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方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德阳 618000)
中江县隶属德阳市,是位于川中丘陵地区西部的农业大县,东邻三台,南达大英、蓬溪、乐至,西接金堂、广汉,北抵旌阳、罗江、绵阳。全县东西宽约50公里,南北长约140公里,总幅员面积20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万亩。
中江县是四川省25个丘陵大县之一,丘陵耕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7%。县境地形为带状,从北至南长110公里,从东至西宽40公里。西北高,东南低,为中低山区介于丘陵,其中有宽谷浅、中、深丘和窄谷中、深丘。
中江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生态相对平衡。气候特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883毫米,无霜期286天。森林覆盖率31.12%,绿化覆盖率31.52%。
中江县2018年城镇化情况:
(资料来源:德阳统计年鉴2020)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中江的城镇化率比较低,2018年全国的人口城镇化率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德阳市的城镇化率是年末常住人口354.5万人,城镇化率52.4%。年末常住人口107.7万人,城镇化率40.9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德阳市平均水平,在整个四川省处于中位数以后,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产业分布方面,产业分布不均衡,不符合3:2:1的健康产业需求。中江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互不相抵,且财政收入呈下降之势。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差距很大。城镇人口124.2万人,乡村人口262.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3万人,死亡人口2.6万人。
1、人口资源较为丰富,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为均衡。中江县的人口达143万,劳动人口为,在全省居领先地位。
2、天赋资源并不丰富,土地分布零散,不易集中经营整理。和相邻的什邡、广汉相比,中江县的矿产资源储量贫乏。
3、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中江县没有成规模的工业。现有工业支柱为烟草、制药工业,规模较小,整体工业实力较弱。
农业资源丰富。四川丘陵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无霜期长并且光热充足,加上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主要包括了红薯、玉米、土豆、竹子、小麦、蔬菜、油菜、棉花等,是国家粮油、蔬菜、猪肉生产基地县。中江的丹参、白芍、挂面获地理保护标志,可以充分开发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带动经济发展。
人口多人力资源潜力大。中江的人口达到139.48万,充足的劳动力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使四川丘陵地区的劳动力使用成本优势明显。
交通优势。中江的区位优势较为明显。距成都 70 公里,距德阳43公里。境内有成巴、城南两条高速公路,第三绕城高速经过大部分县境。这就使得中江在川内丘陵大县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交通优势。
较为发达的中药产业,白芍、丹参。中江县自古有种植芍药的传统,且芍药的品相、药用价值较高。
乡村旅游有一定的基础。产生了集凤镇石垭子芍药谷等一批乡村旅游代表村镇。
投融资能力弱,财政基础差。丘陵地区政府运用市场化手段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水平不高,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不够强,现行的建设模式对政府财政资金的依存度过高,投资方式非常单一。再加上四川丘陵地区金融业发展不足,政府通过融资平台融资受到限制,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处于发展后劲不足的状态。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丘陵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瓶颈。
产业支撑力不足。城镇的发展,人口在城镇的集中,需要有产业的支撑。长期以来丘陵地区城乡产业结构总体层次普遍偏低,农业产业比重较大,大多属于农业大县和工业弱县。目前,以中江为代表的丘陵地区经济发展对城镇的支撑力度明显不足。虽然形成了主导产业,但竞争优势不明显,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就业的承载力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人口就业和农业人口转移。
中国开启新一轮城镇化建设。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依赖外需和投资,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十八大报告和 201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城镇化提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提出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中国必将开启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建设。
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后,来自欧美国家的外需大幅下降,使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巨大影响。再加上近年来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丘陵地区可以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推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开始实施。 2011 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这是西部地区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获批的第三个国家级区域规划。四川丘陵地区几乎全部涵盖在其中,四川丘陵地区的发展在整个成渝经济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正式发布实施,必将为处于这一区域中的四川丘陵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耕地保护任务重。随着我国大中型城市的迅猛发展,大中型城市周边的平原地区那些重要的、条件较好的农业土地大多在第一轮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被吞噬了。如今,发展农业的历史重任落到了丘陵地区肩上,国家 18 亿亩耕地红线相当大的比重都转移到了丘陵地区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丘陵地区不得不承担起国家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重要任务。这就意味着丘陵地区的城镇化、工业化在占用土地方面要格外谨慎,要在保护耕地的约束条件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而不能盲目追求摊大饼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必须提高土地利用率,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四川丘陵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制度因素制约。我国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尤其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收到限制。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农村土地所有权模糊,土地作为农民基本的生产工具无法顺利流转,农民被限制在土地之上,既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又制约了农民进入城镇追求自我发展的能力。 如何突破制度障碍,创新制度实现人口的合理自由流动,同时避免城镇人口过快增长,实现农村土地集中利用和土地的合理流转又避免农民利益遭到损害是丘陵地区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
融入成渝城市带。2016年3月30日,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成渝城巿群发展规划》,将成渝城市群范围划定为:重庆市的27个区(县)以及开县、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北川县、平武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约9100万人。基本原则是,以培育发展城市群为导向,优化整合区域资源,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空间分布、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内对外开放。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城市群边界、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和空间结构,形成推动全国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培训发展劳动力资源,规划土地,加快土地流转,将人口从第一产业解放出来。2012年全县培训农民工12.61万人,同比增加0.81万人,增长6.8%。其中,农村新生劳动者提升培训近2万人。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经济农业,但要注意方式和规模的问题。2012年,红色旅游、芍药谷生态观光旅游快速发展,实现旅游收人8.1亿元,增长45%。2013年,中国芍药之乡AAAA级旅游景区、度假中心建设有序推进,成功举办中国芍药之乡(四川·中江)首届生态旅游赏花节,芍药谷、继光故里、仓山古镇等旅游品牌特色凸显,全年旅游收人10.2亿元。
壮大县域及村镇多级节点,加快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中心域。加快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中心镇,使之成为聚集产业的结,吸引农民的点,县域经济发展的极、推进城镇化必须给予县域中心城市发展最大可能的支持,促进二三产业向县域中心城市集聚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能化,通过扩容提质,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在小城镇建设上,把县域中心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予以大力培育,提升重点中心镇的综合实力,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强镇或县域经济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