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时代意涵

2020-03-05 01:48齐艳永
时代人物 2020年36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特色

齐艳永 张 喆

(陆军装甲兵学院 北京 100072)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正式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作出了明确表述。“习近平法治思想”是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之后,提出并进行表述的又一重要思想概念。

习近平法治思想即结合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法律思想,又承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法制建设的相关思想,以及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的法治思想发展而来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渊源就是在上述法治思想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起来的。

追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时便有所展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法治思想便实现了重大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紧紧围绕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等重大问题,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1]在领导国家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习近平孕育了比较丰富的法治思想;从十八大到十八届四中全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已经基本形成;十八届四中全会后,习近平法治思想日趋完善,处在深入发展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面,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其法治思想的基本形成。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创造性的提出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目标、总抓手和基本任务、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解答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制定了法治中国建设的路线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2]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并且明确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成果,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法治思想运用辩证思维分析法治现状,运用长远眼光分析法治问题,运用战略思维谋划法治全局,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与中国具体的法治实践相结合,从国家整体战略布局的高度来思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神内核是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以人民为主体的法治思想。在目的上要为了人民,在实施上要依靠人民,在功能上要造福人民,在运用上要保护人民。从法律角度而言,在立法方面,要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在执法方面,要保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司法方面,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权利。要把公平正义视作法治建设的根本所在。我们不仅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法院判决的司法案件中感受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更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法律规定中以及每一项执行决定中都要感受到公平与正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人民利益为主线,以公平正义为核心,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调树立以民为本理念,坚持科学立法;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严格执法;落实人民至上的原则,坚持公正司法;彰显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全民守法。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从始至终的为之而努力奋斗。忘记这个初心和使命,党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就会失去人民、失去未来。只要我们党只有牢牢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牢牢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检视自己,不文过饰非,不掩饰缺点,坚决同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的现象作斗争,就一定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党作为一个百年大党,只有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只有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才能实现长期执政。我们党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根”和“魂”,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正是有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红色血脉与基因,我们党才能走到今天,也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我们的法治建设才得以取得今天的成绩。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针,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针。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要有科学理论做指导,同时还要加强理论思维,不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取得新成果,总结好、运用好党关于新时代加强法治建设的思想理论成果,更好指导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基于此,习近平法治思想应运而生,成为我们党和国家法治建设的总依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动力,又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法治作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必然成为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基本方式。党领导人民只有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伟大斗争,才能有效地应对挑战。[4]

作为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执政一个有着将近百年的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建设,这一新的历史的伟大工程,应当也必须将依法治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一历史伟大事业中,也必须统一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中。政治离不开法治,法治也离不开政治,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脱离了法治谈政治,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脱离了政治谈法治,法治与政治自始至终都是紧密地联系子一起的。马克思讲过一句话,“所有的公法都是政治术语的逻辑表达”。司法是也必然是政治在市民生活当中的延伸与发展,每一套法律的背后都暗含其价值,价值的背后也都有固有的逻辑,逻辑都有起点,起点就是政治立场。处理好政治和法治之间关系的核心,是要处理好党和法之间的关系。我们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七十多年执政中正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党与法的关系处理的得当,才是我们的党走到了今天。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坚持和完善习近平法治思想则是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总方针和总依据。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就体现了我们治党治国理念的变化,把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起来,也是中国法治道路的重大特点。在治党方面,我们已经形成了140部左右的党内法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规治党深入人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得民心。要把依规治党统一于依法治国当中,这两者是互补关系。只有将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结合起来,我们的法治建设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实施就要求要依靠执法,要依靠司法,要依靠守法。同时,执法、司法还需要考虑效率问题,也就是要高效实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伟大事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和根本成就。中国的法治道路,要实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自上而下,就是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带领人民走法治的道路,自下而上就是人民的改革推动。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大多的法律都是依靠人民的力量不断推动产生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参与推动相结合,中国才能走通自己的法治道路。

中国的法治建设设置的阶段性目标为,在2035年前后,要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到2050年,要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法治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定位,不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的,而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有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我国的法治建设定会实现质的飞跃,伟大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定会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法治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镜头·中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