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炳 李小青 林霞
摘 要: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观、道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素养的综合体现。大学开设的专门的思政课程,是对人才的思想道德方面系统化的知识教育,相对于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养成来讲,其功能是有限的。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全方位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应从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开始,推进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向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转变。
关键词:课程思政;时代价值;实施策略
当前,“课程思政”不能不说是全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探讨的一个热门课题。既有从理论上的求证,也有關于实施方式、方法和实施路径的探索。这对课程思政重要意义的认识和具体实施,都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高校课程思政是从全方位视角开展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而提出的,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重要指示精神的改革行动。本文试从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背景和现状分析出发,就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和实施策略发表几点看法。
一、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才质量最基本的标准
人才是指自身具备较高知识和才能的个体,是相对个体特征而言的。人才质量是指构成人才的各种要素综合表现的好坏与优劣。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理论知识素质、个性心理素质、以及社会文化和职业能力素质等多方面。也就是说,人才除了我们想象的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能力外,还包括品质、心理、文化观念及各种能力等多方面的要素。高质量的人才,是指各种素质具备全面且优于一般,对社会会有突出贡献的个体。社会发展不乏人才,但是,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则并不是很多。主要是人的素质构成良莠不均或参差不齐,使部分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算不上是高质量的人才。人才质量是人才各项素质的综合表现,但在多项素质要素中,思想道德素质应该是衡量人才质量最基本的标准。因为人的行为是思想观念所支配的,思想道德素质反应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待人处事时表现的境界和风貌,它是人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思想品质和传统文化习惯等方面意识的综合。他决定着一个人在社会中一切行为的大方向。[2] 专业理论知识素质高,各种能力强,自然也是优秀人才的标准。但是,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个体就很难正确地协调各种关系,因为不能对是非好坏的正确判断,其他方面的素质也难以正确地发挥作用,最终不仅不能对社会做出什么大的贡献,甚至给社会或者他人造成危害。高校是一个人学习做人、做事的地方,也是培养高端人才的地方。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出发点,无疑是要弥补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全面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实效,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由于素质是人在政治法律、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要素方面长期学习、修炼所达到的水平。高校开设的几门专门的思政课程,主要承担着基础性、系统化的思想政治知识的教育,它们无法覆盖人才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塑造的所有内容。所以,在我们的大学中,也出现了不少令国人忧虑的问题。早在2004年。云南大学出现了杀害4名同学的重大刑事案件,在读本科生马加嚼制造了这一悲剧。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让同为研究生的室友黄洋受害身亡,再次引起国人震惊。大学所出现的系列骇人听闻的事件,表明大学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是不够的。思想道德素质差,其危害远比思想道德素质好而业务素质差的人要大得多。可见,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才质量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课程思政在改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既然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才质量构成中,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坚持做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应该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失的永恒的主题。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文化类型和社会群体,都毫不例外的关注这一问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学说,都无不把道德的教育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倡导修身养性。[3] 儒家教育先师孔子的论语中,基本都是关于倡导礼仪、施仁于政的问题,也就是人要讲道德,通篇都是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孟子,有专门的《道德经》。这些都是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文化,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中国过去时代的教育,基本就是以文化知识为载体,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活动。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整体文化素质都有了极大地提高。社会管理进入法制时代,但社会对思想道德的要求,一点也没有因此而淡化和减弱。因为德与法确定是相互依赖、不可割裂的关系。人们常说,法律终是由人制定和执行的,现在法律还不能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违法犯罪,知法犯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依然存在,说明道德教育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失。所以,道德教育今天仍然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始终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制度化、常规化的教育内容,作为硬性规定的必修课程,对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起到了基本的保障作用,也对社会的稳定有积极地意义。然而,思想道德素质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稳定的品质。 思想道德在人们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都有特定的表现内容,内涵是丰富或多方面的。从事的具体活动领域和类型不同,对思想道德的具体要求和德的形式不同,具体内容及标准也就不同。以此反而观之,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也应该是结合各个具体方面的实际情况从各个方面进行塑造,才能获得思想道德素质整体提升的效果。但是,我们一贯设置的思政课程,也就是政治经济学、道德与法律基础等四门课程,[4] 相对于涵盖多方面内容的思想道德整体素质而言,其覆盖面显然是有限的。仅靠这几门思想政治课程,犹如单兵种作战。[5] 可能取得战役局部的战果,难以实现全线的战役突破和全面的胜利。这也是长期以来,我们一边在进行思政、道德与法律等课程的教学,一边又有思想道德方面引发的社会问题时有发生的原因之一。
课程思政,是指所有课程都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从各课程学习内容切入,有机的开展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由于各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分别属于特定的领域,这样就有效地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各专业领域的需要结合起来,各专业结合社会工作实际,进行特定的、更具针对性、实用性,更为生动化、有形化思想道德素质教育。[6] 这也极大地拓展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覆盖面,形成多方位、多领域,即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格局。所以,高校在继续加强思政课程教学的同时,开展课程思政,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办法。其实。在我们以往的教学活动中,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一些优秀教师和责任性强的教师那里,凭借传统的观念自发地结合具体情况也在进行一些思政、道德教育工作,只不过一直以来没有对他以课程思政的提法,也没有给予制度化的规范和要求。由于不是硬性的教学任务,所以,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有不少教师也没有去关注,课堂就是单纯的知识传授。现在提出开展课程思政,将专业学习中所有的课程,都纳入到思想道德教育的行动之中,这无论是对扭转思想道德教育的被动局面,还是填补以往思想道德教育的空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必然的、正确的选择。
