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深
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是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活动,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相关联的多文本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习得方法、发展思维、建构知识、形成共识,达到由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的阅读效果,阅读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在高中散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对落实新课标精神,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以经典散文《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思考。
一、整合文本语言特点
群文阅读能整合多个文本的语言特点,帮助学生在散文学习中发展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发展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内容。选入教材的散文作品大多文质兼美,具有“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载道”的共同特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教材,积极创设语言环境,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不断发展语文实践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群文阅读教学立足于文本之间的“同一性”,能够为学生提供言语个性空间的生成性环境,通过引导学生对多文本语言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对“同类”文本有更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广的阅读视野,从而扩大自己的思想视野和增加感受的深度,更好地提升了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比如,在教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四、五、六段,注重散文语言的赏析,学生不难把握文章景物描写的特点:在音韵方面,多用叠音词,注重音节的匀称和谐;词语选用方面,多用口语化的词语,亲切自然;句式方面,有整句、散句,长短变化,张弛有度;辞格方面,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还特别运用了通感,形象生动而富有诗意。通过学习,学生初步获得了散文语言优美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让学生泛读同是描写荷花的《清塘荷韵》(季羡林)、《荷园意境》(张华北)两篇文章,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作品中经典写景句段,并赏析写景方法,通过比较整合,给学生带来语言“同中有异”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提高了他們对散文优美语言的认识,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
二、在比较中求同存异
群文阅读能引领学生在比较中鉴别、求同存异,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根据“语文思维培育理论”的观点,“语文是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语文思维培育以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思维品质为基本任务。”群文阅读通常是有一定内在关系的三篇或三篇以上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对几篇文章加以比照、分析、归纳,辨别出文章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将多个文本视作一个整体,学生在进行阅读比较时,除了单篇前后纵向比较以外,还有文本之间各类语文因素的横向比较。
这种纵横交织的比较,可形成立体的网状结构,丰富了学生对作品的认知,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培养,聚合思维也得到了提升。
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可以选择多篇类读的方式,将《荷塘月色》、《清塘荷韵》(季羡林)、《荷塘晨色》(史荣东)三篇文章结群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步体悟和把握同类文本的基本构思方法,找出三篇文章的结构(线索),在类比中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选材、结构的认识,为学生今后写作同类文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多角度品读文本
群文阅读注重学生对文本的多角度品读,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品质。在群文阅读中,学生通过品读同类文本、鉴赏语言艺术、体验作者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这在散文的阅读中尤为明显。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经典散文,我们可以把有着北大情缘的学者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和张华北、史荣东两位当代作家写的相同题材的散文《荷园意境》、《荷塘晨色》放到一起欣赏,设置“品荷语”、“赏荷境”两个专题,通过读、思、悟三个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荷叶、荷花、荷香、荷塘(流水)、月色等景物描写进行比较分析,品味散文意境之美。这样的阅读活动,可以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呈现荷之美,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体验和鉴赏活动中,让学生在美不胜收的场景中领略文学艺术的风采,并逐渐强化自身的审美意识,提高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多层面探究主题
群文阅读能指引学生多层面探究主题,唤醒民族文化记忆,促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语言积淀,初步具有对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吸纳、传承与发展的能力。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群文阅读十分强调的一个重点。
散文作为自述性文体,“作者”超越“世界”“文本”“读者”等其他因素占据首要位置。但因为文本本身的信息量有限,所以,要想真正深入作者内心,就不得不采用“专题阅读”“互文解读”的方法。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对文章主题的探究”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们可就“作者内心‘不平静的原因”进行主题阅读。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阅读相关文章,合作探讨,便可以明白作者内心‘不平静的原因有:一是家庭问题的困扰:父子失和;家累繁重。(朱自清的《儿女》《笑的历史》中相关片段为证);二是作为一名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面对社会变局、思想困境时产生的空虚、苦闷、彷徨。(朱自清的《哪里走》《一封信》中相关片段为证);三是离开故土后回望不已的乡愁,对南方生活的怀恋。(朱自清的《一封信》中相关片段为证)
通过这样的专题阅读,将零散文本重组,指导学生由点到面、多层面进行主题探究,用历史和现代的观点审视思考,通过体味朱自清先生的爱与痛,窥见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与痛、一代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感,让学生既能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染,又能理性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总之,群文阅读既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对阅读教学尤其是散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在新课标的背景下,群文阅读教学必将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助推器。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三水中学(52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