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芸
摘 要: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发现式学习,猜想验证是自主发现学习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思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重点阐述了猜想验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通过合理猜想设法验证活动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关键词:合理猜想;设法验证
■【案例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合理猜想―设法验证―得出结论”既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学习方法。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大胆假设,有了合理的猜想后,再设法用各种验证的方法验证猜想是否正确,通过这样的一个探究过程,得出最后的结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猜想和验证的能力,通过我们不断地研究和尝试,探索形成学生猜想和验证能力的模式,从小培养学生合理猜想与设法验证的意识和能力,引领学生投入高效的探究活动中,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案例描述】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时,笔者采用的是合理猜想设法验证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本节课一开始,笔者给学生出示一块钉子板,让学生猜一猜今天可能要研究什么问题,接着提出问题:“多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大胆猜想:多边形的面积可能和围成的图形里面的钉子数有关,还可能和围成的图形边上的钉子数有关。
二、开展研究,揭示规律
1. 初步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图片(如圖1),填写表格。
师:请你算出这4个图形的面积和边上的钉子数并填写表格。
(2)观察表格(见表1),合理猜想。
生:我发现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是多边形面积的两倍。
师:如果用S表示多边形的面积,n表示边上钉子数,你能用字母简洁地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S=n÷2)
(3)设法验证,质疑反思。
师:分别计算下面三个图形的面积和边上钉子数,验证刚刚的猜想是否正确。(图2)
(4)观察反思,得出结论。
师:现在把两组图形放在一起,请你观察比较,想一想为什么刚刚没有验证成功。(图3)
生:上面一排的多边形里面钉子数是1,下面一排的多边形里面钉子数是2,我发现只有当多边形里面只有一颗钉子时,S=n÷2才成立。
师:从上面几个多边形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结论,那是不是只要多边形里面有一颗钉子,就都符合S=n÷2?请你任意画一个里面钉子数是1的多边形,验证这个猜想对不对。
集中交流学生验证的结果并提问:有没有谁的验证是不符合S=n÷2的?
通过再次验证且没有找到反例,最终得出结论:当多边形里面只有一颗钉子时,S=n÷2。
师:请你猜想,当多边形里面有2颗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和边上钉子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猜想:S=n÷2+1。
师:请你设计一个里面有2颗钉子的多边形,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集中汇报验证的成果,注意寻找有没有验证不成功的例子,在交流反馈中确认设法验证后的结论。
2. 深入探究,完善规律。
师:请你继续猜想,当多边形里面有3颗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和边上钉子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若多边形里面的钉子数是4呢?是5呢?是6呢?……
出示活动要求: ①猜一猜:当里面钉子数是( )时,S=( )
②验一验:画一个多边形验证你的猜想。
学生依次说出自己的猜想,并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3. 拓展延伸,揭示规律。
(1)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我们发现这些猜想都是正确的。当多边形里面钉子数就是a的时候,S=n÷2+a-1。通过今天的合理猜想和设法验证,我们最终得出了这个结论。
(2)交流提升,应用拓展。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你们今天做的事情,数学家们也在做。1899年,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家用了一种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些结论都是正确的。播放音频,介绍皮克定理的相关知识。
三、回顾反思,交流提升
师:本节课的最后请你说一说,我们是怎样探究和发现规律的?你有哪些收获?你会用今天学习的猜想验证的方法探究事物的规律吗?
师:回顾今天这节课,我们是先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合理猜想,设法验证,得出结论,通过猜想验证式的探究模式发现了数学家们也在研究的皮克定理。
■【案例反思】
本节课笔者创新教学,用猜想验证式的学习模式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多次的猜想和验证中发现了皮克定理。回顾本节课,笔者始终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的猜想合理?如何才能让学生的验证有效?如何才能开展高效的“猜想验证”活动?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重视情境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猜想欲望
本节课一开始,笔者给学生出示一块钉子板,让学生猜一猜今天可能要研究什么问题,接着提出问题:“多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大胆的猜想开启了本节课的教学,通过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想激发学生合理猜想的欲望,一是要求所选的问题都对学生的猜想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暗示性,这样在猜想时,学生就不会做出漫无目的的猜想;二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和思考,表达自己的发现,并引导学生在发现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猜想。
如果教师想要学生做出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针对性的猜想,那么就要重视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并且鼓励学生先仔细观察再提出猜想,这样的“猜想”一定是有根有据的。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四个图形,猜想:S=n÷2,并继续让学生猜想是不是所有图形都有这个规律?怎么来验证这个猜想呢?首先出示三个图形让学生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完善自己的猜想,接着通过举例继续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情境,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探索的活动中去,这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经验的唤醒、数学的理解、思维的深刻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真正使课堂教学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二、重视验证的过程性,提升学生的验证能力
如何使验证的过程真实有效,是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时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本节课中,当學生初步感知得出S=n÷2后,笔者又出示了三个图形让学生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形,深入思考为什么没有验证成功,从而得出只有当多边形里面仅有一颗钉子时,S=n÷2才成立。紧接着,笔者让学生猜想当多边形里面有2颗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和边上钉子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大胆猜想后,再自行设计一个里面有2颗钉子的多边形,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接着,笔者继续让学生猜想当多边形里面钉子数是3、4、5……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并设法一一进行验证。通过这样反复的猜想和严谨的验证,最终得出规律:当多边形里面钉子数是a的时候,S=n÷2+a-1。
验证过程如果仅仅停留于表面,依样画葫芦,那么仅仅只是一种“伪验证”或“形式验证”,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只有真正为得出结论服务的,与结论紧密结合的严谨的过程才是真正的验证过程。
三、重视结论的反思性,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
结论的验证过程必须是科学的、严谨的,并且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爱因斯坦曾言:“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仅仅满足于得到一个结论,那么依旧是老师“给”的,而不是自己“得”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便得不到发展。在本节课中,当学生发现S=n÷2后,笔者通过出示三个图形让学生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成功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没有验证成功?学生在反思质疑中得出:只有当多边形里面有一颗钉子时,S=n÷2才成立。在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反思整个猜想验证的过程,说一说“我们是怎样探究和发现规律的?你会用今天学习的猜想验证方法进行验证吗?”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受验证过程对得出结论的支撑作用,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质疑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数学课堂正在发生着悄然的质的变化,教学内容应具备数学思维性与数学研究的理性精神。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经历这样几个步骤:提出问题―合理猜想―设法验证―得出结论―回顾反思。作为教师,一定要践行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猜想”“验证”“归纳”到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思维,提升自我的数学素养,实现数学水平的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