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宝德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为配合“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首先与苏联、朝鲜、蒙古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文化外交关系,因此,当时中蒙两国间的文化交流相当频繁。1950年8月,中国领导人向刚刚到任的蒙古驻华大使贾尔卡赛汗提出了中蒙文化合作事宜,甚至涉及到细节层面的问题。刘少奇与周恩来向蒙古提出希望得到800本主要关于畜牧方面的蒙古书籍;请蒙古演员来华表演;需要配蒙古语音的苏联影片、蒙古影片与杂志;派遣留学生到蒙古学习新蒙文与畜牧业方面的知识等问题。由此可见,中国对蒙古建立文化合作关系非常迫切,甚至超过了两国间经济领域的合作。反观1950年8月时的中蒙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还未展开,仅停留在表达意向的阶段,远未达到交流细节层面的问题。1951年中国政府在北京举办了包括蒙古提供的图片在内的人民民主国家图片展览会,这是中蒙两国建交后的第一项文化交流活动。与此同时,中国首批学生赴蒙留学,开启了中蒙双边教育和文化合作的序幕。
为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关系,蒙古提出签订经济协定后,中国趁机要求在条约中加入文化合作事项,经过多轮谈判后于1952年10月4日签订了《中蒙经济及文化合作协定》,这也是是两国间签订的第一个协定。《中蒙经济及文化合作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中蒙两国之间正式建立了文化外交关系,两国友好合作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依据《中蒙经济及文化合作协定》,从1954年开始中蒙两国的文化部门每年都会签订年度文化合作执行计划,决定当年的文化合作内容。至此,中蒙两国的文化交流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从1951年到1955年,中蒙在教育、艺术、文学、体育、电影、翻译出版等领域进行了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促进了中蒙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为两国政治与经济关系的深入发展创造了友好氛围。
“友好旬”是以中蒙两国国庆或建党纪念日等重大节日为契机,进行图片展览、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等项目,旨在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为促进两国人文领域的交流和庆祝新中国三周年国庆,从1952年9月30日开始蒙古政府在首都乌兰巴托和全蒙18个省会举办了盛大的“蒙中友好旬”活动。中国政府派出歌舞团、文艺代表团和工业展览代表团等三支代表团。乌兰巴托各报和各省地方报纸发表社论,并以巨大篇幅连续刊载了介绍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文章和照片。蒙古国家剧院演出了中国名剧“白毛女”。“中国人民的胜利”“白毛女”“抗美援朝”“翠岗红旗”“钢铁战士”“中华女儿”等六部影片于10月1日起在乌兰巴托的尼尔杰布·奥奇布中央电影院和阿勒特电影院放映,并在乔巴山、翁都尔汉、三音尚达、齐齐尔里克和科布多五个城市也同时放映。中国工业展览会于10月1日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正式开幕。展览会分为两个展览馆,共占面积2000多平方公尺,展览品有2680余种。第一馆展出了机器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窑业、橡胶工业、皮革工业、造纸工业、纺织工业的产品,农产品、土特产品、日用百货、医药器材等。第二馆陈列着特种工艺品、各种茶叶和生活用品等。仅十月五日一天,参观第一馆的观众即达一万六千余人,参观第二馆的有一万三千余人,五天之内参观者已超过乌兰巴托人口的半数。中国歌舞团在蒙古国家剧院和各工厂、学校、机关连日举行了十四次演出。在南杭爱省、乌布沙诺尔省、布尔甘省、戈壁阿尔泰省的省会,工人和牧民们以极大的兴趣参观了新中国的图片展览。戈壁阿尔泰省的图片展览会在10月2日一天内,即有一千多人前往参观。布尔甘省举行的介绍新中国的演讲会,到会的有二千多人。南杭爱省派出四个宣传队带着中国影片到四个苏木(县)放映,在偏僻的牧民居住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工作。乌布沙诺尔省的省会乌兰巩成立了五个研究中国建设成就的小组,参加的有四百多人。10月10日,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和全国十八个省的省会宣告闭幕。
1953年4月16日开始,由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家音乐剧话剧院一部分音乐、歌剧、舞蹈演员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家大马戏团一部分杂技演员组成的蒙古人民共和国艺术团在占巴乐道尔基的率领下在北京、上海、杭州、哈尔滨等九个城市进行了表演与访问。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各级党政领导人参与接见并观看演出。由中国文化部主持下,蒙古人民共和国艺术团于4月19日在北京剧场举行了音乐、舞蹈、杂技演出开幕典礼。蒙古驻华大使贾尔卡赛汗和大使馆人员、中国著名艺术家、文艺团体负责人、各机关、团体代表等一千多人参加了开幕典礼。为招待北京市工人,蒙古人民共和国艺术团的音乐、舞蹈、杂技表演会于4月24日晚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劳动剧场举行,到会观众有四千多人。蒙古艺术团表演了独唱、合唱,民间器乐和管弦乐合奏、独奏、歌剧、柔软舞、健身表演和杂技等几十项节目。4月24日,蒙古人民共和国艺术团与中国文学、电影、美术、音乐、戏剧、舞蹈、戏曲、杂技等各界人士举行了座谈会。通过各种小型座谈会,中蒙两国文艺工作者进行深谈,充分交流两国文艺工作的经验,并互相学习了各种节目的表演艺术。
同年10月上旬,蒙古人民共和国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周年,在乌兰巴托举办“蒙中友好旬”之际,中国派出文艺代表团和杂技团赴蒙古演出交流。杂技团在蒙古停留了十四天,演出了十九场,受到了蒙古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称赞。此外,还与蒙古著名杂技艺术演员进行了相互学习。在乌兰巴托市的国家剧院演出了中国话剧《战斗里成长》;全国电影院连续播放了《鞍钢在建设中》《抗美援朝》《智取华山》《草原上的人们》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中国影片。在全国各地举行的中国图片展览也受到了蒙古人民的热烈欢迎。蒙古“真理报”发表了“中国人民的光荣的节日”和“蒙中两国人民的兄弟友谊”等社论,还登载了许多介绍新中国五年来在各方面所获得的巨大成就的文章。蒙古人民共和国举办的“蒙中友好旬”的各项活动以及我国文艺代表团和杂技团的访问演出,促进了中蒙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总的来说,20世纪50年代初是中蒙两国关系的升温期。从1951年至1955年期间,中蒙两国在教育、艺术、文学、科学、电影、翻译出版等领域进行了交流,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促进了中蒙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为两国政治与经济关系的深入发展创造了友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