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徐州221002)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脑卒中患者数量逐年增加。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类型,对其生活质量影响较大[1]。虽然药物治疗能有效治疗脑卒中,但单纯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康复锻炼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作用有限。病变早期即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帮助患者采取正确的姿势、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神经肌肉反应性,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2-3]。下肢功能关系到患者转移、行走等功能,是良好生活质量的基础。2018年5月1日~2019年1月31日,我们对50例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医院神经内科同期诊治的100例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4];②临床表现为单侧偏身运动功能障碍;③急性期即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④临床及辅助检查资料完整;⑤符合知情同意原则。排除标准:①大面积脑梗死者;②脑梗死继发出血者;③其他颅内占位,如肿瘤、脱髓鞘病变、动脉瘤等;④心、肝、肾功能衰竭者;⑤骨关节系统疾病患者;⑥各种原因无法配合研究者。根据干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55~78(66.4±6.7)岁;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54~76(67.7±8.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采用一对一形式,由专职护士定期了解患者情况,选择合理的康复及锻炼方式。保持正确的姿势,并注意定期翻身,并由康复师对患者髋、膝、踝、肩、肘、腕关节进行被动锻炼,进行电刺激治疗,并接受平衡杠、斜板站立、木钉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训练。卧床期即在大关节被动运动基础上进行下肢桥式运动,并鼓励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锻炼,包括进食、洗刷、穿衣等。离床期及步行期注重下肢负重、平衡及耐力锻炼。强化平衡训练贯穿卧床期、离床期及步行期,遵循自宽基底至窄基底、从小幅度至大幅度、从低重心至高重心、从静态姿势至动态姿势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按照以下步骤进行:①首先进行卧位锻炼,采用仰卧位,膝关节屈曲、双肩前屈、双手Bobath握手,自主向左右两侧翻身,共10个。②能够顺利完成后进行卧位起坐锻炼,在健侧肢体辅助下,将患侧下肢移至床边,自然下垂,而后双手撑床坐起,成功后再恢复仰卧位,共10次。③手膝跪位,俯卧位后采用手膝四点跪位,稳定后自主进行躯干的左右摆动,并将健侧下肢抬起,尝试三点跪位,共10次。④静态坐位及跪位完成后,进行上肢左右摆动及下肢左右前后移动锻炼。⑤坐位至站位转换锻炼,静态坐位,双手相握,上身前倾,将重心移至双足后逐渐自主站立,站稳后,自主弯腰屈髋屈膝恢复坐位,共10次。⑥站位锻炼,自主站立后,采用捡木钉练习进行左右摆动锻炼,逐渐加大左右摆动幅度,共10次。
1.3 观察指标 ①平衡功能评价: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5],共14项,每项0~4分,总分最高56分,评价内容包含坐、立、行走等14个动作。②步行功能评价:采用Holden分级,共6级(0~5级)[6]。③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采用Barthel 指数(BI)。④生活质量评价:采用脑卒中生存质量量表(QOF)[7]。评价时间为干预前、干预后3、6个月。
2.1 两组干预前后BBS评分及Holden分级比较 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BI、QOF评分比较 见表2。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致死、致残最常见的原因,脑神经元的缺血、坏死会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其中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最常见[8]。存在偏侧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生活质量会受到明显影
表1 两组干预前后BBS评分及Holden分级比较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表2 两组干预前后BI、QOF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响,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康复训练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十分重要。一般认为,发病3个月内是脑卒中患者的最佳康复时间,有效时间可以延长至1~2年。但有研究显示,病变早期的康复训练效果要优于恢复期康复训练效果[9]。有学者认为,脑神经元坏死之后,中枢神经系统能够通过结构重建及功能重组来部分代偿患者神经功能[10]。也有研究显示,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11]。
早期康复训练需要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实施护理、康复训练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3、6个月,两组BBS评分、Holden分级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P<0.01);干预后3、6个月,观察组BI、QOF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提示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质量。常规康复措施包括患肢正确摆放、关节主动及被动锻炼、物理疗法及器械锻炼等,对防止早期肌肉痉挛、肌肉萎缩并提高神经肌肉反应性十分重要[12]。而早期康复训练能够在病变早期加速病变部位侧支血管的开放及血管网的建立,改善病灶及病灶周围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的血供,促进神经细胞结构重塑及神经功能的康复[13]。有研究显示,早期康复训练能明显减少小关节痉挛、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等并发症[14]。本研究中,观察组早期进行相关康复训练,从卧床期的常规康复、桥式运动到离床期、步行期的下肢负重、平衡及耐力锻炼,均针对肢体肌肉、关节功能进行早期康复。且观察组采用贯穿整个卧床期、离床期及步行期的强化平衡训练。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会导致患者平衡反射功能降低,患者各肌群协调能力降低,身体平衡功能障碍。平衡功能康复关系到患者坐立、行走,与其日常生活功能密切相关。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卧位、坐位、跪位及站位平衡功能训练,并遵循自宽基底至窄基底、从小幅度至大幅度、从低重心至高重心、从静态姿势至动态姿势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患者平衡能力、步行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且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提高。可能与早期康复训练、平衡功能康复能够增加神经肌肉反应性,促进了神经元再生、重塑有关。有研究显示,神经通路再生、重塑及突触间联系增加可能是早期康复训练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原因[15]。而早期、规范、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对其十分重要,且反复的实践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间新建突触联系,从而代偿脑卒中所导致的神经功能损害。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积极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尽早恢复正常活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干预手段,在临床工作中具有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