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牛的启示
——谈混合式积分制在学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2020-03-09 07:44李吉波山东省平度实验小学教师
未来教育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小组长全班考核

李吉波/山东省平度实验小学教师

一位哲学家想把一头牛赶进牛栏,无论他在前面如何使劲地拉,还是在后面狠狠地鞭打,牛就是死活不进栏。一位路过的农夫见了,笑着从地上扯了一把青草,放在牛的嘴前。想不到,牛跟着农夫乖乖地走进了牛栏。

这个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其实,很多时候,学生讨厌的并不是学习和学校本身,而是教他们学习的老师和当前的教育方式。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倾听、接受,也需要巩固、掌握。教师讲得精彩,学生爱听,这是比较舒服和愉悦的过程,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学生接受了、理解了,还需要反复地练习和巩固,最终才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是学习的另一个方面,也是一个相对枯燥和艰难的过程,但二者缺一不可。

图1

课堂授课彰显的是教师的学识和才华,而巩固练习则体现了教师的管理水平。人们常说,教得好不是真的好,管得好才是真的好。从学习效果来看,教师教得再好,没有有效的巩固和练习,学生也难以熟练掌握和运用。让学生主动学习,进行有效的巩固练习,才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而我们的许多教师,往往在“管”上出现了问题。

许多教师都犯了上面那位哲学家同样的错误。不应“拉”和“打”,而应“引”。“拉”和“打”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激化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矛盾,引发了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也有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到这个问题,也尝试去“引”,但拿的不是“青草”,而是“面包”“香肠”或者“金银”,根本不对学生的口味,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效果。“管”的最高境界是“引”,是教师不动学生动或者师生互动,教师不必与学生较劲,不必事必躬亲,学生就能主动地去学,高高兴兴地去学。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一把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青草”。而“混合式积分制”就是我在学科教学中选定的那把“青草”。

什么是混合式积分制

积分制是来自企业的一种管理方式。简单地说,积分制就是利用积分量化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表现用奖分和扣分来进行全方位的量化考核,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它既可用于个人,也可用于团队。

混合式积分制,就是对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的综合表现同时进行积分,既能体现学生个人的综合表现,又能促进小组间的良性竞争,加强小组内的相互帮助、鼓励、提醒、约束和竞争,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根本上化解教师与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混合式积分制的具体实施及注意事项

(一)建章立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量化积分首先要建章立制,制定积分规则。

教师可以提前构建积分规则的雏形,拟定相关的考核项目、量化标准和考核方式,然后让全班同学参与讨论、修订,可以增删项目,可以调整各个考核项目的分值,也可以提出各种考核方式。关键是让学生参与进来,把积分规则变成全班学生都认可的“公约”,而不是老师“拍脑袋”的强制性“铁律”,从而筑牢积分制的情感基础和群众基础。

譬如,笔者所在的班级,经过讨论,全体通过语文学科积分规则(见图1):

积分规则里特别设立了“复活”加分项和自愿作业项。“复活”加分项重在鼓励学生主动订正,多次挑战自我,不断冲击最好。给那些粗心的学生一个弥补的机会,给那些没有过关的学生一个反复练习的机会,最终达到全体创优的目的。自愿作业项重在设置弹性空间,照顾学生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自我加压、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让优秀的更加优秀,让落后的奋力追赶。并且让这种额外学习变为学生的自觉和自愿行为,让学生累并快乐着,不再将这种学习视为一种痛苦,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师生间的冲突和矛盾。

图2:积分记录表

(二)组建团队

混合式积分制能否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小组间的良性竞争,关键在于组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小组之间差距太大,强的学生聚堆,弱的学生抱团(学生本就有对比和差距,为避免一些无谓的口舌之争,姑且以强弱予以区别,以便阐述),强的小组毫无紧张感,弱的小组看不到希望,都产生不了竞争的内动力;小组成员之间关系不好,相互不服、不配合,不仅无法达成相互帮助、鼓励、提醒、约束的目的,更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教师“一言堂”,不让学生参与,自己强制分组,只能是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学生缺少热情,甚至产生排斥;强的学生各组争着要,弱的学生各组都不要,不仅不能调动弱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容易加深弱生的自卑感,促使弱生破罐子破摔或做出一些故意捣乱的事情,事与愿违,起不到混合式积分制的根本作用。混合式积分制最为重要的目的,除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要避免师生间的直接对立。因此,我们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首先确立了小组的组建方式和流程,然后顺利地将一个45人的标准班分成了11个学习小组(见图2):

