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在预防神经内科患者跌倒中的应用

2020-03-05 04:38
齐鲁护理杂志 2020年3期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江苏扬州225001)

护理安全管理是质量控制的核心,也是预防及减少医疗纠纷及事故的重要环节。跌倒是指患者突然或非故意的停顿,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是护理安全管理中常见的风险事件[1]。跌倒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及医疗护理费用,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2]。目前,国内在预防跌倒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预防跌倒管理方法的探究、预防跌倒评估工具的使用、跌倒现状与预防措施,而运用集跌倒风险评估、电脑护理系统、信息化健康教育、问卷星实时反馈、跌倒事件上报与追踪等于一体的全程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研究鲜有报道[3-5]。2018年我科将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作为质量持续改进的主题之一,借助信息化手段对神经内科跌倒高危人群进行全程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实施全程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前的住院患者3003例和实施后的住院患者3081例为研究对象。实施前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跌倒风险评估筛选跌倒高危患者

1.2.1.1 评估的工具 采用约翰霍普金斯跌倒评估表[6],见表1。该表主要分为2个部分,若患者的实际情况符合第一部分任一条目,则要采取专科预防跌倒措施;若患者的实际情况不符合第一部分的任何条目,则进入第二部分的评定,评分越高,危险性越高,评分<6分为低度危险,6~13分为中度风险,>13分为高度风险。若评分>13分,则采取专科预防跌倒措施。

表1 约翰霍普金斯跌倒评估表

1.2.1.2 评估时机 ①入院时使用移动查房车或PDA对患者进行跌倒高危人群的筛选,对所有入院患者进行评估,仔细询问约翰霍普金斯跌倒评估表中的每项内容。同时在约翰霍普金斯跌倒评估表的基础上结合专科特点,修订了预防跌倒的科室执行规定,在第一部分高风险中增加了第三大项易跌倒高危人群:步态不稳、需要用助行器、肌力≤4级、低血压、视觉障碍(老花眼、动眼神经麻痹)、需要协助如厕(尿频、尿急、腹泻)、体能虚弱、帕金森、吉兰-巴雷综合征、癫痫等,只要患者符合其中的一项,则评为跌倒的高危人群。②在患者住院期间动态评估,根据医院预防跌倒管理制度的要求,患者病情稳定时,约翰霍普金斯跌倒评估表每周二评估并记录1次;当患者转科、手术、病情变化或使用特殊药物时须再次评估。

1.2.2 电脑护理系统的提醒功能 根据医院的东软医惠系统,所有跌倒高风险患者信息框右上角均会出现红色跌倒标识(△)。当评估患者有跌倒高危风险时,护理界面还会自动跳出预防跌倒护理措施的表格,要求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勾选,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预防跌倒教育,避免遗漏,同时也增加责任护士对所分管患者病情的掌握,更加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预防跌倒的护理措施。

1.2.3 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实施 对跌倒高危患者,根据患者-信息-标识-环境-团队合作-家属(PISETI)管理模型,借助信息化手段,全程、全员不断地进行防跌倒的健康宣讲,实施病区环境和个体化的预防措施,针对入院评估及住院期间动态评估中发现的跌倒高危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调动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管理[7]。①责任护士在跌倒高危患者登记本上填写患者信息及跌倒评分,床头卡及患者住院手腕带上粘贴预防跌倒的警示标志(△),对跌倒的潜在危险,护理人员应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加强患者及家属预防跌倒的意识,同时签署科室规定的《跌倒风险告知书》,调动家属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②对患者进行口头预防跌倒的教育,向新入院患者介绍病房环境,带领患者熟悉病房环境,教会患者床头呼叫铃、厕所报警器的使用,当患者按铃呼叫、报警时,护士会前来协助;向患者介绍科室墙壁上预防跌倒壁报的内容;每个病房门后悬挂着健康教育手册,每日上午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手册内相关知识[8]。为了增强患者的安全意识,我们制作了跌倒防护措施的电子版教育信息,告知行走不便、虚弱无法自我照顾、视力障碍、认知障碍或精神异常、年龄≥75岁的患者必须由有照顾能力的家属24 h陪护,请家属陪伴在旁,协助活动时可借助走廊扶手。卧床时请拉起床栏,下床时请慢慢起身或寻求他人帮忙,如厕、蹲下及站起时宜动作缓慢。请患者穿上合适尺码的防滑鞋及长短合适的衣裤,以免绊倒等。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信息,提醒患者跌倒的危害和预防。③每日下午由中班护士向跌倒高危患者巡回播放预防跌倒视频,特别是在服用如降压药、降糖药、助眠药等某些特殊药物时,如突然出现头昏、眩晕,请躺在床上,寻求医护人员帮忙[9]。

