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婉红
目前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快,国内的企事业单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务必要从多方面入手,尤其是从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入手,来促进企事业单位各方面的发展。各企事业单位务必改变业已陈旧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注重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不仅要重视经济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重要作用,还要重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1. 没有从企事业单位战略管理的高度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国内绝大多数的企事业单位仅仅是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来实施,并没有从单位战略制定的高度出发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甚至认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就是简单的人事管理,更加不注重经济师的重要性,使得经济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并不能发挥其优势,也无法施展其工作价值。在现代化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其不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只顾埋头发展业务,到最后才发现在加大企事业发展力度上,恰恰是一开始忽略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制约了企事业单位的核心发展能力。例如乡镇卫生院等事业单位,就存在着考核制度不完善,没有考虑到公平公正的人事考核对于其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导致长此以往,人才流失严重,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得企事业单位不能实现其最终的战略目标。
2. 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不能满足高效管理的需求。随着科学信息技术在企事业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许多企事业单位没有及时地对自身的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优化与升级,导致单位的体系建设跟不上其战略管理的要求。例如,目前很多单位仍旧在使用较为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严重影响到了单位的正常发展。以乡镇卫生院为例,大部分的卫生院其人力资源体系都缺乏合理性,存在着人员配备效率低下的问题。越来越多类似于乡镇卫生院的事业单位开始大量聘用临时工和合同工,因为编制数量有限,很多优秀的人员选择去大医院工作,这就导致单位内部存在着大量的临时工,甚至在工作人员的选用上存在着很多偏私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医院人员的稳定性,不利于整个单位内部进行高效管理。
3. 目前没有对人力资源实行有效的配置与管理。企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浪费的情况,尤其是在事业单位中,由于其考核体系的不完善性,对于员工工作能力的要求不是太高,也没有严格的优胜劣汰机制,使得工作人员在自我培训和自我能力提升方面存在着懈怠思想,各个部门之间也欠缺有效沟通与监督,使得人力资源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封闭性。由于企事业单位单一经营管理模式的存在,其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亟需要引入经济师管理机制,利用经济师的专业优势与知识能力,来对其人力资源的分配进行重新管理,避免因为制度的不公平性,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行缺乏有效性。
4. 各部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配合力度不够。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单位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这就更需要决策者或者是经济师统筹做好具体任务的划分。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理论上难以想象的复杂问题,且工作涉及到的相关利益者也较多,这就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紧密地配合,以此来提高工作的效率。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往往由于其他部门的同事不能很好地配合,使得人力资源政策无法起到应有的激励、监督或者其他作用,最终降低了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
1.是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格局,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事业单位要想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位,必须要督促自身管理积极创新与改革。现在很多单位内部缺少新鲜员工血液的注入,很多老员工不管是在工作方式方法还是工作理念上都过于固化,亟需改善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格局。要积极吸收新人员新思想,尤其在目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事业单位必须要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例如信息化系统等,来实现人力资源的职能管理,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源的管理格局不再是封闭的、传统的,而是应该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将整个企事业单位的人力管理纳入进来,并且结合各个部门的工作需求与绩效考核,深入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的格局,使其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管理作用。
2.变革传统工作方式,适应信息化时代下新型高效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人力资源的管理作为企业财力、物力、人力三大核心资源管理之一,务必要结合目前信息化的背景,改变单一的工作模式,对已有的工作方式进行梳理整顿,将不必要的过程进行删除。要求做到单位内部不养闲人,要定期培养员工进行现代化工作模式的学习与训练,使其拥有基本的信息技术业务能力。要利用经济师的专业技能,让其充分参与到工作方式的变革中来,积极借鉴已经变革成功的单位,对其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进行适当地参照。
信息化带给企事业管理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沟通的高效性。随着目前大数据时代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应用数据云储存平台来作为信息资源的依托,将业务相关、管理相关的数据统一用数据平台进行处理,数据平台能够最及时、最全面地搜集并提取数据,将各个部门、上下层级之间的沟通都进行最及时的传达,大大降低了沟通的成本与时间。
1.提升业务能力,主动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经验。新形势下,企事业单位为了抓住发展机遇,必然要补充新的知识与人才来给单位内部带来新的活力。这也意味着各企事业单位会越来越重视单位内部人才的培养。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人物的经济师若不能够及时地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体系,无法满足信息化背景提出的管理新要求,则将失去经济师这一职位的意义所在。不论是从自身职业发展角度,还是为单位的贡献力角度,经济师都应当积极地主动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对于相似单位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管理理念,更应当“取之精华、弃之糟粕”,尤其是要借鉴已经引入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单位的管理经验,将信息化管理作为自己未来主要攻克的管理目标之一。
2. 注重信息快速发展模式下对与管理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带来的规模效应。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时代的到来,经济师原有的机械化工作模式将被逐一替代,企事业单位经济师务必要结合现有的信息化技术,树立新的人力资源经济师标杆,加快信息化技术的学习与研讨,学习更多元化的技术手段,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信息化的管理需要管理者首先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例如信息平台的搭建与维护、信息数据的整理与利用等等,这些都需要经济师作为管理层也有一定的了解与操作能力,对于信息平台提供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数据的集合效应能够让经济师快速便捷地掌握人力资源分配的现状与可能会出现的潜在问题。如果经济师能够充分地利用这一技术,则能够大大地降低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实现其带来的规模效应,经济师的作用也能够实现从机械化的劳动向核心管理职能的转变。
3. 引导新旧员工去适应新技术下的管理变革,摒弃传统的管理观念。经济师要发挥现代化管理的带头作用,不仅要做到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与自我提升,还要鼓励与引导其他员工进行管理理念与传统工作模式的变革。其实这是一项比自我变革更难的工作,但是为了实现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尽早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全部门甚至全单位的人员紧密配合。这就意味着制定新的培训与考核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统一的培训与考核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单位全员动员起来。当然,为了实施这一举措,经济师也必须说服上层管理者认可信息现代化下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使其能够积极对推进广大员工接受与发展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4. 引导企事业组织继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保持工作创新性与前瞻性。一般情况下,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尚存在缺陷或者不足,往往使得单位的正常工作无法有序展开,并且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流失。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经济师务必要承担起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变革的重担,引导单位内部继续完善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尤其是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让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同时也要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让管理工作有果可查,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在实践中取得对制度的反思。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应当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始终,不断地进行完善,制度的制定应当抱着开放的态度,当出现问题时,经济师可以及时地发现并解决,同时对于既有的制度查漏补缺,谨防下次再出现类似问题。
上文提到的人才培养以及制度完善等方面其实都是相辅相成的,例如以我们上文提到的乡镇卫生院为例,医院内部应当明确人才的招聘以及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都应当积极响应医疗卫生事业医护人员的招聘,提供公平、公正的招聘环境,将实现人才战略放在工作的首位。乡镇卫生院要根据自身的管理特点,积极创立一套完善的员工培训系统,将专业培训、异地员工培养、委托式员工培养等都做出详尽的考虑,力求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通过培训来掌握新技能、巩固新知识。同时应当遵守“精简效能、岗位互动、分类管理”等原则,更好地完善已有的考核体系,尤其可以利用“聘用制”来激励员工,切实地将考核与绩效管理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新背景下,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作用越来越明显,经济师作为人力资源的核心管理力,务必要不断地进步与创新,改变目前传统的管理与工作方式,让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单位管理带来红利。同时,信息化发展下的新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也将促使经济师成为更优秀的企事业单位管理人才。