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鹏 赵少宁 王连军 卢月英 张学敏 孙辅深 刘德泉 常晶晶 张 鑫
(1.河北省廊坊市中医医院,河北 廊坊 065000;2.河北省固安县中医医院,河北 固安 065500)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部深穿支动脉闭塞引起的大脑半球深部白质、脑干处直径为15~20 mm的缺血性微小梗死,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类型。该疾病一般症状表现为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抽搐等,且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极有可能发展为偏瘫、痴呆等,不仅会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还将给其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1]。既往临床多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调脂、降血压及血糖等常规神经内科药物进行治疗,虽可缓解临床症状,但对患者认知功能及肢体活动能力改善效果有限[2]。本病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3],性属本虚标实,以气血亏少为本,以风、痰、火、瘀之邪闭阻经络为标,而风痰瘀阻证为常见证型。通过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具有息风化痰、活血通络功效的方剂进行治疗,收效甚佳,且可减少单用西药治疗所致的毒副作用。息风通瘀开窍方为本院总结出的经验方,本研究将此方用于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4]。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辨证为风痰瘀阻证[5]。2)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西医有关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风痰瘀阻证;经颅脑MRI或CT确诊;年龄为45~80岁;发病时间超过3 h,但在7 d内;首次发病;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廊坊市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3)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脑栓死者;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疾病者;合并颅脑内占位疾病;存在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史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有过敏反应者;未遵医嘱用药,或未完成规定疗程者;病情加重致死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河北省廊坊市中医医院诊治的300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150例。对照组男性89例,女性61例;年龄48~76岁,平均(62.17±6.02)岁;合并高血压病63例,糖尿病21例,冠心病37例,高脂血症29例。治疗组150例,男性87例,女性63例;年龄48~77岁,平均(62.19±6.08)岁;合并高血压病61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38例,高脂血症33例。两组性别、年龄及合并症等各方面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包括服用他汀类降脂药、抗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控制血压及血糖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息风通瘀开窍方:天麻10 g,白蒺藜15 g,珍珠母15 g(先煎),生龙骨20 g(先煎),决明子9 g,黄芩15 g,穿山甲6 g,地龙6 g,全虫3 g,白芍12 g,当归6 g,胆南星9 g,石菖蒲15 g,天竺黄12 g。将上述药物加水适量,浸泡1 h后,先用武火煎至水沸,后改为文火煎30 min,取汁300 mL,每日1剂,早晚饭后1 h各服用150 mL,7 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对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中医症状进行量化评分[6]。主症与次症按照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分为0分、1分、2分与3分,中医证候积分即各主症与次症量化评分相加之和。2)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7],NIHSS总分42分,评分越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3)采用CVHD-3000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监测仪(上海示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对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梗死侧脑血管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包括颈动脉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外周阻力、动态阻力等。4)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认知功能进行评估[8],MMSE评分在27分及以上代表认知功能正常,低于27分代表有认知功能障碍,且评分愈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愈重。5)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对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肢体活动能力进行评估[9],FMA共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肢体活动障碍越轻。
1.5 疗效标准 依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5]拟定。2个疗程结束后,参照NIHSS评分变化及临床症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治愈:NIHSS评分降低≥91%,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显效:NIHSS评分降低≥46%但不足91%,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有效:NIHSS评分降低≥18%,<46%,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将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计入总有效率中。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描述,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描述,用χ2检验。等级资料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NIHSS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均P<0.05),且治疗组下降程度均更为显著(均P<0.05)。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NIHS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NIHSS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别治疗组(n=150)对照组(n=15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14.75±4.31 4.60±1.36*△15.26±4.48 7.52±2.91*NIHSS评分27.45±4.28 15.36±3.35*△27.21±4.75 20.38±4.91*