1.2.4 问卷星实时追踪与反馈 入院后第2天,责任护士床旁进行跌倒知识掌握情况的问卷星床边调查,依据患者掌握的程度再次强化跌倒教育,做好护理记录单的实时书写,总责任护士每天有针对性地对跌倒高危患者进行检查,护士长每周进行追踪,查看患者跌倒预防知识的掌握及措施的落实情况。

1.2.5 信息化跌倒事件上报与追踪 患者发生跌倒不良事件后,根据院内制定的发生跌倒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对发生跌倒患者进行救治,确保患者安全,倾听患者主诉,做好病情观察,减少并发症发生。对患者进行跌倒的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同时登陆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平台完成跌倒不良事件的院内上报,信息平台将上报信息传送到护理部安全管理小组,管理小组同样能在电脑系统上追溯该患者的约翰霍普金斯跌倒评分、评估的时机是否正确、有无动态评估及预防跌倒的措施是否恰当等,及时到现场科室进行追踪调查,在跌倒平台上填写针对该不良事件提出的整改意见。病区护士长再次通过登录平台查看给出的整改意见,在病区进行整改和改进。

1.3 观察指标 ①跌倒发生情况;②采用问卷比较实施前后患者对跌倒的预防措施知晓情况;③采用自制的满意度问卷对患者或家属(患者行动不便时)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全程信息化安全管理实施前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情况比较 全程信息化安全管理实施前,发生跌倒9例,发生率为0.30%;实施后,发生跌倒1例,发生率为0.03%。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9,P<0.05)。

2.2 全程信息化安全管理实施前后住院患者跌倒预防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全程信息化安全管理实施后,患者对跌倒预防相关知识掌握度为96.75%,明显高于实施前的66.53%(χ2=934.426,P<0.01)。

2.3 全程信息化安全管理实施前后住院患者满意度比较 全程信息化安全管理实施后,患者满意度为97.37%,明显高于实施前的68.27%(χ2=913.244,P<0.01)。

3 讨论

3.1 全程信息化安全管理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跌倒发生率 庞媛媛等[10]提出,使用跌倒风险评估量表识别跌倒的高危人群,对预防跌倒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约翰霍普金斯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可操作性强,对跌倒伤害预测性高,适用于临床所有的成年患者[11]。本研究采用约翰霍普金斯跌倒评估量表,筛选出跌倒的高危人群,从而有针对性地对高危人员采取必要的预防性措施,与秦秀丽等[12]运用的跌倒风险评估一致,有效降低跌倒的发生率。临床上最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之一就是患者发生跌倒,护士在保障患者安全方面所承担的责任最大,但往往护理工作繁忙,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安全重点环节缺失,甚至当患者发生跌倒不良事件后才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事后又缺乏正确的补救措施。WHO指出,有效的跌倒预防策略能够减轻跌倒的严重程度,降低跌倒率[13]。本研究通过系统性的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方便、快捷的特点,规范安全管理流程,从而优化护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跌倒率由0.30%降到0.03%。可见,全程信息化安全管理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跌倒发生率。

3.2 全程信息化安全管理使跌倒安全管理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 传统的常规跌倒预防措施较为笼统,不能针对性地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导致护士说教多,患者领悟不高,防跌倒效果差[14]。本研究通过全程信息化的安全管理模式,从跌倒风险评估到跌倒事件上报与追踪几大方面,将跌倒的防范及处理规范化地呈现出来,打破传统的教条模式,运用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为跌倒的动态监测提供系统、科学以及高质量的安全管理。有研究也指出,信息化管理必然成为安全管理指标监测的必然趋势[15]。

3.3 全程信息化安全管理能提高患者防跌倒措施知晓率和满意度 本研究不仅口头教育防跌倒知识,还通过信息化手机二维码扫码的方式,将防跌倒的电子版预防措施放在手机里,图文并茂,方便反复查看。患者或家属签署《跌倒风险告知书》后,目的是调动患者及家属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每日下午再次循环播放预防跌倒视频,强化患者及家属的防跌倒认知;最后通过床边问卷星调查患者掌握程度,针对性地强化跌倒教育。在整个信息化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都有总责任护士及护士长的检查和追踪,使跌倒安全管理更加规范化,提高患者防跌倒措施知晓率,本研究中患者的知晓率由66.53%提高到96.75%;患者参与防跌倒的环节中,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显著提高,满意度由68.27%提高到97.37%。可见,全程信息化安全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防跌倒措施知晓率和满意度。

综上所述,运用全程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正确筛选出跌倒高危患者,针对性落实有效信息化措施,加强患者预防跌倒的意识、改善病房环境及完善基础护理,降低了跌倒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患者对预防跌倒的措施熟练掌握,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同时责任护士每班交接、动态评估,护理组长每日检查,护士长按时审查,贯穿于患者整个住院期间,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