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要的层级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机能的影响

2020-03-03 06:22
齐鲁护理杂志 2020年3期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区 安徽合肥2316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老年人多发的一种呼吸内科疾病,由多种因素诱发,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胸闷、喘息及呼吸困难等,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会对其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4]。目前,临床针对COPD多以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改善相关症状,并配合康复治疗,但由于康复治疗周期较长,仅靠常规护理干预的效果有限,因而探寻一种简单、高效的干预方案引起了护理界的广泛关注[5-6]。2019年3月 1日~11月30日,我们对34例老年COPD患者采取基于需要的层级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68例老年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CMA)呼吸病学分会COPD学组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7]诊断标准者;②经过肺功能检查,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1%)<70%者;③COPD处于稳定期者;④意识清晰,具有一定的理解与认知能力者;⑤年龄>60周岁者;⑥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合并气胸、胸腔积液或其他肺部疾病者;②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严重躯体疾病者;③恶性肿瘤病史者;④心、肝、肾功能障碍者;⑤长期卧床或偏瘫者。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63~76(69.83±3.57)岁;病程4~12(8.05±2.23)年;肺功能分级: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7例,Ⅳ级2例。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62~78(70.12±3.68)岁;病程5~11(7.94±2.17)年;肺功能分级:Ⅰ级12例,Ⅱ级14例,Ⅲ级5例,Ⅳ级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健康知识科普、疾病与用药指导、康复指导等。

1.2.2 观察组 采取基于需要的层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组建层级护理小组。由主治医生、护士长及责任护士等共同组建层级护理小组,由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对小组成员进行COPD相关理论知识培训,由护理专家对小组成员进行COPD相关康复实践知识指导,并定期进行考核。②生理需求。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禁止吸烟,对于咳痰困难的患者采用振动排痰仪或负压吸痰器进行处理;由责任护士以现场示范以及视频的形式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膈肌呼吸等呼吸功能训练,每次20~30 min,3次/d,并鼓励患者适量进行瑜伽、散步、太极等室外运动。③安全需求。由责任护士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采取必要的安全教育和护理,对新入院患者应及时帮助其熟悉病房周边环境,避免发生跌倒;对长期卧床患者应采取一定干预措施防止压力性损伤。④社交需求。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沟通,建立互相信任、友好关系,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及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嘱其家属及朋友给予一定的关心及支持,增强其归属感。⑤尊重需求。在治疗及康复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意愿,尽量满足其合理诉求,密切关注心理状况,对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者给予必要的开导和沟通,增强其治疗及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⑥自我实现需求。定期组织病友进行疾病交流会,鼓励其互相交流及功效治疗、护理心得,提高治疗成就感,充分调动治疗积极性,对治疗效果较差者给予一定的呼吸指导。⑦出院后指导。在患者出院后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电话随访,每次5 min,每个月3次,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康复训练情况,对有需要者提供一定的医疗帮助。

1.3 观察指标 ①肺功能相关指标:分别于干预前后使用PFT.3+6WMT多功能肺测试仪,测量两组患者的肺活量(VC)、呼气流量峰值(PEF)、FEV1%。②运动机能:根据6 min步行功能测试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运动机能情况,在不引起气短的前提下由责任护士陪同患者进行持续6 min的步行距离测试,测试完毕休息10 min后进行1次重复测量,并以2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8]。③心理状况: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其中SAS、SDS均有20项,每项最高分为4分,满分为80分,将得分×1.25 得到标准分,标准分得分越高代表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53分为无抑郁,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为重度抑郁;<50分为无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9-10]。④生活质量:根据医学结局调查简易量表(SF-36)测评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其中包含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8个维度,每个维度进行换算后最高分为100分,得分越低代表生活质量越差[11]。以上量表由随访专人负责发放,原则上要求患者根据实际情况独立填写,不方便填写者由随访专人询问后帮助填写,回收问卷时应及时审核各个条目,以免漏项或错填。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2.2 两组干预前后6 min步行平均距离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6 min步行平均距离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2.4 两组干预前后SF-36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SF-36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3 讨论

COPD具有病情重、易反复发作、病程迁延等特点,由于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临床针对COPD缺乏较有效的根治手段,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稳定病情为主要治疗原则,但由于治疗周期较长,仅靠常规护理干预的效果有限,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还会降低其生活质量[12-15]。基于需要的层级护理干预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护理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护理过程中应以患者为中心,充分理解和尊重患者的合理诉求,并根据其生理、心理等不同方面的需要提供相应的综合护理干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肺功能相关指标表达水平和运动机能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这是由于层级护理小组通过视频以及现场示范的形式,指导患者定时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同时进行适量的功能锻炼和室外活动,不仅能够增强有氧代谢能力,还能提高患者免疫力,因而,能够改善患者的肺通气以及换气功能,促进肺功能和运动机能的恢复。有研究发现,基于需要理论的层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可能是由于医护人员在康复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的需求以及意愿,同时嘱家属及朋友给予患者一定的关心及支持,增强其归属感。对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者给予必要的开导和沟通,因而,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有研究发现,对COPD患者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充分了解其诉求以及意愿后,能有效避免其负性情绪的产生。观察组干预后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这是由于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能够在必要时为其提供正确、有效的医疗帮助,且在出院后定期进行随访,了解康复情况,因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研究发现,需要层次理论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结论与本研究一致。总之,对老年COPD患者采取基于需要的层级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肺功能和运动机能恢复,改善其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