2.3 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见表3。治疗后两组梗死侧脑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均尤为明显(均P<0.05)。
表3 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组别治疗组(n=150)对照组(n=15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颈动脉平均血流量(cm3/s)7.51±1.45 9.06±2.04*△7.53±1.47 8.39±1.86*平均血流速度(cm/s)13.12±2.48 16.26±3.53*△13.07±2.41 14.83±2.28*外周阻力(kPa·s/m)97.42±20.70 86.33±14.59*△98.15±21.64 92.58±16.36*动态阻力(kPa·s/m)47.14±12.85 29.71±5.21*△47.35±13.24 35.68±7.50*
2.4 两组治疗前后MMSE及FMA评分比较 见表4。两组治疗后MMSE及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均P<0.05),且治疗组上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MMSE及FMA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MMSE及FMA评分比较(分,±s)
组别治疗组(n=150)对照组(n=15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MMSE 14.25±3.38 23.41±3.76*△14.58±3.16 18.64±3.52*FMA 42.46±16.02 68.83±17.14*△41.72±15.95 52.54±18.36*
腔隙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既往普遍认为其为良性血管病变,预后较其他脑血管疾病好。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异常、血凝障碍为该疾病主要的病理基础,且有关研究表明[10],80%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处于血液高凝状态,长期持续下去,血流淤滞增加,易诱导脑血管微血栓形成,从而加重脑缺血损害,并出现偏瘫、痴呆等相应功能缺损症状。故改善脑缺血区血供、抑制血栓对阻断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缺血性脑损伤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上针对该疾病常规的治疗方法是应用他汀类药物以调脂,应用阿司匹林以抗血小板聚集等,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抽搐等临床症状,但无法有效改善神经功能障碍,且长期应用易产生药物副作用。因此,有关学者主张从中医角度探讨治疗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案。
本病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历代医家均对其病因病机作出过相关阐述。《灵枢经·刺节真邪》指出“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指出中风是由正气亏虚、邪气入侵所致。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提及“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邪气独留,则成偏枯”,指出气血偏虚是导致中风发生的重要病因。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中则提出“肝风内动”的病机学说。现代医家随着对中风认识的逐渐加深,认为其病机为平素气血内虚,加之思虑烦劳过度、嗜酒肥甘、起居失常等致痰热内蕴、气血运行不畅、肌肉筋脉不得濡养;或肝阳上亢、阳化风动,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致风火与痰瘀互结,使得脑络痹阻而发[11-12]。对于风痰瘀阻证而言,风、痰、瘀交作为其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亦是引起患者持续性脑损害的关键因素。故从风、痰、瘀论治出发,治宜以息风化痰、活血通络为主。
息风通瘀开窍方为笔者所在医院自主研发的治疗该病的有效验方,全方由天麻、白蒺藜、珍珠母、生龙骨、决明子、黄芩、穿山甲、地龙、全虫、白芍、当归、胆南星、石菖蒲、天竺黄等14味中药组成。方中天麻、白蒺藜合用平肝息风;珍珠母配伍生龙骨镇肝息风安神;决明子、黄芩清肝息风;穿山甲、地龙、全虫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白芍、当归养血柔肝息风;胆南星、石菖蒲、天竺黄化痰开窍息风。诸药合奏,可使风息痰除,血行瘀散,经络宣通。现代药理研究表明[13-15],天麻含有的天麻素能够保护脑组织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且具有增智作用;白蒺藜含有的蒺藜皂苷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流变性,同时有助于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决明子含有的蒽醌类化合物对血小板聚集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黄芩的有效活性成分黄芩素、黄芩苷能通过清除羟自由基而抑制脂质过氧化;地龙提取液可通过抑制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反应而发挥良好的抗凝作用;白芍含有的白芍总苷可提高人体耐氧能力,并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石菖蒲含有的α-细辛醚可通过作用于HMG-CoA还原酶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78.00%;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MMSE及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采用自拟息风通瘀开窍方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有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并使患者认知功能以及肢体功能大大改善。另外治疗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其数值均优于对照组,此结果进一步说明采取此治疗组方案可通过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而提高脑血管功能。
综上所述,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接受自拟熄风通瘀开窍方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使患者临床症状大大减轻,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神经功能明显改善,认知功能及肢体运动能力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