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古诗散文化改写探究《涉江采芙蓉》的叙事角度

2020-03-08 14:16李黎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涉江散文化鱼戏

李黎

古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新课标对教与学的關系提出了明确而丰富的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诗词的意境,找出构成意境的意象,把握诗歌具有结构跳跃、语言凝炼等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散文化改写,在准确把握原文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细节描写,对人物、环境做具体刻画,对故事情节也可以做一定的补充,使内容更加丰富,从而更加接近原文所表达的思想。由于古诗言简意赅,通过散文化改写后,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下面以《涉江采芙蓉》教学为例,谈谈散文化改写古诗对探明叙述角度的意义。

一、《涉江采芙蓉》的诗情画意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一中的经典诗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经典篇目。“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首诗共40字,文字本身的信息是有限的,究竟是思妇诗、闺怨诗还是为了表达男女双方的互相思念呢?光是从诗歌字面是难以得出答案的。在讲这首诗时,我组织学生将其改写成散文,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融入阅读者的独特情感体验,得到了令人惊喜的效果。

古诗文字洗练,意思又富于跳跃性,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找出诗歌的意象,遵循诗人的写作思路,或者按照诗歌行文规律,或者通过现实生活经验对诗文结构进行变通、还原甚至整合,辅之以想象和联想,就能把有限的文字内容给出的那些有限、模糊的意象,描摹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或一个连续的过程。因为将诗歌散文化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原作的再创作。加之适当的环境描写,补充或渲染出诗歌特定环境下诗歌叙述主体的活动氛围,就构建了诗歌主人公的活动情景。我们发现,虽然诗词给出的信息是一定的,但不同的阅读者通过散文化改写后,那些原本情节简单的古诗内容变得丰富许多,因为阅读主体的体验不同,他们会对诗歌的情境进行渲染,或者在情节上加上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于是呈现出不一样的理解。

二、《涉江采芙蓉》散文化改写

按照如下步骤完成《涉江采芙蓉》的诗歌赏鉴:首先布置课前预习,查找与《古诗十九首》有关的背景资料、内容资料,查找采莲的同类诗歌等;在上课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传达的情感。学生能够快速得出诗歌饱含了忧伤的思念之情。第二个环节是探究问题:这首诗究竟抒发的是谁的情感呢?这时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征夫之苦、思妇之思、夫妇互思的观点均有。最后,要求学生结合所查找的资料,用散文化的文字改写这首诗。

例如:“清风裹着丽日的花香,摇曳着江边的新荷,也漾起了阵阵春波,使我无法在梦中看清那姑娘身上的绫罗。应是在生有兰草的池泽,她边采下我最爱闻的芙蓉,边唱起我最爱听的莲歌。可采下的芙蓉她向何方寄去,鸿雁与青鸟竟都不可相托。因为她爱着的我,正与她天各一方。我回头凝望,望向故乡。浮云遮蔽了白日,使我望不到归途的边涯。芙蓉池前,我与她共立过几次白首的约定,如今却两地分隔。我只恨那清风,不能把芙蓉花香带到我的身旁,使我为她忧伤,直到死去,葬在种满荷花的水塘。”赏析:本诗有两个场景,一个是“涉江采芙蓉”,一个是“还顾望旧乡”。很明显,第一个场景描写的是妻子,第二个场景描写的是丈夫。要想知道妻子丈夫谁是主体,就看究竟是妻子在第一个场景下悬想到了丈夫的第二个场景,还是第一个场景是丈夫在第二个场景下悬想出来的。我比较认同后者。就如同杜甫的《月夜》,诗人完全可以在开篇就点出悬想,比较合理也说得通,能很好地表达出游子的无奈与对妻子的思念。而要是前者,我觉得比较生硬,从妻子到游子的角度转换太大,没有汉诗的自然。所以我以为,本诗的抒情主体应当是游子,表达的也是游子对妻子的思念,对家乡的怀想。

再如:“又是一年采莲的日子,我渡过那有许许多多散发着野花芬芳的兰泽河畔去采摘芙蓉。思绪悠远,那美丽的花儿呀,我采摘下来又能送给谁呢?我想到我的心上人,此刻的你一定不时张望着故乡。想到你回乡之路如此的漫长,我们两情相悦却天各一方。我的思念如此绵长,我的思念无比忧伤,在每一个莲花盛开的季节,我们终将在漫长的思念中无助地老去。”赏析:看到这个题目《涉江采芙蓉》,我立刻想到了以前读过的诗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多水的江南如同哀婉的江南女子,柔情似水,思念绵长。作为女子,不停地想念远方的爱人,一见到熟悉的场景就想到曾经采莲相赠的场面。诗中的各种场景,引发出了相应的情感,因此,在我看来,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应该是采莲的女子。

最后:“年年夏日里,莲花红似火;涉江采芙蓉,女子多婀娜。兰泽芳草多,芙蓉好颜色。采来送给谁,若有所思状。莫非在远道?莫非有离索?她们望故乡,故乡路途遥。芙蓉朵朵开,女子人数多。莲花虽美丽,采莲活儿苦。她们采莲来,同心而离居。悠悠岁月里,时光多蹉跎。面颊多忧伤,终老莲蓬间。”赏析:从诗歌的一些表达情感的词语,尤其是最后一句“忧伤以终老”可以看出,诗歌是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通过对“采芙蓉”者“涉江”“所思”“顾望”“忧伤”“终老”等词可知,作者不是为某一个人而抒发情感,而是抒发了对这一类“采芙蓉”的劳动者在艰难的世道中忧劳忧愁的深切同情。

以上的例文很好地解决了本诗难点“抒情主人公是谁”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是采莲女,因为女子才有如此丰富细腻的情感,多愁善感似乎是女子的“专利”;有的认为是游子,因为男子保家卫国或者追求功名,他们在外漂泊,更加容易想起令人忧伤的往事;还有的认为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可能作者正是看到了采莲女面带愁思,猜想她们同心离索的人生故事,因而倍感同情。对这些答案,我并没有做统一的“标答”。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答案的多样性,正是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表现之一。

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语文课堂,在古诗文教学中尝试散文化改写古诗,是基于对文本的尊重,也体现了师生与文本之间积极有效的对话,能够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和研究;其次,也是真正将听说读写贯穿课堂的有效途径,朗读体悟诗情,改写拓展诗境,想象丰满人物。引导学生用散文改写古典诗歌,将经典传承,让读写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思考的独特性,是一个有效、有趣、有意义的尝试。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100081)

猜你喜欢
涉江散文化鱼戏
“枉渚”与“辰阳”究竟在何处?
——追寻屈原《涉江》诗中两个地名所指称的地理实体①
采莲曲
从前慢:古诗里的痴守——从《静女》《涉江采芙蓉》说起
我们记取的美丽瞬间,都是生命曾经盛开的证据——读《涉江采芙蓉》
读迷作品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The image“lotus”in I gather lotus blooms across the steam
探究新形势下散文化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
新闻散文化写作探究
植物占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