第一步,明确组建方式和流程。

采取双向选择,自由建组的方式。组长自己选择组员,组员也自由选择组长。由于是双向选择,双方自愿,既杜绝了小组间相互抱怨分组不均的现象,也加强了小组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更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互助。

第二步,确认小组长。

两种形式交叉循环进行:一是教师提名小组长,征询本人意愿,全班同学举手通过。通过率少于50%,不能确认组长;二是学生毛遂自荐,全班同学举手通过。通过率少于50%,不能确认组长。确认时,教师提名一人,学生毛遂自荐一人。

教师提名,可以利用教师丰富的工作经验,从整体上保证组长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确保小组积分的积极实施,也杜绝少数后进生“抱团取暖”现象。本人自愿,注重调动组长的参与积极性,防止教师的一厢情愿,也防止组长的理所当然和不情不愿。全班同学举手通过,确保组长人选的群众支持率,既便于组长“招兵买马”,保证组长有人拥护,又杜绝教师有所偏爱,大搞“一言堂”。而学生毛遂自荐,一是充分发挥毛遂自荐者的“鲶鱼效应”,调动组长的参与积极性,防止组长得过且过和理所当然。二是从中发现人才,给“新人”更多机会。

第三步,确定“双倍加分者”。

由于是自由建组,很容易出现平时表现好的学生成为“抢手货”,而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没人要的现象,也容易出现有的小组强生多,有的小组弱生多的不均衡现象。为缩小小组间的差距,均衡小组间的实力,让小组间的竞赛更加公平和激烈,也为了保护那些弱生的自尊心,帮助他们顺利找到“东家”,我们采取弱生自愿申请、全班举手表决的方式确定出11名“双倍加分者”(分数记录时,别人得1分记1分,他们得1分记双倍的分),每组一名,均匀搭配。每组一名弱生,实现了弱生的均匀搭配;双倍积分,让弱生也成了“抢手货”,增强了弱生的自信心;自愿申请,全班表决,避免了滥竽充数和歧视嫌疑,调动了弱生的积极性,保护了弱生的自尊心,一举多得。

第四步,双向选择,组建小组。

组长自主“招兵买马”,学生自找“东家”。这一过程非常热闹,有的小组很快组建成功,有的小组迟迟招不满员,有的学生好几个组长争抢,有的学生四处碰壁。这不管是对组长还是组员都是一种心理冲击,都能起到自我反思的作用。几番折腾,仍有两个小组不满员,四名学生没找到“东家”。这时,教师适时介入,给双方“牵线搭桥”,一切水到渠成,毫无“强买强卖”之嫌,皆大欢喜。

(三)立体量化

根据积分规则和小组组合,设计积分记录表,进行立体量化(见图2):

每组四人,1号为组长,4号为双倍加分者,按照周一到周五的时间顺序,每天记录每个学生的各种表现,周末合计出每个学生的总分,每个小组的总分,予以公示。继而累计出一个月、一学期的个人积分和小组积分,予以公示。

(四)考核、记录、反馈、清零及奖励

1.分解考核与记录

由于积分分课外作业、自愿作业、课堂作业、课堂表现、“复活”加分等多个项目,考核标准不一,容易产生争议。加上内容繁多,全班45个人需要每日记录、每周汇总、每周公示,工作量非常大,很耗费精力。如果压在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身上,负担实在太大,也不利于学生参与和随时查询。因此,我们将日常积分进行了项目分解,由多人分担,各负其责。

