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艳红
教与学是互动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教得好,还要学生学得好。在《香菱学诗》一文中,林黛玉善于引导,激发学生兴趣,香菱刻苦学习,乐于钻研,他们形成教学中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得香菱学诗从不可能到可能。因此,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香菱学诗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和教学智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黛玉教诗:教学有法
在《香菱学诗》中,林黛玉通过三次教学把香菱这个诗词爱好者培养成可以入海棠诗社的小诗人。特级教师程红兵针对教师讲课提到三种境界,林黛玉作为教师的教育智慧具体如下。
1.用心教诗
“第一个境界,想得清楚,说得明白,让学生听得懂,说得出。”黛玉对香菱的第一堂课:黛玉一句“什么难事”把学生初学诗时的畏惧一扫而空,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也让初学者对学习有了信心。“不过”一句拨云见日,一语中的,点出作诗关键,揭开神秘感。接着,黛玉对香菱爱读陆游诗歌的学习习惯予以制止。在黛玉心中她深深明白“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的道理。其次,黛玉给香菱推荐了必读书目。这些书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从数量上来说,一共有三五百首,有量的积累。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推荐经典名著,特别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意识极其重要,随着阅读数量的增加,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提高,也是从根本上提高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途径。最后,相信她不出一年定能成诗翁,给予学生充分信任。肯定和激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迫切需要,这种需要会使他在努力过程中,得到高峰体验,用最有效最完整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潜力,来提升自我,塑造自我。
2.交流读诗
“第二个境界,声情并茂,传神动听,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黛玉的第二节课上,师生在问答中达成品读诗歌、揣摩诗歌语言及意境的教学目标。黛玉对香菱说:“讲究讨论,方能长进。”引导香菱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讨论式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是基于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规定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前提,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材为主要载体,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提出问题并进行探讨,最后能运用目前所学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3.限韵作诗
“第三个境界,话语有限,其意无穷,使学生充分想象,思也无涯。”经过两次教学,黛玉要求香菱大胆实践。黛玉在第三节课上,对香菱的第一次诗作,首先肯定有意思,但又指出不足:“措辞不雅”,并且帮助她找到了不足的原因,鼓励学生“只管放开胆子去做”。对第二次诗作,黛玉说“难为他”,这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护,“还不好”是对作业的评价,“过于穿凿”是不好的原因,“另做”是提出要求。在学生困难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肯定,这是学生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也是后续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香菱学诗——咬定青山不放松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纵观香菱的学习过程,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言。
1.学有目标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香菱本是苦命女子,对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分外珍惜。她又極其聪慧,一经点拨就能瞬间领悟,抓住重点。从学习主体上来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知识,认真地参透道理,才能事半功倍。香菱对诗歌的热爱,对黛玉等诗意女子的羡慕就是她学习的内驱力。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正是因为香菱强烈的内部动力驱动,使她在与教师谈论中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感知能力。
2.学贵有恒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作诗并非易事,认准目标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苦求知,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香菱这种如痴如醉的学习状态,全情投入的学习态度,充分说明了沉浸在诗歌的艺术国度,她的精神得到舒展,这种舒展使她挣脱了任何枷锁的束缚。这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
3.学有渐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诗的艺术世界里,香菱陶醉其中,可以茶饭不思,废寝忘食。这样的执着与痴迷,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梦中得诗。在香菱学诗这个教学案例中,她的痴心、苦心、专心、尽心尽显纸上,不难看出她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最大的学习动力。最后那首众人称赞的诗并不是梦中偶得,正如文中所言,是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的结果。
三、《香菱学诗》教与学的智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处处充满智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自由娴熟地运用到课堂的教与学中,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刻苦学习。黛玉和香菱教与学的教育启示如下。
1.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平台
黛玉和香菱,一主一仆,但是在教与学中却没有俯仰的高傲和阶层的壁垒,她们平等对话交流,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学生学有困难时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帮助,学生学有进步时要肯定和赞许,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人格上的平等,这要求师生彼此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作为“人”所应享有的人格尊严,不说不做伤害学生自尊的语言和事情。语文是人学,只有充分尊重学生,没有居高临下的师威,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教导下健康成长。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其自读自悟的阅读过程、自我内化的创作过程不加干涉,培养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让学生自己在实践探究中获得真知。教师的教就不是停留在教知识的层面了,而是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了。
3.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体验
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新课标指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获得审美体验,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香菱对王维诗句的解读就是最好的模板。香菱的个性化解读源于她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诗歌的意境情感联系起来,把文学生活化而产生了共鸣。文学艺术背后的意蕴往往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种独特的体验,都需要学生能对作品有独到的理解,才能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
综上所述,《香菱学诗》中黛玉由浅入深地教,引导香菱读、品、写,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最终写出佳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构成了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7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