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唱是音乐课堂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体现出一个班级的整体凝聚力。小学阶段是每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要抓好合唱训练,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本文就从新时期的小学音乐课堂出发,对合唱教学的特点和教学形式做几点分析。
关键词:小学 音乐 合唱教学 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小学音乐课堂已经向着多元化、流行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合唱教学开展得还不够充分,需要教师运用更加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小学生具备一定的歌唱能力,但缺乏合唱技巧。只有从音乐元素出发,为小学音乐教育提供全新的教学平台,才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合唱意识。
一、注重合唱的发声训练,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合唱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含合唱姿势训练、合唱发声训练、合唱整齐度训练等,对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团结合作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发声是合唱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合唱是否整齐、团队表现力是否良好。教师要从最简单的发声训练出发,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严格训练他们的团队配合默契度。
呼吸是合唱的力量,是发声的基础。合理的呼吸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换气。在正式的合唱表演时,鼻子和嘴巴应该保持同时吸气,每个表演者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声规律,以便跟上整个班级的合唱节奏,弥补自己的歌唱短板,进而完整展现出歌曲的感情。因此,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发声技巧,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当学生的呼吸都趋于合理,呼吸换气的地方也保持一致时,就能发挥出合唱的优势,从而使合唱团发声整齐。
二、强化合唱的训练模式,提高学生的发声能力
对于缺乏合唱基础的小学生来说,最难的就是发声技巧的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发声能力,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发声方法和音色,边唱边听。教师作为整支合唱队的组织者,还可以利用网络题材,组织学生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以达到情感真挚动人的合唱效果。学生学会默契配合,就能增强乐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發挥出平日训练的效果。每个人都会经历多个变声期,小学阶段的孩子,声音还处于未被全部开发的状态,所以教师要着重训练二声部发音,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合唱中的艺术形式。
一场完美的班级合唱表演,需要每个同学尽到自己的力量,展现音乐独有的吸引力。有的小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性格孤僻,教师要多组织课外训练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全班同学建立良好的合唱互助训练关系,以便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合唱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多感官教学”,让音乐合唱为学生带来全身心的享受,从而提升班级合唱团的艺术气息,使教学形式丰富多样。《黄河大合唱》《我最亲爱的祖国》等,都是著名的合唱曲目。只有让学生多听、多练,才能让学生明白大合唱中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感受其中的合唱情感。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将音乐作品的文化带到合唱训练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引入合唱姿势的实例,提升学生合唱训练的效果
合唱中姿势的统一对整个班级合唱发挥着重要作用。整齐的合唱姿势,能够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印象,使班容班貌得以体现。整齐能带给人精神抖擞、积极向上的感觉;相反,如果一个班级在合唱中表现出散漫的状态,就会使合唱失去凝聚力,观众也会失去观看的耐心。在实际的合唱训练过程中,有的孩子唱歌姿势不标准,腰弓背驼,严重影响班级的合唱风貌。教师要对这部分同学严格要求,让他们明白标准的合唱姿势,做到上身直立,胸部保持吸气的合唱状态,这样才能带给听众好的听唱体验。
香港著名合唱教育学家唐少伟说:“我国童声合唱团最应该解决的是音准问题。”所以,教师要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音准训练,让他们在高音准的训练中保持良好的合唱姿势。另外,教师要严格训练学生,让他们在合唱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面部略带微笑,使整个合唱队具有整齐划一的外表,具有整齐的发声状态。必要时教师也可以加入合唱训练,促进学生的合唱积极性,提高排练效率。教师要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控嗓音,帮助学生支配合唱时的气息,避免出现“声音短,无力”等现象。
总而言之,合唱是小学音乐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关系到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注重合唱的教学元素,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强化合唱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是一门艺术学科,只有通过有效的训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保证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凯.基于小学音乐课堂的合唱教学研究[J].音乐文化与艺术,2018(04).
[2]刘晓彤.小学音乐课堂的合唱教学特点和现状分析[J].音乐与教学,2019(07).
(作者简介:李俊伟,男,本科,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音乐)(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