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单角子宫合并残角子宫妊娠2例

2020-03-08 14:52余春艳黄文霞曾可为彭格红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双胎包块宫腔

余春艳 黄文霞 曾可为 彭格红

病例1,患者女,27 岁,因外院超声检查示宫内双胎妊娠并胎儿死亡,引产失败转入我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子宫增大如孕4个月。超声检查:宫腔未见妊娠囊。双侧卵巢正常,腹、盆腔无积液。子宫右后方与右卵巢间见10.6 cm×9.7 cm×10.0 cm 混合性团块(图1),边界清,内见两个变形胎儿及胎盘,均无胎心,头臀径分别为7.3 cm、6.8 cm,团块周边见子宫肌层回声,最薄处厚0.3 cm;CDFI 可探及丰富血流信号。二维超声矢状切面示子宫似呈长梭形,横切面示子宫底部较窄,扫查包块与宫颈不相通。三维多平面成像:宫腔呈柳叶状偏向宫底左侧(图2)。超声诊断:单角子宫合并残角子宫双胎妊娠,双胎均停止发育。行经腹右侧残角子宫及右侧输卵管切除术,术中于子宫右后方见10 cm包块,其基底部与子宫右侧相连,右侧卵巢固有韧带及输卵管位于其上,内见两个孕14周变形胎儿。

病例2,患者女,18岁,因停经3个月,外院超声检查发现腹腔妊娠入院。体格检查:左附件区扪及大小约6 cm×5 cm包块。超声检查:宫腔内见3.5 cm×1.1 cm 无回声区;双侧卵巢正常,腹、盆腔无积液,紧贴子宫左前方见7.7 cm×7.5 cm×7.0 cm 混合性团块(图3),边界清,内见一胎儿及胎盘,胎心可见,头臀径6.4 cm,团块周边见子宫肌层回声,最薄处厚约0.2 cm;CDFI 可探及丰富血流信号。二维超声矢状切面示子宫似呈长梭形,横切面示子宫底部较窄,包块与宫颈不相通。三维自由解剖成像:宫腔呈单一管状略偏向宫底右侧(图4)。超声诊断:单角子宫合并残角子宫妊娠,宫腔少量积液。行经腹左侧残角子宫及左侧输卵管切除术,术中于子宫左侧见8 cm 包块,其基底部与子宫左侧相连,左侧卵巢固有韧带及输卵管位于其上,内见孕13周胎儿。

讨论:残角子宫妊娠发生率为万分之0.10~0.82[1]。病例1为残角子宫内双胎妊娠,更为罕见。残角子宫分3型:Ⅰ型,残角子宫有内膜,与单角子宫宫腔相通;Ⅱ型,残角子宫有内膜,与单角子宫宫腔不通;Ⅲ型,残角子宫无宫腔[2]。病例1前期误诊正常宫内妊娠,可能是由于增大的子宫遮挡,盆腔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显示不清。病例2 误诊腹腔妊娠,可能是未注意包块与宫颈关系及包块周边子宫肌层。为避免漏误诊,临床可采用经阴道联合腹部超声检查,明确包块与子宫的关系;二维超声观察横切面子宫底部内膜,当内膜短小、不对称,应警惕子宫畸形;应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可有效避免漏误诊。病例1 采用多平面成像,能显示子宫冠状切面,完整观察宫腔形态;病例2 因患者子宫弧度较大,故采用自由解剖成像,可更清晰完整显示宫腔形态,说明自由解剖成像不受正交平面的限制,适用于弧度较大的子宫成像。总之,二维超声联合三维成像技术可提高子宫畸形合并妊娠的诊断率,降低误诊率,有助于对子宫畸形的分类,为临床提供准确信息。

图1 二维超声子宫横切面示右侧残角子宫妊娠(UT:子宫;F:胎儿)

图2 三维超声多平面成像示单角子宫宫腔呈柳叶状(UT:子宫;END:子宫内膜)

图3 二维超声子宫横切面示左侧残角子宫妊娠(UT:子宫;M:包块)

图4 三维超声自由解剖成像示单角子宫宫腔呈管状伴宫腔积液

猜你喜欢
双胎包块宫腔
多发肿瘤样钙盐沉着症复发1例
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粘连切除术后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分析
不典型宫腔粘连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漏误诊分析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超声宫腔水造影对宫腔粘连的评估分析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龙凤双胎
双胎妊娠的孕期胎儿监护
超声宫腔水造影在宫腔病变中的应用评价
香油消肿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