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2020-03-10 20:22肖荣华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综合素养基础知识阅读

肖荣华

摘  要: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强,加强小学期间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塑造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阶段。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包括基础知识的积累、阅读的积累、作文的积累。语文学习不是一天成功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靠学生自己去积累,去体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主动去学习,那么在文学世界中就会提高他们自己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综合素养;基础知识;阅读;作文

综合素质是评价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的标准,是指人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在体育、文艺、美术、音乐、舞蹈、语言等方面的特长。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强,因此加强小学期间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塑造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阶段。

一、小学阶段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母語阶段

孩子在学习一个方块字,学习一组词语,甚至学习一句话,都是在为综合素质培养打基础。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抓好语文基础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实践不宜苛求,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所学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究疑难问题,教师只做指导,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积累是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前提

字词积累能力在低学段进行,让学生说一些简单的句子,背一些简单的小古诗。到中年级阶段,可以让学生来说一个成语故事或复述小故事。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胆量,又得到了自主搜集故事等资料的能力。在高阶段可以让孩子学会激情朗诵,让孩子填补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空缺,这种积累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显示,提升语文素养应该建立在学生平时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在教学整个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平时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学生只有平时注意不断的积累和进行大量的语言汇总,才能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这样在写作时才可以做到行云流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语言提升素养的关键时期。所以说,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孩子学会大量的语言积累,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整体语文素养。比方在讲述《盘古开天地》这篇文章时,对课文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后,可引导学生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这次表达有别于整体感知时的初步把握,也不同于品读过程中的有所侧重,而是要完整的讲述盘古开天地的具体经过,除了借助重点词句讲述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作为线索,用“很久很久以前”引出故事的开始,用“有一天”讲述故事的发生,抓住“天和地分开后”“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倒下以后”等清楚地讲述故事的过程,让学生深入其中。

三、随时记录,以作文练习提升语文素养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学生去提笔的地方,但是学生经常会忽略这些可以取材的闪光点,教师可以通过随机这种方式来提醒学生随时记录灵感。从生活中发现丰富材料,从生活中体验真实情感,通过积累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准备一本记录本,每天记录一条打动自己的情景片段,不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作文,只需要在本子上记录下生活中动情的瞬间就可以了,在随笔中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写自己喜欢写的东西及自己喜欢记的东西,内容真实,实现自由写作,教师也要以自己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热爱来不断地打动启发和引导学生及时观察思考和体悟。

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注重学生的审美培养,在对义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注重自身情感和外界事物之间的自然联系和相互关系。因此指导教师一定要对该学生进行一定的“审美培养”,让学生充分了解审美体验,从而关注美的本身。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总之,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来自实际的语文教学工作,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应该思考怎样的语文问题、教学效果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等。教师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再创造,灵活地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语文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整体综合能力,不断地培养学生对于美的审美体验、鉴赏美的艺术价值,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综合素养基础知识阅读
通过变式训练,夯实基础知识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童诗”也精彩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假期数学竞赛指导(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