课外作业里的课文背诵及默写、生字听写、日积月累默写、晚间作业、日记、读书笔记、练字的检查考核属于常规作业,可以放手让11个小组长负责。“复活”加分项须由其他组的组长监督考核,不能由本组组长检查,以便相互制约。自愿完成作业的标准不够统一,虽然都是在28K纸上抄写,但内容有多有少,书写有好有坏;同样是写日记、阅读笔记、绘制思维导图和手抄报,数量可能多少不一,质量可能高低不齐,标准难以把握,容易引起争议,因此由教师负责考核赋分,小组长负责记录统计。课堂作业比较明确,由小组长根据教师的批阅直接予以记录。课堂表现需要随堂记录,选定五个大组长,从周一到周五,一人负责一天。小组长和大组长的记录需要每周进行全班汇总,指定由课代表负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考核、记录、汇总网络,既高效方便,又不过多分散小组长、大组长、课代表和教师的精力,不会过多加重某一个人的负担。

2.即时反馈

实践证明,评价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时间拖得越长,对人的影响越弱。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付出努力后,都希望马上能看到结果。一个月、一学期、一年甚至几年后的结果和目标,对他们作用不大。因此,积分制一定要即时反馈,每周公示,并且在班级醒目的位置予以公示。如同游戏当中的进度条,让他们能够随时“看得见”,随时保有期待并努力,始终保持“热度”。

此外,混合式积分制的最大优势是能将个人和小组的各种表现转化为分数,用具体的分数说话,让每个学生和小组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直观明白,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并且每一项考核积分,依据规则,当面考核,即时反馈,有理有据、公平公正,不必过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由对人转为对事,由人治转为“法治”,从而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对立和矛盾。

3.定时清零

混合式积分制,既能看到每个人的积分排名情况,也能看到小组的积分排名情况(为了公示方便,也为了保护低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个人积分情况只在纸质的积分记录表上显示,供学生随时查询,不予全班公示。每周在班级显著位置只公示小组积分情况)。尤其是公示台上,随时变化的每个小组的积分排名,既满足了学生的求胜心理,又不断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尤其是这种小组间的积分竞赛,积分差距越小,竞争越激烈。如果积分差距过大,积分低的小组看不到追赶和超越的希望,反而会丧失挑战的信心,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而小组积分又是客观的,哪个小组的努力多,哪个小组的积分就高;哪个小组的努力少,哪个小组的积分就低。并且,这种差距,时间越长越容易拉大。为了尽量缩小差距,促进竞争,让积分靠前的小组时刻保持压力,让积分靠后的小组能够“跳一跳摘桃子”,我们采取定时清零制度:小组积分一周一公示,一月一清零。每个月将每个小组的积分进行排名总结,进行表扬激励,然后下个月再从零开始,重新进行积分。上个月的小组积分计入学期总积分,不再计入下个月的积分公示和排名。这样更有利于增强激励性。

4.适当奖励

积分排名,很好地满足了学生们的求胜心理,这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但孩子就是孩子,尤其是小学生,适当地来一点儿物质奖励,往往效果更好。因此,每月积分总结,我也会精心选择一些小礼品,小点心、小水果、糖或学习用品,多数时候会尽量挑选一些小包装、数量多、便于分享的东西。花钱不多,但总能给孩子们一些惊喜。

积分前三的小组,所有组员——奖,每个小组积分最高的——奖,每个小组进步最大的——奖,全班积分前十的——奖,全班进步最大的——奖……有的学生可能要奖好几次,各种奖品都能挑选到(所有奖品,每次一件,定量不定具体东西,由学生自由挑选,先奖先选),有的学生可能一次也没奖到。最后,根据剩下奖品的多少,教师随机奖励、组长热情推荐、学生主动要求……尽量保证每个学生最少能分到一件小奖品,鼓励到每个学生。当然,奖品不是目的,鼓励最为重要,切不可过多依赖物质奖励。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积分制如同玩游戏,时时让学生充满成就感和挑战欲。而混合式积分制,则将小组里的每个人捆绑到了同一辆“战车”上,团结互助、相互鼓励、相互监督,更加有意义,也更加有效果。

当然,凡事没有绝对。即使拿着混合式积分制这把“青草”,一个班四五十头“牛”,也不敢保证每头“牛”都对“青草”感兴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路子对了,拿“青草”引着“牛”走,不仅目标明确,省心省力,更不必担心与“牛”较劲,被“牛”用角顶翻,这就是混合式积分制的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小组长全班考核
分餐小组长
全班都变成了苹果
原因
内部考核
凭什么第一是你的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小组长的烦恼
小组长的烦恼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