。”④《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56页。任务一经确定,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坚持干到底,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还要走出办公室,真正立足于实践,洞察到问题症结,创造性地执行上级文件,借鉴先进经验做法,不让改革创新仅仅停留在字面的数据或文件上,不照抄照搬上级的文件和做法,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
如果把我们正在推进的伟大事业比喻成一艘正在前进的巨轮,党就是掌舵人,那么党员干部就是这艘巨轮上的船员。要想保证巨轮能够顺利航行,船员就要严格执行掌舵人的每个决定,坚守自己的岗位,认真履职,尽职尽责。《官箴》中说道“处事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①习近平:《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16期。,处理任何工作,聪明不是第一位的,尽心尽责最重要。一些地方的难点问题和敏感问题长期解决不了,就是因为个别党员干部怕担责任。马克思说过:“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页。每个党员干部的权力都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必须履行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权利和地位意味着付出和奉献,意味着责任和担当。文学家元好问有诗曰: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所以,党员干部必须尽快从“守”的观念和“怕”的心理中走出来,站在党和国家的高度,对人民负责,对党的事业负责,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做到求真务实,把重大问题研究好、敏感问题处理好、棘手问题解决好,丝毫不能懈怠,更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习近平同志强调:“不管是落实已出台的改革,还是推出新的改革举措,都更加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更加需要勇往直前的毅力,更加需要雷厉风行的作风。”③习近平:《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日。相对于群众来说,党员干部承担的责任更大、任务更重,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战决胜的信心贯穿始终,以此确保改革创新的推进。首先,党员干部要立足岗位求创新、求突破。只要方案符合党中央要求,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工作,在处理上就要果断,就要敢于拍板。在关键问题上,不轻易因难以推进就让工作搁浅。其次,党员干部要敢于坚持原则,追查到底。对于责任不到位,不担当,敷衍塞责等行为要敢于严肃问责。不能停留于空想嘘声,耽误了整体改革的进度。最后,党员干部还要甘于做改革者的探路人和撑腰人。当基层改革受到阻力,甚至遭到质疑时,党员干部要敢为改革者说话,和他们共担风险,不让他们痛心、寒心;尊重创新的理念,以人为本,尊重人才,让每一个真正的改革者都能奋勇前行,努力为推进基层改革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