三 “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策略思考
课程思政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和途径,关键在于落实。对于所有高校来说,这是多年来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工作。从微观方面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从宏观方面,各级教育机构和院校管理层,要营造改革氛围,颁布有相关的制度和措施保障。课程思政从上海开始试点,已经有几年时间,取得了一些局部经验。[7] 但是否已成为全国高校每个教师的行动,这个还未见媒体发布有关结果。课程思政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改革,对大学教学现有模式不说会产生伤筋动骨的影响,但至少是一项创新式的变革。[8] 不营造大的声势,或没有强烈氛围,是难以很快形成气候,凸显成效的。针对目前的情况,这里笔者主要从宏观视角对推进课程思政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建议。
1 要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价值 树立全新教学观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教育经历了不少改革,从传统精英式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式也随之进行了一些相应的变革,但教学观念一直没有大的变革。大学设置思政课程以凸显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设置专业课程以传授科学理论知识,两项职能并行,以实现人的全面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虽为思想道德教育开设了专门课程,但几门系统化的思政课程理论知识,时间被限定在给定的每周几个课时,内容局限在特定的几个基本框架内,其达到的效果可想而知。众多的专业课程都是与社会生产实践联系密切,广泛应用的知识与技能,包含着各种丰富的、有形化的、生动化的、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但未能发挥其教育作用。课程思政的提出,第一次正式把专业课程中可以利用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挖掘出来,让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在教育的每一个方面,不留空白,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所以,课程思政是大学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重大改进与完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从量的增长转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必须要高质量的教育作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最终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因此,从这点来看,课程思政又是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但是,长期形成的固化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要转变为与课程思政结合的教学模式,肯定要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成功的关键,必须从转变观念开始,每个教师都必须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2、适应课程思政要求 搞好教师队伍建设
打铁先要本身硬。毫无疑问,课程思政,需要每个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其行为影响的是人,所以社会对教师的道德素质要求较高。[9] 加强师德建设也是管理部门一直都在关注的问题。但是,市场经济的逐利思想、金钱至上的观念对教育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觑。教育系统出现的一些师德师风问题和其他各种腐败问题,人们有目共睹,也令国人深恶痛绝。它使教师的队伍形象乃至整个教育的形象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如今的教育已不是过去人们心目中想象的一块净地。中国的社会制度肯定比西方好。但是也不可否认,一些发达国家,英国、德国、日本社会,对教师的尊重程度远远高于我国公众对教师的看法。在课程思政实施之际,相关管理部门都应该积极配合,坚持教师队伍规范,下狠手把各种垃圾从教师队伍清理出去。否则,教师形象难以得到国民的高度认可。如果教师队伍不是人清气正,即使你在搞课程思政,又何以能让人相信你是不是在实实在在的办件好事,而不是在搞形式主义。
3 统筹规划, 做好课程思政的制度保障建设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目的是要根本改变传统的把思想道德教育片面当作是思政课程教师和辅导员专门任务的状况,构建以思政课程为主线,各专业课程分散协同,真正实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全方位育人”的高校全新教学模式。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不能不是该校教育一项重要的改革工作,应该自上而下建立起联动机制,在各职能主体之间建立相互协同的合作机制推进这一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运行管理制度和机制,必须按照课程思政模式的要求作出改革和调整。国家层面要颁布有关制度,对全国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进行宏观指导,各级教育管理机构,要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具体贯彻实施中央课程思政的政策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范课程思政的教学行为。各高校要制定各专业课程思政的相关管理规定、教学工作任务、计划安排以及评价管理。同时,激励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探索思政教育规律;通过各项制度约定,促进新型运行机制的形成。从而把课程思政的硬任务真正落实下来,并从最初的接受执行到变成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否则,课程思政就可能变成一种口号,最终落而不实,虎头蛇尾。
4 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 彰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特点
课程思政,对不少教师来说都是以往没有尝试过的,或不曾想过的。现在要把它当做一项硬任务来做,不仅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和方式方法可以借鉴。不能不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从头开始,加上实施中还有相关因素的影响,要把这项教学任务落实好,就不能不需要每个教师认真对待,否则难以见到效果。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各专业课程设置不同,各课程的知识内容并非一样,要根据各自承担的课程具体内容去有机结合渗透。大学课程包括专门的思政课、通识教育课、专业技术必修课、选修课。课程类型之间,内容和形式,教学方式方法都有差异,所以在课程思政方式上要具有灵活性。专业技能课程,是要挖掘利用专业知识技能的有关内容,有机地教育学生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思政教育的内容是零散分布的、非系统性的,方式、方法上只能灵活地结合,不能把专门的思政课的各种教学模式都搬进专业技术课课堂。总之,课程思政,我们既不能像以往那样把专业课程教学当成专门的知识传授,也不能把所有专业技术课程都上成思政课,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素质的教育。
四、结语
习近平同志在谈到高校思政教育时也指出:“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这就是要求课程思政要灵活性、针对性、协同性。每门课就是一块责任田,怎么思政?我们要探索,在探索中规范,在探索中掌握课程思政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吴忠观. 人口科学辞典[M].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3] 仲泓宇,刘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农牧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57):260-262.
[4] 王海威,王伯承. 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 14) : 32 - 34.
[5] 朱 漪 高校实施“课程思政”若干问题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2):38-40.
[6] 姜波,李丽君. 三全育人视域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的路径探析[J]. 教育现代化,2019,6(57):257-259.
[7] 敖祖辉,王 瑶 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128-132.
[8] 王婷.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探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49):256-258.
[9] 刘国炳 教师要以德施教 以德立身 践行立德树人[J].教书育人, 2019(8):78-80.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州工商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019kc-008)和广州工商学院课程思政重点专业项目的成果。主持人:林 霞
作者简介:
刘国炳(1953-),男,湖北钟祥人,经济学硕士,广州工商学院教授;李小青(1982),男,山东烟台人,经济学硕士,广州工商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林 霞(1982-)女,管理学硕士,广州工商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